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本身充满力量

2021-11-13任秋宇,陈治铜,邓兆安

中国记者 2021年3期
关键词:座谈大兴安岭营林

采访手记

-42℃,你看到这个数字会想到什么?有朋友说,冰箱都达不到这个温度。是的,就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也无法想象这个温度。但这却是一群人工作、生活中要经常面临的温度。

2021年1月,我和同事陈治铜,前往国内最北林业局——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蹲点采访近10天。我们与当地营林工人一同爬冰卧雪、风餐露宿。采制的《零下42℃极寒中的营林人》作为全国新春走基层开篇在《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播发。《朝闻天下》播出版9分多钟,《新闻联播》播出版3分多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片子背后的故事。

选题找得好,片子成一半。为什么选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呢?

之前我们夏季曾经报道过大兴安岭防火巡护。在与林业工人座谈时,听说冬天还有一项清林的工作,非常辛苦,我们就记住了。这次在报选题的时候,考虑到1月的大兴安岭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恰好他们也在做清林工作,在极寒地带还有这么多普通的劳动者在辛勤工作。于是,我们决定在最冷的时候去大兴安岭。所以好选题是留心观察、日积月累出来的。

好选题是第一步,报道好是第二步。这好比做饭,买到了新鲜食材,这做法也要精细才行。

到了当地,我们先跟营林人员座谈,初步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工作内容、流程以及最艰苦的地方是什么。座谈中,我们认识了这次报道中的主人公高德利大哥,到他家看了看之后,我们相约第二天进山。那天的气温是零下42℃。

座谈中得到的信息是抽象的、碎片化的。想要了解营林人真正的工作必须亲身去体验。虽然是前期体验、预采,但我和摄像老师还是按照正式拍摄的思路去工作,通过这次体验,我们需要为后面的拍摄寻找思路,为报道寻找重点。

记得第一次跟着他们进山体验,只有一个字“累”。虽然记者日常做报道也是跑前跑后,可是跟营林人进山的运动量相比,连“小巫”都算不上。来到林区正好遇到了极寒天气,那几天,大兴安岭那叫一个冷。冷空气吸进去,按照东北话说,就是“炸肺”的感觉。来到了作业点。他们干活,我们观察,随时随地拿起相机做记录。

第一次体验的收获是:明确思路。

通过这次预采,我和摄像老师对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加清晰,也发现了很多细节。于是我们拟定了一个大概的思路和框架。后来多次跟拍之后,形成了最终播出的版本。我们想把营林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全貌真实的记录下来。

第一次体验的疑问是:如何避免思路固化?

具有地方特色的报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自己见怪不怪的一些事,就以为没什么报道价值,事实上,绝非如此。我需要把这些信息给黑龙江省以外的观众看,站在全国的视角再来看这个现场,很多有意思的,好玩的细节都要记录下来。从这次报道来看,恰恰是这个思路,使得片子中很多有价值的报道点“亮”了。

精彩细节——用发现体验之眼

这个片子有丰富的现场细节,从提问到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这些细节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

上薄下厚、40号的脚44号的鞋、两层鞋垫一层暖贴、一斤多棉花的厚棉裤,在高德利家,两口子为了进山清林,整套“装备”的细致介绍,让观众对于零下42°的极寒,有了一点点心理准备。

把冻住的工具用火烤暖、煮方便面烤馒头烤衣服,身在林区还需用火,镜头中艰苦的作业条件下,营林人们规范化的用火操作也给观众吃了定心丸。

在捡树杈的时候,我一边说这活不好干,说着说着就让树杈给戳了一下。脸被树杈子刮、衣服被划破,这些细节是我在现场观察、体验出来的。伴随着一团团哈气说出来,没有比这更真实的现场了。

忠实记录——相机随时待命

这次拍摄只有一位摄像记者,于是我也拿了一台单反。因为再默契的摄像与记者也不能随时随地对接上,等我告诉摄像老师开机拍摄的话,很多现场就没有了。我手里有设备,就可以随时拍随时记录。想要聊,随时就开机。看到什么精彩细节就记录下来,效率效果都大大提高。

这次很多营林人在镜头前表现得那么自然,就是因为我天天手里拿着单反,他们对镜头没有了陌生感和紧张感。那位被枝桠刮破衣服的大姐就是这样拍到的,我看到了,先开机再对焦,把镜头推上去,接着我的话就到了:“大姐你这衣服咋地了?”才会有那句特别精彩的对话“晚上有活了”。还有就是他们走热了,身体出汗冒了白烟,我也是立刻开机才得以拍到。看似意外收获,事实上,又是意料之中,因为手里有相机,可以做到坚守、等待和观察。

专家点评

这篇“零下42℃极寒中的营林人”的电视现场新闻,分别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两个名牌栏目,作为总台“新春走基层”的开篇之作,隆重推出,以其“新、细、活、实”的特点,立刻引起广大观众共鸣和网民的热捧。

一是题材“新”颖奇特,引人关注。选择在零下42℃的极寒区工作的营林人作为报道对象,令人好奇关心:在这样的极限温度下当地人如何去清林作业?平常人零下20℃都难以忍受,更何况在零下42℃工作。

二是深挖“细”节,触动人心。在记者长达十天的“贴身”体验采访中,从出发、进山、作业、就餐等每个日程和环节,都洞察入微,时时留心,敏锐观察,先后通过多角度、多机位,巧妙地抓取了“三层鞋垫”“烘烤割灌机”和“加热面条烤馒头”等细节,一气呵成,连贯流畅,让人过目不忘。

三是人物鲜“活”,自然朴实。记者紧紧抓住大半辈子与森林打交道的高德平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心换心,真情交流,“碰撞”出了许多风趣幽默、个性鲜明的“经典对话”。营林人可敬可爱、坚守奉献的形象悄然进入了观众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四是严谨扎“实”,作风深入。这条两个版本的纪实电视新闻,既客观真实、全程全貌地记录了营林人从凌晨到晚上一天工作生活的艰辛状态,也充分体现了年轻的央视记者的过硬作风。于选择这个题材,冒着零下42℃采访,本身就体现出了记者的坚强韧劲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任秋宇记者在采访手记中介绍,正是“新春走基层”的采访活动,让他得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不断沉下去“接地气”,慢下来“调节奏”,从而走出了“瓶颈期”。从这篇沾着雪花、裹着冰凌、冒着“哈气”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这名自我加压的年轻记者把自己“调整”到了一个全新的、专注的最佳状态,这是此篇视频新闻能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座谈大兴安岭营林
6.座谈
石鲁同志谈写生 记一次家庭走访座谈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营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营林防火是森林防火的基本对策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