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德国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思考及启示

2021-11-13侯海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俱乐部运动员德国

侯海波

德国不仅在竞技体育领域具有非凡的实力,而且是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这其中体育俱乐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有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活动的传统,自1814年德国第一家体育俱乐部创建以来[1],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全德至今已有将近9万家体育俱乐部,会员2700多万人,约占德国总人口的1/3[2]。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德国体育的基石,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其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值得我们结合国情以及各地和各项目的实际加以研究借鉴,其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 德国的体育政策与体育管理体制

德国体育政策的特点是体育自治,资助体育发展并与体育组织合作,权力下放与分级管理,重视志愿服务的作用和体育的公益属性。目前德国联邦政府中没有设立专门对体育运动进行宏观管理的体育部,政府把管理体育的任务交由社会体育组织负责,政府只在体育管理中扮演协作者的角色。

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以下简称德国奥体联)是德国最高的体育组织机构。德国奥体联成员包括16个州体育联合会、66个全国性专项体育协会(39个奥运项目协会和27个非奥项目协会)以及18个特殊体育协会(如德国高校体育协会、德国体育科学协会等)[2]。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俱乐部活动方式以单一运动项目为主,但目前开展多个项目体育活动的俱乐部日益增多。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具有双重会员籍,既是州体联成员,又是运动项目协会成员。确切地说,俱乐部作为一个整体是州体联成员,而俱乐部中的每一个项目又是单项协会的成员。这种体育管理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政策上得到上级组织的支持,在技术上得到单项协会的指导。

图1 德国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

2 德国给予体育俱乐部的优惠政策

2.1 税收优惠

德国对非营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和协会实行减税。另外,体育俱乐部的捐助者也可以要求减免个人所得税。

2.2 使用体育设施方面的优惠

俱乐部可以免费或以很低的价格使用地方上的体育设施(平均每小时的使用费约为4.6欧元)[3]。

3 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模式

3.1 大多数体育俱乐部的性质是非营利性注册协会

德国绝大多数体育俱乐部是根据德国的《协会法》在相关的协会注册中心注册的非营利性协会,作为法人“注册协会”具有法律行为能力。

3.2 独立运营,内部管理有章可循

德国各个俱乐部一般都有自己的章程,对俱乐部的任务、机构设置、选举制度、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3.3 使用自有体育设施,或以优惠价甚至免费使用当地体育设施

德国将近41%的体育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体育设施。63.5%的俱乐部(总计5.7万家)使用地方或学校的体育设施。将近1/3的俱乐部需要为使用地方的体育设施付费,换言之,涉及大约一半的使用地方体育设施的俱乐部(总计约2.87万家)。[4]

表1 德国体育俱乐部使用体育设施的情况

3.4 志愿者是维护俱乐部运营的重要支撑

志愿者承担了德国体育俱乐部中的大部分工作,是维护俱乐部日常运转和比赛活动的重要力量。目前,德国体育俱乐部中常设志愿服务岗位约170万个,其中领导层面的志愿岗位约75万个,执行层面的志愿者(包括教练、体育指导员、裁判员、审计员等)约95万。活动和比赛期间志愿服务的总人数达到630万。[2]

在争取志愿服务方面,德国奥体联设立了“支持体育志愿服务奖”,表彰那些在政治、经济、媒体等领域积极支持体育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和机构。此外,德国还通过向志愿者提供培训机会、为志愿者购买意外事故保险、给予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民众的志愿服务热情。

3.5 部分俱乐部设置付薪岗位

德国近9万家体育俱乐部中目前有约5100家体育俱乐部在领导层面至少设立一个付薪岗位,其中73%为非全日制岗位。[4]这一方面是由于志愿服务紧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志愿服务难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和承担行政负荷。此外,德国的一些体育俱乐部不仅在领导层面,而且在管理、训练、比赛组织、技术等领域也设置了支付薪酬的岗位。相当一部分付薪岗位并非全日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俱乐部节省开支,而且也方便俱乐部招募对工作有兴趣但时间不够充裕的专业人员。

3.6 积极与其他组织机构开展合作

鉴于经办理念的公益性,德国体育俱乐部与很多公益性组织或机构有着不同形式(如信息交流、人员往来)的合作。与学校、其他体育俱乐部、幼儿园、疾病保险公司合作的体育俱乐部比例分别达到27%、21%、12%、7%。另有相当数量的俱乐部与养老机构、卫生局建立了合作关系。[3]通过合作,俱乐部提升了知名度,推动了体育运动在不同群体中的开展,体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

表2 德国体育俱乐部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的情况

3.7 建立多种收入渠道

俱乐部的收支状况反映了其总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方式。德国体育俱乐部的收入渠道多元,收入所得用于俱乐部的运营与发展。据德国奥体联2019年公布的调查结果,2016年大约73%的俱乐部实现收支平衡或收入大于支出。

表3 德国体育俱乐部支出排名前五的事项[4]

表4 德国体育俱乐部收入排名前五的事项[4]

3.8 利用互联网技术助力俱乐部内部管理与宣传推广

德国体育俱乐部在运营中使用多种信息交流媒体,既有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有网站、Facebook等新媒体。目前德国大多数俱乐部都开设有自己的官网。此外,为了帮助体育俱乐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俱乐部的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德国奥体联还与一软件公司合作,于2017年推出了“德国体育——俱乐部App”活动,支持俱乐部开设App。感兴趣的俱乐部将享受免费的咨询、设计和研发服务,仅需承担技术运行和版本更新费用。俱乐部App软件将开设俱乐部和运动员介绍、俱乐部新闻、消息通知、群聊、俱乐部内部管理等多项功能。

图2 德国体育俱乐部使用的信息交流媒体[4]

4 体育俱乐部在德国体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4.1 在大众体育领域发挥的作用

4.1.1 为各年龄段群体就近、常年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提供方便

当前体育俱乐部是德国民众参加有组织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场所,约1/3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的会员。

从表5可以看出,俱乐部会员在德国各州人口中占比的差别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体育俱乐部在德国分布的均衡性。从俱乐部的服务人群看,从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见图3),包括特殊群体(如外来移民、残疾人、康复病人),均可以是体育俱乐部的会员。

表5 体育俱乐部会员在德国各州人口中的占比[5]

图3 2020年德国各年龄段俱乐部会员在人口中的占比[6]

4.1.2 积极开展各类促进健康的体育活动

体育俱乐部在促进德国民众健康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德国奥体联2019年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德国将近1/3的体育俱乐部(约2.8万家)开设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身体恢复为目的的课程。其中大多数俱乐部(约2.63万家)开设的是一般性的促进身体健康的课程,如促进心血循环或者防跌倒的体育课程。5.2%的体育俱乐部开设康复/疾病三期预防,即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课程。4.8%的俱乐部提供残疾人体育/慢性病治疗课程(见表6)。[4]

表6 德国开设促进健康课程的体育俱乐部数量

新冠疫情严重期间,多家体育俱乐部开设了免费在线运动课程,鼓励和指导大众居家运动健身。疫情趋缓后,各俱乐部根据德国奥体联和单项协会的防疫指导意见逐步恢复日常运营,一些俱乐部还推出了新的活动和项目,促进自身发展,服务大众。

4.2 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的作用

德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俱乐部为基础,从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到国家级运动员的训练和管理均以俱乐部为依托,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也总是会隶属于这个或那个俱乐部。2017年底,德国15.3%(约1.37万家)的体育俱乐部拥有获得运动员等级称号(国家级或州级)的运动员。[4]

4.2.1 发现和培养运动天才

从图3可以看出,德国一半以上7-18岁的青少年是体育俱乐部会员,在6岁以下的幼儿中,体育俱乐部会员的比例也达到了25%左右。这个阶段在俱乐部的体育活动属业余性质,不耽误文化课学习,主要由家长资助。如果没有运动天赋,就在俱乐部里进行体育锻炼,成为业余体育运动爱好者。如果表现出运动天赋,被各种选材计划选中,则有两种可能性接受更为系统的训练:或者进入各州的训练基地和体校(如田径、游泳等项目),或者进入更好的俱乐部(如足球等项目)。德国体校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很多是与各州的训练基地或与俱乐部相结合。

4.2.2 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支持

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更高水平后,根据项目的不同,或进入国家级训练基地,或进入级别更高的俱乐部。训练基地也往往是与俱乐部相结合或设在俱乐部里,训练对象为国家级运动员、州级运动员和有前途的青少年运动员,由政府和俱乐部共同资助。经过更加激烈的竞争,少数优秀的运动员成为职业选手(如足球、网球等项目)或者国家级运动员(如田径、游泳等项目),进入顶级职业俱乐部或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这些职业或国家级运动员的主要资助方包括政府、俱乐部和体育援助基金会。[7]

图4 德国运动员的成长过程

4.3 在体育产业领域发挥的作用

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运营带动了德国民众的体育消费,体育场馆的建造、维护和运营、企业的广告和赞助支出以及转播权的购买。对德国经济的贡献涉及创造新价值、解决就业和促进消费等方面。

5 德国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5.1 优势

5.1.1 有利于德国体育和体育俱乐部的互惠发展

竞技体育方面,德国很多国家级或州级训练基地都是与俱乐部相结合或设在俱乐部里。运动员属于某一个俱乐部,在俱乐部或国家训练基地中训练,平时代表俱乐部参加联赛或比赛,同时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这种机制既对德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有利于俱乐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在大众体育方面,德国奥体联、各单项运动协会和各州体联不时会自行或者联合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统筹推出一些主题活动。德国奥体联下属的各地基层体育俱乐部往往会积极响应。这样,一方面德国奥体联、单项运动协会和州体联的主题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落地,另一方面,体育俱乐部可以借助举办活动得到上级体育运动协会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实现自我提升,并借此扩大俱乐部的影响力,吸纳新会员和新的志愿服务人员。

5.1.2 有利于保持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德国各体育俱乐部根据开展运动项目的不同隶属于不同的专项体育运动协会,是各项目的基层组织,为老百姓尝试和练习某个运动项目、得到较为专业人士的指导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丰富德国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壮大项目人口,也有利于各项目竞技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5.1.3 有利于运动员学业和运动生涯的双发展

由于德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从家附近的俱乐部开始,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在参加训练的同时可以就近在校接受文化课教育。如果由于伤病等原因不能继续训练,还可回到学校中继续接受教育。

5.1.4 提供的体育运动服务质优价廉

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和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各类资格证明。平均每个俱乐部具有某类体育资格证书(如德国奥体联的体育锻炼指导员许可证、教练员许可证、俱乐部经理许可证、青年小组组长许可证)的工作人员达到约12名,其中大部分(89.5%)为志愿工作者。[3]已经获得资格证书者也需要定期接受再培训,以便不断获取新知识,满足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虽然拥有具备相当水平的体育运动指导员和管理人员,但由于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并广泛使用志愿者,德国体育俱乐部的收费并不高。半数俱乐部儿童的会费不超过3欧元/月,青少年的会费不超过4欧元/月,成年人的会费不超过8欧元/月。[4]

5.2 面临的问题

5.2.1 竞技运动员缺少集中训练

德国没有类似中国的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也不是常年集训,各类运动员均来自体育俱乐部,平时大多在自己家乡的俱乐部训练,参加比赛时再集中到一起。这就形成了同一个运动项目的选手常常分散于各地训练的局面。这种组织形式虽可方便运动员在家乡就近训练,但也导致运动员既缺乏高水平教练的指导,又缺少相互的竞争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

5.2.2 市场基础薄弱的项目竞技成绩易受影响

由于德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属于社会主导型,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导致德国在奥运备战过程中面临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尤其是那些缺乏市场基础的运动项目,竞技体育经费紧张、训练时间无法保证、后备人才匮乏、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竞技成绩。需要指出的是,德国近期推出的竞技体育改革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5.2.3 体育俱乐部自身的运转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尽管成绩有目共睹,但德国体育俱乐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目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留住和赢得志愿者。还有一些俱乐部在招收青少年竞技运动员、体育运动指导员和教练员、裁判和会员方面遇到困难。此外,一些俱乐部认为,针对俱乐部的法规数量多,履行压力大,希望获得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俱乐部并不认为,当地的商业性体育运动提供者给它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商业性体育运动场所虽然可以提供更高档的体育运动服务,但收费也比非营利性的体育俱乐部高,因此目前尚未对体育俱乐部构成很大的竞争威胁。

当前新冠疫情给德国众多体育俱乐部带来了冲击,各大众体育俱乐部不得不在政府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时暂停线下活动。疫情之下,德国政府和体育界采取了给予资金补贴、发起捐助活动、推出新项目等措施,降低疫情对体育俱乐部造成的负面影响。

6 对我国的启示

作为德国体育的基层组织,德国体育俱乐部法律性质和隶属关系明确,便于有效运营和接受上级体育组织的行业指导。同时,德国各级政府和体育组织也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体育俱乐部一定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体育俱乐部数量在1950-2000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并在近十年达到了一个可观而稳定的水平,形成了覆盖全德各地和各类人群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各个体育俱乐部内部管理有章可循,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开源节流,同时设法丰富活动内容,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尽管在体制上还有不足,在俱乐部自身运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德国体育俱乐部承担了大量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对德国体育的推动作用是明显而有效的。借鉴德国体育俱乐部运营和发展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社会体育俱乐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社会体育俱乐部可以为全民健身以及竞技运动选材和后备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体育俱乐部不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体育服务的多样性上,均与德国有不小的差距。2020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有效期5年)。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建议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细化推进措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强化执行监督,推动《意见》贯彻落实。

此外,建议定期对社会体育俱乐部进行普查调研,及时针对其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渐形成一套基于现实、循序渐进的发展方案,逐步扩大和织密各项目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网络。

6.2 加强配套的软硬件建设与供给,为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奠定基础

各项目社会体育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专业人员的工作和付出。德国在二战后推出系列“黄金计划”,在全德各地根据民众的需求兴建了大批不同种类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基层体育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体育俱乐部所需的人力资源方面,德国也有针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制度以及多种鼓励志愿服务的措施。

德国的这些体育基础软硬件是历经数十年才逐步发展到现今的水平。因此建议我国采取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兴建以及利用存量资源改建各类大众体育设施的同时,大力推动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在社会体育俱乐部所需人才保障方面,建议丰富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别,同时优化

其使用机制,推出更多有效的支持和激励措施,提高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上岗率,为社会体育俱乐部强化自身能力、更好地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6.3 强化各级体育部门和单项协会对社会体育俱乐部的业务指导、行业支持和监管,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按照德国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体育俱乐部既隶属于地方体育联合会,又隶属于州专项体育协会,德国各级体育联合会和单项协会在促进体育俱乐部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为俱乐部提供咨询指导;为俱乐部争取更多的政策和社会支持;资助俱乐部体育设施的建设;出面与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使下属体育俱乐部及个人会员享受到优惠的基本体育保险;负责体育锻炼指导员和教练员的培训;开展俱乐部运动预防课程和俱乐部健身中心的认证;为训练及全国和地区联赛创造条件。德国各级体育联合会和单项协会的上述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同时对增加各地区各项目体育人口、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科学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体育系统和相关部门为促进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各类社会体育俱乐部数量不断增加,但目前“小、弱、散”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议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和单项协会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体育俱乐部的专业指导、支持和监督规范,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增加新动能。

6.4 创新社会体育俱乐部运营方式,构建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德国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和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等方面都给予了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一定显性或隐性的支持。然而政府的支持并非德国体育俱乐部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德国体育俱乐部在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节省开支的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包括会费收入、捐助、举办体育活动收入、当地政府资助、自营饮食店收入、课程收入、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补贴、场地租借费、广告收入、资助项目收入等20余种。

实体化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少是我国很多社会体育俱乐部面临的问题。建议明确各类社会体育俱乐部的权责,加强对其运营方面的支持、引导和规范。同时,社会体育俱乐部应完善内部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会员,强化与有关部门、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创新活动方式,形成多元融资渠道,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稳定性,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俱乐部运动员德国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