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视阈下帮忙类新闻节目发展路径探析

2021-11-13◎徐

新闻前哨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节目受众

◎徐 薇

2008 年左右,一种立足民本,以解决问题、满足观众需求为导向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在国内电视新闻业界迅速崛起。 2010 年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在其核心民生新闻栏目《新闻360》中推出帮忙新闻,通过打造“帮女郎”记者团队,将民生新闻中常见的资讯服务、消费维权、舆论监督、公益帮扶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升级,将帮忙记者IP 化,帮忙过程情节化、帮忙新闻特色化,在全省范围内为群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解决各类难题。但是由于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高频传播,信息的个体化、 碎片化打破了现有的信息传播格局, 文化多元发展,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媒体服务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从民生新闻发展而来的帮忙类新闻节目最近几年开始遭遇发展瓶颈。

一、帮忙类新闻节目发展困境

1.选题内容陷入“死循环”

帮忙新闻立足大众民生, 节目往往以满足群众的权益诉求为第一要务。这些寻求帮助的群众,多数为一己之私或者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作为诉求点, 希望通过媒体平台解决问题。 因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加上舆论监督功能作用,这些个体诉求,往往能比较迅速的解决。 正因为如此,帮忙新闻的选题从来都是源源不断,内容却也相对单一琐碎:不是市井纠纷、家长里短,就是停电漏水、讨薪要债,或者还有一部分筹款求助、征婚寻人的信息。

因为帮忙新闻节目多数为日播大体量新闻, 一期节目播出后,后续线索选题会受到播出新闻的暗引导暗示,出现大量雷同线索,导致翌日节目内容与之前内容出现重复,引起收视疲劳,影响节目质量。 从长远来看,帮忙新闻节目选题陷入“死循环”,直接后果就是节目视野受限,失去帮忙新闻应有的格局。

2.节目叙事模式日渐刻板

帮忙新闻往往通过记者的介入帮忙, 让已经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报道的重点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是详细的帮忙过程和最终结果。 从叙事上来说, 就是一种观众求助——记者帮忙——帮忙结果/证实(伪)的简单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日播新闻节目来说,易于记者掌握,批量生产。 而且帮忙新闻在叙述帮忙过程中,采取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放大帮忙细节,设置悬念,可以更好的凸显记者介入后的作用效果。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短期迅速提升节目关注度和认可度,因此被帮忙新闻节目所广泛运用。 但时间一长,帮忙新闻节目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就事论事,过滤掉新闻的其他社会功能,忽略了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知识输出、舆论监督、社会教育等需求,丧失部分追求新闻信息量和信息深度的受众群体的信任。

3.平台效能削弱

主流媒体帮忙类新闻节目的出现, 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的化解矛盾,实现有效沟通的话语平台,为不少群众解决了个人或群体的部分问题。 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和平台的迅猛发展, 各级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普通受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渠道多样,通过电视新闻节目实现诉求的需求降低,关注度下降。

4.媒体记者角色异位

记者介入帮忙是一柄“双刃剑”。在帮忙新闻节目中,从记者介入事件发展的时候开始, 他已经从单纯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变成了事件的相关者,无可避免的带有倾向性,主观上更愿意达成求助人的意愿。 因为事情往往涉及利益双方,矛盾相对突出,一旦一方对于记者的帮忙结果不认可,极易产生纠纷,甚至帮忙不成,另起波澜。

同时,节目摄制过程中,因为记者的介入,改变了事情原有发展轨迹和结果,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影响会马上通过节目播出,在受众中强化记者的角色异位作用,导致群众把记者当法官,把媒体当信访机构的情况时有发生。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新的矛盾和信访事件出现,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5.承诺“有忙就帮”却帮不到位

帮忙节目之所以能迅速赢得群众欢迎和肯定,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帮忙,化解矛盾。但因为部分记者本身专业知识的限制,节目制播压力,现有政策限制等等主客观因素,忙是帮了却帮不到位。不少帮忙新闻以简单的记者出镜、律师采访等方式草草收尾,甚至承诺的追踪报道也不了了之,导致节目帮忙效果不佳,影响节目的公信力。

二、帮忙类新闻节目的发展路径

1.精准媒体栏目角色定位,从帮忙到“帮大忙”

建设性新闻强调的是, 好的新闻报道可以激发公众的对话和参与,能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推动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社会价值的重新定位。公民赋权下,帮忙新闻记者本身已经成为新闻的一部分。因此,帮忙新闻节目的记者在关注解决单个事件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框架基础上,节目通过新媒赋能,引导公众关注同类社会问题,推动促进公共对话的完成。

要实现媒体角色新定位,作为载体,帮忙节目由必要整合传统媒体、新媒体、权威智库以及政务信息发布系统等相关资源,建立起一个民间舆论、官方舆论和媒体舆论的公开意见平台,为帮忙新闻节目实现“帮大忙”提供平台基础。

2.使用建设性新闻叙事,开启报道新视角

作为新闻节目, 帮忙新闻报道不光要讲故事、 解决问题, 更需要提出问题, 并对问题的可能性解决方案进行表述。 帮忙新闻使用建设性新闻叙事,为“观众求助——记者帮忙——帮忙结果/证实(伪)”模式增加自省性内容,即“观众求助——记者帮忙——帮忙结果/证实 (伪)——话题讨论”模式,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的争议话题进行讨论,为新出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让受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3.做好新闻策划,有温度的帮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认为, 建设性新闻有两个明显特征。 首先,文本基调是“建设性的”,文本基调一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底色是“明亮的”,受众读后是充满“希望的”。 其次,传者心理状态是“积极的”,即透过新闻报道,人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思考,更能感到温暖和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 栏目根据当下热点和求助事件特点做好新闻策划,并通过记者的参与、引导,唤醒受众积极情绪,将由负面、冲突报道的主导框架,转向负面、冲突与建设的平衡框架,重塑媒体公信力。

结语

后帮忙时代,帮忙类新闻节目如何获得更大发展,需要从节目受众定位、叙事方式、话语平台搭建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科技和社会快速变革时期,拓宽话语空间,在新闻实践中及时创新,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空间。

猜你喜欢

建设性新闻节目受众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