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13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验班线下体育课

万 益

前言

2008年,加拿大学者首次提出MOOC的概念,掀起了现代化教育模式改革的风暴。2012年MOOC落户中国,开启了中国的慕课元年,据2019年的官方数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000所高校参与MOOC建设,约有1.25万门课程上线慕课平台,在线学习选课人次超2亿次,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型在线开放学习平台。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的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将视频教学资源和学习活动序列上相结合,是一种教学的智慧。但是随着体育慕课在的开展应用,也出现了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大学体育课的实践中,常常出现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脱节等弊端。如何将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高效的结合,实现有指导、有意义的学习与交流,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多模式的运用实现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沟通与协作。本文将探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课中的运用,通过该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创建“before with after”的新型教学课程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将大学体育课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在某高校学生群体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以检验该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效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南京林业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60名名女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两组对象均获得本人同意,愿意配合参加该项教学实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关于“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估的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设置包括:锻炼兴趣、锻炼频率、学习兴趣、体质健康自评、教学模式认可度几个方面,分别向两个组别的班级进行问卷发放,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效果。

1.2.2 实验法

将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大一新生瑜伽专项课的学生(女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级,每个班级30人。实验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取传统的线下授课教学模式,经过为期16周(32学时)的教学后,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在体育课综合得分方面的差异,其中分为:瑜伽专项考试技术得分、身体素质得分(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米)、体育理论考试得分,对比分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座位体前屈)的变化差异,检验“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两个班级均为同一个老师授课,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教学进度安排均保持一致。对两个班级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对照班级采取传统线下授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为期16周(32学时)的课堂教学与考核。而实验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为期16周(32学时)线下教学和10周(20学时)线上教学的教学与考核,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为:“before with after”教学模式即“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方案,具体实施如下:

(1)课前—线上教学:教师将学时教学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制作为10分钟左右的视频并上线相关线上教学平台(MOOC、SPOC),通过线上公告形式发布课程学习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自主线上学习和预先,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关在线交流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运动水平、对该项目的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等等。

(2)课堂—线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则重点组织学生对专项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并进行个性化指导纠正,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改正并掌握相关技术动作,同时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就线上学习疑难问题和学生进行现场专题探讨和互动,教学过程中使用“幕课堂”智能教学平台和学生充分交流互动,现场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测试或调研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课后—线上教学: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课后锻炼作业并要求学生在线上平台提交,并在线进行督促与辅导、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练习目标和个人练习计划,师通过线上互动交流平台解答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和自我锻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与反馈,进行课程的反馈与总结。

1.2.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应用与SPSS.25和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班级学生瑜伽专项技术考试、体育理论考试得分对比情况分析

16周的教学后,“线上+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在专项和体育理论考试上的结果如下:实验班级的瑜伽专项得分和体育理论考试得分均高于对照班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班、对照班瑜伽专项考试、体育理论考试对比

2.2 实验前后两组班级学生身体素质得分(800米,5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对比情况分析

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基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我们在课前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800米,5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的测试,测试结果表示: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16周的教学实验干预后,我们再一次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身体素质四个项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示:两个班级四项身体素质成绩均有一定提高,其中实验班在800米和仰卧起坐两个项目上有明显的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班级的50米和立定跳远两个项目成绩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由此推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耐力素质、腹部力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3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身体素质得分对比

表4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身体素质得分对比

2.3 实验前后两组班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身体形态指标(BMI指数)、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得分对比情况分析

教学实验前,对两个班级学生的BMI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学这三项指标没有太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干预后,再一次对两个班级同学进行指标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在BMI、坐位体前屈指标上没有太大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肺活量指标上两个班级均有提高,但实验班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由此推论,“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心肺功能、柔韧素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表5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得分对比

表6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得分对比

2.4 实验后两组班级学生“关于“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查问卷分析情况对比分析

16周的教学实验干预后,向两个班级的同学发放“关于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估”,该问卷主要从: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意愿、体质健康自评、体育课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模式认可度五个方面开展调查。问卷发放共60份,回收60份,100%的回收率,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在课外体育锻炼频率方面,每周课外锻炼5次以上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40%,对照班的同学占比17%,每周课外锻炼3-5次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33%,对照班同学占比27%;每周课外锻炼1-2次的情况为:17%,对照班的同学占比23%;每周无课外锻炼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10%,对照班同学占比33%,见图1。在体育锻炼意愿方面,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53%,对照班的同学占比46%。体质健康自评方面:认为自己体质健康处于健康状态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57%,对照班的同学占比53%。体育课学习兴趣方面:对体育课有兴趣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63%,对照班的同学占比57%。体育课教学模式认可度方面,对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认可的情况为,对教学模式评价非常满意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53%,对照班的同学占比33%;对教学模式评价基本满意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27%,对照班的同学占比23%;对教学模式评价一般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17%,对照班的同学占比33%;对教学模式评价不满意的情况为:实验班的同学占比3%,对照班的同学占比10%,见图2。

图1 每周课外体育锻炼统计

图2 体育课教学满意度

3 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课中的应用,根据实验结果,尽管部分指标没有太大的显著差异,但是在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800米成绩提高、专项和体育理论成绩的提高、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体育课教学的认可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1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认为,翻转课堂唯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最充分地利用与学生面对的时间。教师拥有的最宝贵的资产就是每天与学生一起度过的分分秒秒,利用这些时间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1]高校体育课目前大多为传统面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特点为:(1)单方面传授,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交互过少;(2)体育理论知识无法在课堂很好指导学生科学锻炼;(3)体育课堂学习不能激发学生体育课外锻炼兴趣;(4)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高;(5)教师课堂教学1对多人,无法很好地做到个性化指导;(6)课堂创新意识、合作共享意识不足。

研究发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课程等是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和教学策略研究,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基于MOOC的教学设计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是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的四个主题。[2]因此通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通过线上教学设计制作和线下现实课堂的教学方法融合来进知识的呈现、传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2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3.2.1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除了专项技术的学习与考核,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身体素质的学习和考核,身体素质包括:耐力(800米(女)1000米(男))、速度(50米)力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本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16周的教学干预下,实验班学生的800米成绩、仰卧起坐成绩对比对照班有大幅度提高。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一些知识点、理论知识点放在了线上课堂预习,这充分节省了课堂时间,让学生的课堂时间更多地参与体育实践和身体素质练习,有效提高练习密度和强度,同时,线上作业的提交也无形中给学生一个课外锻炼的督促作用,对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促进有较好的作用;对比50米成绩和立定跳远成绩,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给我们的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2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部分指标的促进作用

高校每年都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上报工作,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大学生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等总体情况没有好转或仍存在下降趋势。[3]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本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6周的教学干预下,实验班的同学肺活量指标较对照班明显提高,这项指标和身体素质成绩800米成绩大幅度提高相吻合,再次证明此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心肺功能;对比BMI指数和坐位体前屈指标,BMI指标上两个班级同学没有太大差异,根据实验前基础的测试结果分析两个班级同学BMI指数平均处于健康状态,所以没有太大变化,具体个体有没有相应变化,这个需要后面探讨研究,而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两个班级均有提高,但是差异不显著,这可能和运动专项相关,瑜伽专项在课堂上的练习会涉及很多柔韧素质,所以两种模式均能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

3.2.3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对专项成绩、体育理论成绩的提高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中专项技术、身体素质、体育理论都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其中专项技能水平的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而体育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健康的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科学健身的基本方法,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本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6周的教学干预下,实验班的同学专项技能得分、体育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的同学,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时间缺乏,教学课时无法同时满足教学内容的全部进行,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但是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下,将体育理论知识以知识点的形式在线上进行教学,这就给学生学习扩展了空间和时间,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和测试掌握及巩固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并将科学的了锻炼方法进行自我课外锻炼,提高了锻炼的频率和效率;同时教师也将专项技术的关键知识点上线线上平台并发布专项技能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专项技术的巩固提高以及重复练习,并且通过线上作业平台和教师互动,教师能够1对1的指导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指导,对专项技术的提高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3.2.4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评价

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除了体现学生成绩、身体素质等方面,还体现在:学生评价、学生兴趣、学生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等。本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6周的教学干预下,实验班的同学课外锻炼频率、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同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线上作业对学生课外锻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该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互动,所以受大部分学生认可,但学生在体育课学习兴趣、体育活动参与意愿方面仍不高,这对后面的教学模式的改良提供了方向,且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自评方面,很多同学评价为不健康,在自我评价不健康的情况下仍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这是我们后面体育教学应该思考的关键点。

4 结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5]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我国国民素质健康的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亟需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健康知识和参加体育锻炼。[6]大学体育课任重道远。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性,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专项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理论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该教学模式将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深度融合、将教师和学生深度交互、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实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发展,面对不断深化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我们仍然有许多空间需要去努力和反思。

猜你喜欢

实验班线下体育课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体育课上的“意外”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讨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