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提高政治站位 高质量完成标准研制

2021-11-12刘增辉

在线学习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

刘增辉

作为机械行业重要的育人平台,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推动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质量完成本次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机械行指委制订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并把新增设专业、中高本一体专业和相近交叉專业简介、标准的研制作为重点和难点,花大精力进行调研和分析。

关键词 机械行指委 职业教育 复合型人才 标准修制订

在本次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中,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行指委)负责承担装备制造大类64个专业的简介和标准的修制订。在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启动会议精神和修制订工作内涵要求的基础上,机械行指委制订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于8月17日,召开工作启动暨培训会,进行统一布置。机械行指委要求参与的行业企业院校和所有专家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行业组、专业类组、专业研制组要团结协作,高质量完成修制订工作任务。

部署周密,要求明确

机械行指委对修制订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向前推进。

首先,对专业进行梳理分类,统筹解决专业定位和边界界定问题。根据专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设计思想,将64个专业按照服务的产业(技术)领域划分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类、工业数字化技术与应用类、材料与热加工技术类、机电设备制造与运维类、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类、智能制造技术类、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类、轨道装备类8个专业类工作组。各工作组秉承一体化设计、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明晰中高本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岗位能力衔接问题,研究确定相近专业的边界问题,推动各个专业研制组工作有序、高效展开。

其次,广泛征集专家,搭建高质量研制专家队伍。机械行指委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及协(学)会等广泛征集研制专家,综合考虑院校专业建设基础、企业主干产品和技术,以及专家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因素,遴选各专业研制组成员,并通过调整、补充、重点邀请等多轮完善,优化形成了各专业研制组成员,搭建了“顾问组—行业工作组—专业类工作组—专业研制组”的四级组织架构,明确了各级组织工作职责,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截至目前,共有600余家单位、1400余名专家参与研制工作。据悉,研制组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制订详尽的工作方案,推进研制工作有序开展。机械行指委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推进措施。行指委请有关专家研制了共性的调研模板,各专业组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这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调研质量和效率。行指委秘书处集中收集有关政策、信息、资源等,及时提供给各研制组。

机械行指委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修制订工作要体现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服务力、贡献力,要面向“四新”和新“两化”要求,将各个专业在设计、制造、生产组织、设备管控、物料管理、质量控制等全流程技术生态链中定好位、协同好。64个专业要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各专业类工作组、各专业研制组要兼顾上下左右,避免单打独斗。

此外,要突出重点难点。新增设专业、中高本一体专业和相近交叉专业简介、标准的研制是重点和难点,要花大精力进行调研和分析。要将新增设专业内涵确定清楚,将同一专业不同层次定位确定清楚,将相近交叉专业边界确定清楚,形成科学、准确的简介和专业标准文本。在调研方案设计上,要加强对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内涵的支撑,体现对未来技术的覆盖和各层次人才需求的适应;调研报告更要论得清楚、讲得透彻,把新岗位和素质、知识、能力新要求提炼出来。

调研注重数字经济带来的新需求

据悉,机械行指委组织的对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调研工作正在进行中。其中,在企业调研中,秉承“先进企业与一般企业相结合、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相结合”的原则,选取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密切相关企业、服务商等作为调研对象,主要访谈对象为行业企业从事一线操作、技术、管理及服务相关工作人员,范围包括技术工程师、工艺开发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售后技术服务人员和人力资源负责人。

通过调研,机械行指委了解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现状,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企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流程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情况,新业态、新技术的出现带来行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的需求;摸清了行业人才结构与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状况,厘清企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和典型工作任务,明晰以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对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需求等,进而为简介和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能力要求等提供参考。

院校调研秉承“双高校与普通校相结合、先进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结合、中高本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相结合”原则,对象主要为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一线骨干教师和二级院部教学院长。通过调研,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质量保障、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以及招生就业的基本情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现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使用情况及发展建议,为修制订工作提供专业建设和实施参考。

制造强国需要复合型人才

机械行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伟大跨越中,我国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提高创新能力,迫切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引领性人才;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切要求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全面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迫切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绿色制造,迫切要求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等。

面对新形势,该负责人建议,机械行业的职业教育要做好五方面工作。一要打牢基础制造领域知识根基,夯实学生对制造工艺和装备的学习,为自主学习搭建好理论框架、奠定良好的逻辑基础。二要加强师资综合能力提升,重点解决专业教师“校门”对“校门”,对企业生产和组织管理不熟悉等问题,通过深入的产学研用活动提升企业实践能力和时代适应性。三要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与区域龙头和骨干企业协作育人的示范效应,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四要依托校内实训载体,搭建企业应用场景、模块式教学项目,强化各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五是要发挥行业统筹和技术、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

作为机械行业重要的育人平台,机械行指委为推动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行指委连续多年参与编制了机械行业 “五年”规划,主动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构建校企协同发展新机制。通过努力,行指委影响力、凝聚力日益增强,推动了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链接:

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成为产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具有较大规模和相当实力、技术水平与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完整产业体系。截止到2020年年底,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9.2万家,职工总数超过1970万人,资产总额达到26.52万亿元。一批重点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居工业领域之首。

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896所,其中,1861所院校开设了机械相关专业,占学校总数的18.81%;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53.25万人,占总招生数的8.26%。

2020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其中,1107所高职专科院校开设了机械相关专业,占院校总数的75.41%;装备制造大类招生数为54.39万人,占总招生数的10.37%。截止到2021年5月,全国共计28所高职本科院校,其中,有23所院校开设了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占比82.14%。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