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红色广播节目的传播策略探析
——以《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为例

2021-11-13王宁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印记广播节目文物

□王宁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1940年12月30日正式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这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广播见证着党和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鼓舞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借助新媒体牢牢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使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抓住新兴技术和传播方式来弘扬红色文化,这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以广播形式呈现,处处突显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笔者以这一节目为例分析红色节目的发展路径以及节目制作的选题和内容,希望能打破大众对红色文化传统与单一的认知,唤起对党史真切的情感共鸣。

《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的传播意义

学习中共百年党史,感受红色文化精神。《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节目精心挑选了建党百年历程中的一百件代表性革命文物,通过声音工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表达以及历史原声、讲解员讲解等多种声音元素的辅助,让听众重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用声音传递文物背后的红色革命精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史的学习是让人们更加全面和透彻的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深切地感受党和国家的艰难奋斗史。习总书记提到:“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不忘来时路,才能更加坚定信仰和信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如何将党史生动地传播发扬,《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广播节目让听众透过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了解党史。节目制作团队的创新之处还在于采访了全国100位“90后”讲解员,这些在第一现场的年轻革命文物讲解员生动地讲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听众以当代视角思考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不仅折射出文物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还鼓舞着现当代青年群体心系党和国家,在繁荣发展的今天更要时刻领会红色文化精神。

用声音重塑党史记忆,唤起当代人情感共鸣。《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采用了100位“最美声音”,包括陆洋、虹云、康辉、任志宏、苏扬等老中青三代播音员,以及乔榛、李立宏、边江等声音工作者。上述的声音播讲者都拥有着不同的年代印记和艺术风格,因此他们的表达都是独特的,受众面也较广。以老一辈播音员虹云为例,年近80岁的她亲眼见证了党的发展历程,从她的声音塑造中让人们听到了真情实感的表达,也感受到了党史的厚重,更能跟随着她动人真切的艺术风格重回到那个年代,似乎亲眼目睹了革命文物的光彩,重现了革命精神与情怀。再比如著名播音员康辉,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代表的是当代青年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对追求真理的执着。正因为这100位声音讲述者的二度艺术创作,赋予了故事鲜活的生命和真切的感动。

融媒体环境下 《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传播策略

多方联动的传播形式。《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制作,同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播出。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和两微一端的传播模式,以央视新闻、学习强国、抖音、快手、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的多方联动引流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用最接地气的形式进行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比如在节目开播之际,在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幕后录音花絮,拍摄了虹云、乔榛、康辉、韩童生等声音讲述人对这一节目的介绍和感想的视频,以及虹云录制时潸然泪下的画面,通过简单动情的方式更能得到听众青睐,用户从不同的平台看到关于节目内容的短视频会进行评论或者转发。融媒体环境下这种多向互动和多视角的传播形式达到了宣传效果,提升了受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也增加了红色文化在大众媒体平台中的曝光率,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情感的共鸣,引起对党史文化的重视。

打破既定认知的创新内容。《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传播内容上既做到了突破“去中心化”,更体现出对“元叙事”的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去中心化”是指内容上繁多复杂且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容易让内容失去灵魂。但这档融媒体广播节目中的内容是以具体的革命文物作为核心展开,节目中的百件革命文物来自全国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其中既有《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驳壳枪、“北伐名将”叶挺曾使用的指挥刀等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革命文物,也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使用的菊花砚、革命烈士金佛庄在黄埔军校时期的三份任命文件、巩天民夫人使用过的雅马哈风琴、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等辗转收藏的珍贵革命文物,从细微的物体上了解背后的动人故事。每期中心内容明确,摒弃以往鲜明的政治宣传色彩,用真实且翔实的内容吸引用户。

从红色文化传统的叙事模式来看,过于单一、刻板和僵化,缺少生动具体的内容,比如人物脸谱化、叙述模式化、过于追求宏大叙事而忽略真实细节。《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不仅将目光聚焦在历史性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上,更将视线投射在那些为党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普通人身上。在传播内容上制作团队价值观和视角的独特,潜移默化地在为听众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伟大有时就来自于那些不起眼的渺小,而不是一味地宣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多元化的传播技术。在场的传播和媒介的传播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两种方式,在场的传播这一技术较为单一,通常是受众在现场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被动的接受,这就会导致讲解感染力不强、互动性单一且不足,无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传播技术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比如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都体现出传播技术发展的多元化。《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通过细腻的视角、丰富的声音元素、自媒体平台的宣传为用户既还原了真实场景,又增加了传播渠道,增强了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传播技术的赋能让传播变得便捷高效,效果显著。而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所带来的改变还不限于此,碎片化的传播内容让传播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变强,用户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认知者与讨论者,甚至是创作者去宣传主流价值观和红色文化。

融媒体环境下红色广播节目传播存在问题

传播内容繁杂所造成的传播困境。融媒体环境下,对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来说更倾向于强烈的视觉体验和视听冲击,因此对短视频情有独钟。从网络热词来看,一般受到争议、引起受众竞相传播的热点视频都是没有太多价值含量的搞笑视频。另外,当下的传播内容专业化生产、分众化趋势明显,这也就导致了内容纷繁复杂,用户喜欢的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对用户而言,或许都没有看到太多红色文化的视频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广播节目的传播具有阻碍,也是广播节目传播道路上的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吸引大量关注,这是当下广播节目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红色广播节目传播对策。首先是红色广播节目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大多维度的宣传。比如开通短视频平台账号宣传、发布广播节目录制花絮、节目制作过程的幕后视频、主创人员视频采访等,让受众能听到更能看到广播节目的完整呈现。其次是红色文化空间的构建,内容分区化管理。

结语

在媒体环境发生激烈变化的今天,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依旧是要放在首位的,不能因为纷繁复杂的内容而弱化意识形态。同时,融媒体的发展是广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红色广播节目需要创新,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宣传,而是能达到红色文化教学育人的良性功能。相比于建党初期,当下的人们更迫切需要学习红色文化,领悟革命精神,《红色印记——百年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让人们看到了红色广播节目的发展路径,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印记广播节目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几时印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30年印记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幸福印记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