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创作与笔墨文化的融合应用研究

2021-11-12郝丽欣

名家名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国画笔墨画家

郝丽欣

笔墨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艺术追求和境界,因而历练笔墨向来是国画创作者的必由之路。历练笔墨的过程也就是修持人生的过程。古人讲“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国画创作思维当从笔墨文化讲起,二者的融合应用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推敲。

一、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追求

(一)人文世界观

在很多国画中都能看到笔墨文化的雏形,可以将其视为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书画收藏者因画中笔墨而通晓出处,书画评论者由笔墨而谈其画风,书画爱好者观其笔墨而产生丰富联想,所以观笔墨才是欣赏国画的正统视角。当然,这也是画作思想的一个表达形式,可以视为国画的人文世界观。没有故事的画作很难激荡受众的心灵,使其获得艺术领悟。画中有故事,即便只是寥寥数语,却在勾勒一个与画同框的世界观。所以,笔墨与构图异曲同工,均为国画创作的艺术追求。

(二)艺术创造力

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云:“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之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艺术表现。不然,何贵有艺术。”笔墨文化便是如此,铸就了国画的艺术创造力。创作是感悟世间万物和一切情感,而后有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若将笔墨文化融入国画创作中,首先便有了主题,笔墨与画卷从两个维度彰显其艺术情愫。有些画家先有笔墨腹稿后来作画,最后再提笔留下墨宝。也是因为腹稿胸有成竹,找到了画作主题的创作依据和方向,才仿佛如神来之笔,画风自如。这其中的艺术创造力,唯画家最是感同身受,也仰仗于此创作出诸多经典佳作。

二、国画创作与笔墨文化的融合应用机制

(一)灵活多变的笔墨结构

在国画中,笔墨文化首先是画家抽象思维的情感表达,更是画风特点的具象化载体。笔与笔、墨与墨、笔与墨的排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完整且具有笔墨文化特色的作品,也就达到了最初的创作目的。其次,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融合应用也是非常自由灵活的结构体现。色墨与开合无须顾忌章程形式,留白和虚实布局更无章法可循,呼应与避让全凭画家心意,甚至是题款与印章的位置也绝无定数可言。

这种对笔墨文化的灵活运用机制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最为显著。诸如《双鹊大石图轴》画面中,一块硕大无比的怪石,一上一下立着两只喜鹊。画出两只鸟,意在表现它们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但是八大山人画鸟本就没有构图定式,泼墨染色之间已有百鸟待飞回。这便是无须顾忌他人喜好的灵活质感,也没有了落于俗套的思维定式,再去描摹自然物象笔墨也就自如了许多。再以《墨荷》为例,他人画荷花是饱满又真实的,但这真实也就少了许多意境。八大山人以“野荷”为题,爱荷、梦荷、吟荷、写荷、画荷,但荷叶的形象却单纯至极。这极简的画风,点厾与泼写的形式更为自由,空间变化并不复杂也绝少画叶脉。却也正是这笔墨的简,塑造了画中的侧锋之间变化自如且尤为自然,墨色变化细微又显得格外灵活。

(二)广大深邃的笔墨表现

笔墨在国画中可以视为一种语言,可向读者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契之境。笔墨文化的广度,可以在天地之间遨游;笔墨文化的深度,可以探究生命哲理。所以,笔墨文化不在画中,而在创作国画时的眼界。眼界低者只看到画中之画,眼界高者才有天地万物的广大遐想,才有历久弥新的深邃感悟。

从国画笔墨表现力的广大来看,现代山水画家贾又福常常化景物为情思,物我相融相化,以至情至性提高了山水画诗化的纯度。当然从他的作画选材来看,也并不是只有山水。“按实肖像”和“凭虚构象”,在很大程度上延展了他的作品形式,所以画人、画景皆可运笔,画静、画动怡然泼墨。这种心灵化、诗意化的审美取向正是一种于世间万物作画的广度,使得笔墨文化在任何素材上都可以大有作为。

从国画笔墨表现力的深邃来看,创作心态是高度自由的,不受现实景物的局限,才是笔墨能够触及的文化至深。当代中国山水画第一人宋雨桂独创北派山水画技法,在提及水墨画《苏醒》时,曾说“笔墨等于零”并不是提倡抛弃笔墨,而是强调不受传统笔墨陈规束缚。这样的境界是在笔墨之外画山水,体现画中笔墨情的思想高度。而《苏醒》这幅作品,从半抽象走向了完全的抽象化,反而更加激发了笔墨潜在的艺术生命力。运用西方艺术点、线、面结构体系的哲学思想,西学中用,反而更加深邃地表达了笔墨文化意图。所以,不拘泥于形式主义,才是最深邃的艺术表达,更是国画创作需要始终秉承的宽广胸怀与深邃见解。

(三)刚柔并济的笔墨精神

自古以来,国画“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画在画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中,笔墨是国画的血肉之躯,更是形神兼备的生命与灵魂。从最底层的创作任务来看,笔墨在国画中确实是工具,具有状物与写心的两种功能。很多国画都能运用笔墨来状物,却少有作品能够真正写入观者之心。描绘画家的感受是很难的,难到超意象之外,在拟太虚之体去作画,以表达画家的审美情趣。这便是国画的精神,是运用笔墨来表达精神内涵和艺术向往。

当代画家王裕国代表作《大岳放歌》和《大岳清音》,便是两幅颇具对比性的作品,可以诠释国画笔墨刚柔并济的精神内涵。一方面,《大岳放歌》展现给观者的是扑面而来的堂堂大山、历历晴川,构图单纯却不单调,形、色、光、线孕育出了烟林清旷、阴阳和谐的氛围。“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禅机便是这恢宏画作的精神世界,营造出天地正气,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中和之美境。另一方面,如果说《大岳放歌》的精神世界是无比恢宏的,那么《大岳清音》则是细腻悠长的。画中青山绿水别致典雅,草木清秀,云烟缭绕,寰宇之中窥见千百年来不曾忘却的笔墨文化初心。徐悲鸿先生教导后世“大胆落笔,细心收拾”,也是要求国画创作者探寻柔中带刚的精神世界。

对比两幅作品能够发现,前者刚中有柔,后者柔中带刚。画家的精神世界寄托在了真山真水之间,刚柔并济的创作思想便已历历在目。所以,国画的笔墨精神内涵是“百炼钢成绕指柔”。这刚柔并济之中承载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依托,表现了艺术家忧患意识中的担当,预示着世间万物刚柔之中皆有国画创作的笔墨文化之旅。

(四)无限延展的多重可能

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向来有写生与写意之分,但从笔墨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区分也在逐渐淡化。这是国画创作思维逐步创新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国画创作无限延展的多重可能的必要过程。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也诠释了国画创作的历久弥新。如何创作出超越以往的作品,对当代乃至后代国画创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笔墨文化创造出一种古典诗歌般的清奇、空灵意境。在延续传统笔墨文化的同时,更要敏感宣示当代作品个性化的生命动感,甚至是极富和谐、诡秘、高雅的艺术魅力。

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写道:“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象,心之迹。”而艺术的发展也源于接连不断的创新,唯有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国画创作才能写尽国画之魂。国画创作中的精神境界、传神写意、自然之美皆关乎此,无限延展多种可能性,才有守正创新的勇气,才能在笔墨文化中探寻更多的经典作品,带领国画走向笔墨文化的艺术创作巅峰。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追求有二:一是人文世界观;二是艺术创造力。国画创作与笔墨文化的融合应用,需要灵活多变的笔墨结构、广大深邃的笔墨表现、刚柔并济的笔墨精神内涵以及无限延展的多重可能。唯有如此,笔墨文化才能发挥出全新的艺术能量,为国画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

猜你喜欢

国画笔墨画家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酷炫小画家
《难忘岁月》(国画)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