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要让单元要素有效落实

2021-11-08曹丽秋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曹丽秋

摘要:单元要素是单元目标的核心所在。教学中将单元要素有效落实,能较好地实现单元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单元要素有效落实,需要深入研读确立目标,让要素定位更准确;深度联结构建流程,让要素落实更有序;深层建构科学编排,让要素价值更凸显。

关键词:单元要素;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B-0071-03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新生事物,它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教材各单元会重点突出其中的某几个要素,即为单元要素。将这些单元要素组合起来,便能勾勒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脉络,提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1]。因此,单元要素一定是各单元目标的核心所在。教师要基于单元要素展开教学,并不断监测其达成情况。确保单元要素在具体的课堂中一一落实,也就确保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课堂,便是好的课堂。

那么,如何让单元要素有效落实呢?笔者先后两次执教《蜜蜂》一课,并在不断的修改调整中有了新的理解。

《蜜蜂》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做的一个关于蜜蜂的实验。本单元还包括精读课文《花钟》,略读课文《小虾》,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以及《语文园地》。单元要素有两个:一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二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一、深入研读确立目标,让要素定位更准确

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改变,陈述的是实现这种改变的方式;统编教材中的单元要素恰是规约了改变的内容。在确定单篇课文目标时,需对单元要素进行深入揣摩和分解,对单篇文本进行深入研读与分析,找到两者的关联处,方能让单元要素在单篇文本中找到准确定位,从而制定出合宜的目标。

第一次执教《蜜蜂》是一次指定内容的公开教学。笔者在研读教材时虽也关注了单元整体,但更多研究的是单篇课文本身,并对照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内容分析,认定本篇课文与第一个单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关系不大。因为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均有围绕中心句(关键语句)展开的典型段落,而本课并没有;它主要是以范文的方式推助落实第二个要素,即“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因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能将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按照顺序梳理清楚,梳理完整,从中学会写一次实验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研读结论,原稿设置的核心目标是:梳理实验步骤,学习做到按顺序、理完整。

第二次执教《蜜蜂》是在教学三年级时的自然遇见。笔者将单元各文本进行了比照式研讀,同时对《蜜蜂》课后习题深入研究之后豁然发现,本课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学会提炼实验目的、步骤及结论,而这同样需要借助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具体来说,课后习题中已经提炼的“实验目的”正是将文中的关键信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转化概括成了——“实验目的是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接下来提炼实验步骤需要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变化信息。提炼实验结论则需要将关键句“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成“蜜蜂是靠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来辨认方向的”。以上分析可见,第一个单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同样需要在本课加以实践并深化。在此基础上,再以实验步骤的梳理为重点板块,铺垫落实第二个单元要素。基于这样的研读结论,二稿设置的核心目标改为:第一,依据关键词句梳理实验目的、步骤与结论;第二,聚焦实验步骤,梳理时学习做到按顺序、理完整。

二、深度联结构建流程,让要素落实更有序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流程的支撑。好的教学流程应该具有内在联结性,即能“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形成学习网络”[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文本特征将单元要素分解成的若干个子任务或项目便是一个个“节点”,将这些“节点”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有序排列,构成进阶式学习流程,能使学生在习得要素的同时掌握普遍范式或内在原理,从而走向深度学习。

基于原稿核心目标,笔者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整体感知,略学首尾;第二,聚焦步骤,提炼方法;第三,迁移运用,习作实践。“整体感知,略学首尾”主要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感知实验的目的和结论。梳理实验步骤时引入学生课前整理的图示,笔者发现他们普遍能做到“按顺序”,但不够完整。基于这一学情,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再次完整地整理,然后展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实验步骤的方法,进而将方法迁移至本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

更改了核心目标后的第二稿,教学流程也做了相应调整:第一,迁移方法,概括首尾;第二,聚焦步骤,深化实践;第三,能力转化,习作运用。

变化一:第一板块教学从原先的感知内容走向概括首尾的能力实践,即让学生运用本单元习得的“概括大意”的方法,借助首尾部分的关键语句来概括实验目的和结论。这样的学习紧扣单元要素,重视迁移运用,实现了学习的连续性。

变化二:重点板块教学也从“概括大意”这一单元要素入手。教师首先引发思考:实验步骤这么复杂,怎么来概括呢?然后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共同寻找关键信息,进而发现,这些关键信息其实就是实验中的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把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按照顺序完整地找出来,就能清楚地概括实验步骤。之后,学生自主梳理余下的关键信息,并将所有信息整合,实验步骤便可清晰呈现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将思考引向深处:反观这一实验过程,对你后续写一次小实验有什么启发呢?学生自然得出了要完整写出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论,要仔细观察实验中的变化等习作要义,这其实正是对第二个单元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的具身理解。由此,课文学习与单元习作实现了有机链接。

猜你喜欢

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小组合作,落实三维目标之抓手
品德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落实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浅谈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