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越调在老河口的形成和传播

2021-11-14徐艳桥

戏剧之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老河口市襄阳剧目

徐艳桥

(湖北老河口市越调剧团 湖北 襄阳 441800)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岸,其东、北部与河南省毗邻,属南阳盆地边缘,伏牛山南支尾端,全境丘陵、平原相间,市区东距南阳诸葛庐100 公里,西距道教圣地武当山100 公里,南距襄阳古隆中80 公里,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多种交通设施交汇贯通,汉水穿境而过,自古以来老河口就是一个四方客商云集的商埠码头。在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这里是上通秦巴,下连江、汉的物资、客运中转站,明末已为鄂、豫、川、陕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商贾辐辏,烟火万家”,素有“小汉口”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国南、北不同风格文化的交汇地。

湖北越调是流行于鄂西北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主要流行在谷城、光化(老河口)、襄阳一带,而汉水流经的这一段水路俗称襄河,当地习称襄河越调,又名大越调。湖北越调形成的具体年代无文献可查,从传统剧目、声腔曲调、演唱特色、伴奏形式诸方面考察,湖北越调与昔日的山陕梆子有渊源关系。“西皮腔兴起于湖北,但它不是从湖北本地的民间曲调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外来声腔,即梆子腔在当地演变形成的。一般认为梆子腔是由山陕地区传到了湖北襄阳一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腔,后来再经湖北艺人的丰富加工成了西皮腔”。

越调早时的唱腔属曲牌格式体,后来受梆子戏的影响,开始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演出剧目逐渐由“正庄戏”到“外庄戏”(民间生活戏)变化。清咸丰年间,当时的老河口市有越调戏班十多个,活动范围遍及襄阳、郧阳、南阳、荆州、宜昌各地。该剧兴盛时期建班社必有“四征”、“四剑”剧目方可成班,这就需全套的服装和强大的演员队伍。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秦英征西》《龙凤剑》等300 多个。越调的唱腔音乐分上下结构,风格粗犷质朴,高亢明亮,优雅纯朴,角色声腔各具特色,尾腔翻高落音,沿袭清末句尾拖腔,以假嗓八度上挑,唱后有讴的唱法。板式有慢板、导板、二流板、紧打慢唱等,唱词以七字、十字为主,以老河口、襄阳地方语音为舞台唱念语音,是极具地方性的剧种。剧目内容《正庄戏》取材于历史类演义小说,体裁唱少白多,剧中人物以“外八角”(男性角色)为主,“外庄戏”取材于民间传说、公案故事,剧中人物以“内八角”为主。

400 多年来,湖北越调始终没有被淘汰。老河口揽襄依宛,襟豫带陕。南拥荆山之秀丽,北望伏牛之连绵,西临汉江之浩瀚,东近白河之潋滟;蜿蜒千里的秦岭和巴山,犹如一对不离不弃的夫妻,簇拥着自己的女儿——汉江,款款东行,行至襄河,驻足不前。丰富的水资源,南北兼有的气候,从这里开始有了南方的水田,稻黍稷麦豆“五谷”丰登;辽阔的汉江两岸,一座座丘陵高坡,钻天的白杨,黄楝,紫槐,枝干粗壮,似壮汉一般;人们蹲在或立或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供香馍和锅盔馍,嚼着大块的卤肉,喝着暴烈的“光化特”酒,饮着外柔内刚的双头黄酒,而海碗里是一指宽如腰带的长面,辣油汪红,手掌里还捏着一疙瘩紫皮大蒜,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率真、执著和坚韧,大越调曲子是襄河之地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

历史上,鄂西北、豫西南均属秦楚之地,灵魂同根,文化同源。两条著名的河流,为湖北越调提供了生命之源。湖北的郧阳、均州、老河口、谷城、襄阳、宜城、钟祥、荆门、京山、远安为汉江河流域,河南的南阳、邓州、唐河、新野为唐白河流域。大越调,就源于老河口仙人渡镇马岗村。在仙人渡镇马岗村,民风淳厚,说话声音偏大,发音以去声为主,咬字一律沉重。而紧邻其村南的百鹤岗村却有了“襄阳腔”,说话相对绵软。这里似乎是中原语系与荆楚语系的分水岭。他们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的十分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这些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襄河越调的天赋,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段。

湖北越调形成于明代中末期,清乾隆嘉庆年间日趋成熟,成为舞台大戏,戏班社遍及汉水流域。清咸丰年间,仅老河口就有越调戏班13 家。民国时期,老河口城里有大小戏院10 多家,越调演出班社就有6家,其中名气较大的七七戏院即是湖北越调的演出基地,老舍先生在老河口留下“三步一家茶馆,五步一座戏园”的赞叹。1945 年,日军攻占老河口,炸毁了所有的湖北越调演出戏台,从此没有了专业班社,仅有业余戏班继续活动。但是那些戏角儿们,如李友元、胡金山、郭云亭、方如意、李富春回到乡下,继续开办大越调“阳春班”,少数艺人转为小型大越调皮影戏。

老河口仙人渡镇马岗村,隔三差五就有戏班在此演出。演出当天,半下午村里人就搬了凳子去占位置,未等戏开,台下人头攒动,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女的碎步,像水上漂移;男的就甩那长发,抖动长须,或双摇,或单摇,上下飞闪;武戏真刀真枪,展示靴功跷功。如果是演《李逵摸鱼》,演员用几条毛巾做成不同形状的鱼,嘴里含着鱼,怀里抱着鱼,两腿夹着鱼,赤膊从三张桌子上一跟头翻下来,架子不散鱼不掉。台下便叫:绝了,绝了!演《时迁盗鸡》,演员能在叠起的五把椅子空档中钻来钻去。演《顶灯》,演员头顶油灯在台上翻滚、扑跌,灯却仍在头上不动,油不泼,灯不灭。台下便叫:“好——好!”等那角儿的头一高扬,本嗓报字,假嗓行腔,尾声用假嗓来一个翻高腔,那声腔仿若天籁,直从人们头顶碾过,从头到脚,每一根头发丝儿都麻酥酥的了。

灵动秀美的荆楚大地,众多剧种中,只有这湖北越调带有“湖北”二字,它是荆楚之地的文化地标。襄河两岸辛勤劳作的农民,只能有这湖北越调才能抒发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厚重沧桑的汉江,孕育了数千年秦楚文化,滋养着湖北越调的形成与存在。

2006 年以来,老河口市非遗保护中心先后走访老艺人20 多人,捋清了湖北越调在本地区的源流沿革及传承情况,2018 年将其列为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 年市编委以河机编办发(2016)11号文同意市豫剧团加挂湖北越调剧团牌子,恢复上演湖北越调,并先后排演了传统戏《王彦章摆渡》《五娘吃糠》及大型现代戏《曾真的故事》等,2016 年参加了襄阳市艺术研究所举办的湖北越调传承发展演出研讨会、第二届地方戏曲展演。2017 年,湖北越调《曾真的故事》入选参加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剧种展演;折子戏《王彦章摆渡》《五娘吃糠》入选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并得到湖北省和襄阳市通报表扬。同年12 月21 日,《人民日报》刊发《楚风汉韵聚芳华》一文,回顾讲述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精彩剧目,其中给予老河口参演的湖北越调《曾真的故事》高度评价,称赞其为“湖北越调一度沉寂75 年,这次以一部现代题材大戏《曾真的故事》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喝彩,排演现代题材剧目,在湖北越调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9 年8 月,古装小戏《王彦章摆渡》作为湖北越调剧种唯一代表剧目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9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同时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博兴非遗(稀有)小戏展演、第八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及第四届嘉陵江灯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活动。

2020 年年初,为宣传抗疫英雄,湖北越调剧团根据真实故事,第一时间创作排演了湖北越调小戏《生死一票》,采用地方特色剧种来演绎地方英雄,从唱腔、道白均彰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2020 年7 月2 日,湖北越调小戏《生死一票》受邀参加襄阳市抗击疫情原创艺术作品颁奖晚会活动。该剧在襄阳市抗疫原创艺术作品征集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20年11月,湖北越调《生死一票》作为湖北越调唯一代表剧目,入选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暨“颂祖国、奔小康”小戏展演活动,于11 月10 日19:00 在市艺术剧院七七剧场展演。在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中,《生死一票》是湖北省入选的七部作品之一,成为“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重点扶持剧目。近日,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又排演了传统折子戏《吕布戏貂蝉》《杀狗惊妻》《火烧余洪》《活捉三郎》等。在这几出戏中,演员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但他们的唱、念、做、打均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青年演员孙帅康将吕布演绎的风流倜傥、灵动潇洒;张霜枫饰演的貂蝉更是娇羞妩媚、纤纤柔美。每场演出,观众喝彩声、掌声不断,由此可见湖北越调在老河口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老河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湖北越调剧团的发展,为挖掘、保护、传承好这一优秀地方剧种,不惜重金,奔赴河南、山东等地招收青年演员15 名,并为他们提供舒适的住房以解后顾之忧。同时,市财政为越调剧团拨付近150 万元,用于小剧场改造。修缮一新的剧场,从2016 年至今,坚持每周六对外开放演出,观众座无虚席,场场爆满,使湖北越调的传承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老河口市襄阳剧目
襄阳市第七中学
舞台剧目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湖北省老河口市人大常委会助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纪实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湖北省老河口市“多规合一”试点空间规划体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