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的高校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14伍彦谚钟雪可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策略研究

伍彦谚 钟雪可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发生巨大变革与重组。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事业面临诸多危机与挑战的同时获得新的机遇与发展。高校作为当代传统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具有个案研究的标本价值。本文以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的高校传承发展策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社会调研等方法梳理与分析现状与问题,针对性地建立与实践“高校对策”策略的应用以检验实效。以期实现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的高校传承发展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发展,为我国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个案。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传统舞蹈文化;高校传承;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59-03

【本文著錄格式】伍彦谚,钟雪可.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的高校传承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59-61.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集体记忆,是民族身份的标志与精神的寄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与自信,是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我国通过立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的意见》重要文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制化进程;另一方面,实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传承与创新项目的国家购买战略,国家教育部于2016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明确“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的指导思想;目前,全国高校共建设了106个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中南大学“湖南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首批入选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实现瑶族传统舞蹈文化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一、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疫情时期湖南瑶族长鼓舞的高校传承发展面对的挑战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在初期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防控疫情,全国经济和文化活动受到限制。湖南瑶族长鼓舞作为湖南瑶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瑶民世代相传的极具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的舞蹈文化艺术。其发源于盘王祭祀大典,后期发展为瑶民的大型社会娱乐活动,无论是祭祀仪式还是娱乐活动的举行,均根植于湖南瑶族大型聚集活动的生态场域。作为传统文化领域的湖南瑶族长鼓舞的相关实践活动,因疫情导致与之相关的节日庆典与宗教仪式等文化活动被取消。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人与传播者之间的链接因此中断。与此同时,各高校及时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国家政策号召,进行了空前的在线网络教学,可谓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探索实践,使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对瑶族长鼓舞文化的高校传承模式,而由于特殊时期的物理空间缺乏等因素,使得高校传承教育实践陷入困境。

1.疫情时期湖南瑶族长鼓舞面对的挑战

(1)原生场域既视体感受阻

在疫情时期,安全环境与政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将长期处于防控常态化状态,国家对人群聚集的管理以及公众已经形成的对密切接触的警惕,瑶民面对聚集性的宗教仪式、节庆日、娱乐聚集活动停办,致使湖南瑶族长鼓舞无法将原生态的物理场域所传达其舞蹈文化的在场感、体验感,既视感等全方位立体的实在感受得到传达与完成,湖南瑶族长鼓舞传承的原生生态场域受到了限制,使传统舞蹈的原始语境失语。

(2)传承人主体作用失效

由于特殊时期给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带来了从经济层面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其赖以生存的民间技艺无法得以价值的体现,与之伴随着的严重老龄化现象,共同致使传承人以此技艺得以生存的职能滞待,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引发传承行为的停滞、传承人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主体作用的根本失效。

2.疫情时期高校传承发展面对的挑战

(1)线下传统教学工作的受阻

新冠疫情暴发致使全国高校停止了传统的线下教学,高校被迫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隔绝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首先,通过屏幕授课与学习,教学活动物理空间条件的欠缺,致使教学成果折损。其次,瑶族长鼓舞需要手持其独特的民族长鼓道具,线上授课时教师与学生使用的道具缺乏成为主要问题之一,没有条件持有长鼓的学生只能自制简约版长鼓,导致其不能真正领悟到湖南瑶族长鼓舞的舞蹈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传承链的断裂问题加重。

(2)教学资源采集工作受阻

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湖南瑶族长鼓舞传承的工作者面临实地田野调查中参与者观察、焦点访谈等工作的不断延迟与中断。疫情的干预放大了瑶族长鼓舞传承工作者所处的弱势,以及与传承工作者的面对面传授模式被阻断,使得传承链的断裂,导致本身依赖于深入田野腹地的调查与研讨工作被迫中止,从本源上阻断了高校传承的路径。

(二)后疫情时代瑶族长鼓舞的高校传承面临的机遇

后疫情时代,遭遇困境,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处于居家隔离的状态后,开始逐渐反思与重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亦呈现族群自洽的趋势。由疫情的防控所催生的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居家舞蹈”、可控范围内的传统线下舞蹈实践活动和线上传承教学传播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以及“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使舞蹈进一步受到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重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网络化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呈现出符合数字化时代发展之需的特点。与此同时,包含瑶族长鼓舞高校传承工作者在内的高校教育组织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纷纷做出相应的思考和调整,由线下传承教学转战线上平台,通过在线连线民间艺人表演、录制网课、互动授课、直播田野调查等方式,既开发了新的传承渠道,加速了教学的“云模式”,又丰富了学生疫情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

1.瑶族长鼓舞的民间自然传承趋于原生复归状态

在大量的传统文化宣发活动中,过于急功近利追求传播的数量,使得真正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淹没,失去本身的深层次内涵。因后疫情时代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本身开始真正被逐步了解,让传统文化得以回归到原生语境中进行自身反省、重新塑造。从快速出现具象事物,到慢慢沉淀从头开始。传承人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是沟通传统文化与大众的桥梁,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为民族提供良好的生存语境。回归原始的传承状态中进行重新规整,从头开始。传承人主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壮大,始终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浮躁的内心开始变得沉稳下来,知道生命的重要。在人类生命参与中,传统文化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可贵的精神食粮开始得到净化与升华。在快节奏的时代中,传统文化被应用的面目全非,让人眼花缭乱。忽视了真正的传统文化内涵,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经历了疫情之后,各行各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传统文于传承化是一个机遇,让伪民俗伪传承受到了遏制。为传承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承发展生态。

2.瑶族长鼓舞的学习与传播助于人们身心解压

人们在疫情时期因长期居家隔离,减少了人类聚集活动,精神需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长期独处的环境下,让人类这个群居动物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虽然在后疫情时代国家防控疫情相关政策相对减轻,但是由于长时间的积存,人们的心理活动还没有完全从疫情时期摆脱出来,为了改善人们的心理活动,促进积极健康发展,以学习瑶族长鼓舞为例,将瑶族长鼓舞进行前期的挖掘与整理,把简单而准确的动作元素、动作韵律提炼形成易懂的教学视频,以达强身健体与修身养性的作用。将传承内容以网络环境为依托,形成辐射面,扩大传统文化的实际影响力,做到深入人心走进家园。不同年龄层段的人在同一空间生存,以学习传统舞蹈为纽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去感化人类内心,无形中扩大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开发新的传承群体。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环境,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文化去影响人民,不忘初心保护文化。

3.瑶族长鼓舞的传承空间转变与市场导向拓宽高校传承面度

后疫情时代,高校传承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教育与传统舞蹈艺术本身的内容是否可以延展。湖南瑤族长鼓舞高校传承的教育空间转变,不仅打破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而且为网络化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拓宽了瑶族长鼓舞的普及深度与广度。作为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湖南瑶族长鼓舞,在大量信息网络化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需求的导向下,将更加被注重探讨其本身的质量能否经受网络与现场的双重考验,由此激励各高校传承工作者创作出更富高品质与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更高效与优质的传承与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探索高校传承的教育空间转变下的新教育模式,达到观与演、教与学的重新连接,从而经由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瑶族长鼓舞,走进瑶族长鼓舞。

二、后疫情时代湖南瑶族长鼓舞高校传承的策略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战场,在占据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优势的同时也身兼重担。作为本土民族地区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建立健全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新策略,坚守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根蒂。

(一)借助高校资源“云”传播,构建传承新生态

湖南瑶族长鼓舞作为湖南瑶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瑶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下的仪式习俗等资源决定其所特有的舞蹈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方式,固为身处湖南瑶族地区的高校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场域环境以及人文传承资源。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促使高校教育在教育观念与模式亦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校乃高质量高水平舞蹈培养人才的集聚地。其教育聚焦、组织严密、作用全面、内容系统、手段有效、形式稳定等优势,为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等高校传承提供了人力与物力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采取了检疫和隔离措施,湖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文化工作者们仍在寻求传承与发展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新的生态场域。

(二)借力高校文化“云”共享,扩大传承受众面

新冠疫情凸显了作为“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瑶族长鼓舞在危机中的脆弱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境遇引发了高校工作者的反思与诘问。如何在特殊时期为湖南瑶族长鼓舞提供文化振兴与创造传承环境,让被忽视的文化元素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扩大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的受众覆盖面。为此,湖南各大高校开展了对国家级贫困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展开了定点扶贫工作。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江华县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并继续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扶贫等方面持续帮扶。例如,围绕对江华瑶族自治县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举措,中南大学在南校区升华餐饮楼前坪广场举办“揽江华神韵,品瑶族风情——江华美食文化节”活动,吸引众多学子驻足流连。本次美食节可谓“声色盛宴”,在帮助江华各类农产品物资走出大山的同时,建筑与艺术学院伍彦谚师生团队与湖南瑶族长鼓舞老艺人共同手持瑶族长鼓现场演绎长鼓舞、长鼓操,并且通过线上线下对瑶族文化产品进行拍卖,将所得资金投入扶贫工作中,为脱贫攻坚决胜之战再添助力,以达扩大湖南瑶族文化的受众覆盖面的目标。

(三)利用高校平台“云”创作,重塑文化传承链

为解决传承人无法有效利用后疫情时代的信息技术传承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的困境,湖南地区部分高校利用其资源优势,拓展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的传承链,促进传承人群的成分多元化,传承参与者呈舰制增长。通过基于网络媒介的国家舞蹈文化交流平台与机构等多方合作,在传承链带的本质上将其拓展,辐射式拓宽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的传承人群覆盖面积,促进传统文化消费者与文化传承参与者的增长。

高校学生与各业界文艺工作者群体的知识层次普遍较高,认知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传承文化方面,这些群体优势要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这里不乏对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拥有浓厚兴趣与文化情怀的团队或个体。

三、结语

疫情有如一场风暴席卷而来,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对后疫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湖南瑶族长鼓舞以其独特的文化特性,承载着本民族历史长存的文化记忆。高校作为培养文化教育着与传播者的主力军,在面对的诸多挑战与机遇下,应当立足当下,把握民族文化新形式,寻求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与新媒体时代的新平衡,在“与时俱进”的状态下传承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传承模式的新融合,坚守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之根,增强其文化适应力,追求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将湖南瑶族长鼓舞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之中,促进传统舞蹈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繁荣昌盛,构建多元化时代传承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邵茜,李芳.“双创”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12):7-9.

[2]龙文波.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0-153.

[3]王丽萍.瑶族长鼓舞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师友,2014(1):76-78.

[4]王丽萍.江永瑶族长鼓舞的传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14-115.

[5]王龙飞,陈世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25-28.

[6]王桂忠,张晓丹,吴武彪.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26-128.

作者简介:伍彦谚(1970-),女,旅韩传统舞博士在读,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区域传统舞研究与创作;钟雪可(1998-),女,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舞蹈表演202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策略研究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