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2021-11-13邓若蕾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非遗题材纪录片

□ 邓若蕾

中华民族地域具有一定的广阔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传媒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充分利用纪录片这种方式。纪录片在保护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主要以影像的方式为主,并通过荧幕来呈现传统文化,让观众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创作

充分运用叙事手法。纪录片在为观众呈现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运用记录的形式,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觉得十分枯燥,而且还难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纪录片需要将观众观影的兴趣激发出来,要实现这个目的前提是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在纪录片中引入故事情节,可以使得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来创作“非遗”题材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能够提高纪录片感染力。“非遗”类纪录片中营造出感情的空间,是故事化叙事方式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的节日如清明节主要是对先辈、先贤英雄进行纪念。

构建视听元素。首先,选取好镜头提升画面感。在“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者避免不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有些情况是拍摄人员自己是难以解决的,比如说难以接近真实场景,有些是在快速移动的物体上进行拍摄,影响镜头的平稳。这就要求摄制者对镜头的画面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要做到画面的平稳化,以此来体现摄制画面的客观性。这虽然对摄制者的要求比较高,但能充分体现出纪录片的主题内容。其次,注重细节的拍摄。细节让故事更具有魅力,在拍摄“非遗”类纪录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的问题。许多优秀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细节往往能促进观众的思考,并加深他们的印象。为此,需要创作者注重细节的拍摄,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细节还让画面更具有层次性。最后,注意用同期声还原真实生活。同期声的运用能够增强“非遗”纪录片的内容表现技巧和力度,因此在拍摄画面的过程中要进行同步录音。

“非遗”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的价值

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生存状态。现阶段,笔者观摩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纪录片可以看出,有的创作人员没有全面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在实际创作时没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认真程度不够。创作人员在拍摄纪录片时与电影拍摄的手法相同,通过大量的演绎进行纪实,特别是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于民俗和人物的内容更为明显。通过这样的方式拍摄完是难以还原“非遗”文化原貌的。长时间以来,纪录片创作人员为了获得一定的效益采取这样的方式拍摄会脱离掉原生态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内涵,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大打折扣。用电影方式拍摄、演员机械化表演,是难以充分展现出“非遗”的文化特征。创作人员要避免这种方式,应当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生存状态找到适合的创作方式。

血缘和地缘的情感共鸣。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宗法文化,而且宗族观念是有较强的联结作用,地方民族节日活动能有效联系血缘和地缘等人类社会关系。一些优秀的“非遗”题材纪录片有效还原了传统的文化并进行传承和保留,并且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了较好的展示。以纪录片《寻根》为例,该片主要人物为袁中平和石洪军,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对古琴的钟爱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在时空的跨越下他们的心灵相通。在袁中平看来,为寻找到古琴文化根源来到了大陆,在他弹奏古琴的过程中,观众在倾听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和他一起产生了的情感共鸣。这种传统古琴文化维系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

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契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依然能满足历史和现实需要。这些价值观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一直流传到现在,充分体现出人们对理想和价值的追求。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条大河,那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民族文化不断积累为后人提供借鉴。因此,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非遗”文化,需要从思想文化内容入手,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将其中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起到促进作用的内容挖掘出来。在优秀“非遗”纪录片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充分考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在传承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以纪录片《匠心》为例,宋水官对传统的理解在片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宋水官是中国核雕的代表人物,他坚持核雕制作并一定要手工制作,核雕手艺人不仅要在思想品德和道德上,还要在手工工艺上进行传统的传承,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先做人,后做事。宋水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理解,可以看出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坚守也给观众以很大的教育意义,生活中的每个人应当也要有这种坚守。这些道也是评价每个人道德行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并获得了广泛认可。众所周知,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对于我们每一代人而言且具有深远的影响,优秀价值观在文化中是核心内容。因此,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伏羲文化,需要重新梳理其文化中精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

让世界倾听中国“非遗”故事。文化除了属于我们民族之外,需要走向全世界,一个民族文化成果要实现更好的传播离不开交流,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中,费孝通曾说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双向性,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的文化成果,并且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肩负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中华传统的“非遗”文化需要走向全世界,推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积极与国外文化进行联系和沟通。因此,“非遗”文化纪录片创作人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在现有的文化交流内容基础之上进行改善和补充,使得“非遗”文化内容更丰富,在文化交融中尊重并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笔者以纪录片《功夫少林》为例,该纪录片主要以讲述少林功夫为主,武术具有人类语言的共通性,是不用翻译的。在新时代背景下,该片以少林功夫作为承载物与世界进行对话、融合,向全世界传播少林文化,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中国武术。中华传统文化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大家行动起来,密切关注我国“非遗”文化的继承,并采用合适有效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并进行广泛传播,“非遗”文化才能焕发出时代的光辉。“非遗”题材纪录片需要多出精品力作,多创作出能够在全世界范围传播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非遗”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需要“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人员不断去努力,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

结语

总而言之,创作人员在创作“非遗”题材纪录片内容时,一定要创新方式,深度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在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让“非遗”题材纪录片成为中华文化的讲述者。

猜你喜欢

非遗题材纪录片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