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11-08谢静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吟诵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吟诵教学是学习古诗词文的有效方法。以吟诵提升古诗词文的学习兴趣、感受古诗词文的韵律、理清古诗词文的脉络,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文的效率,达到诗教的目的。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文;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B-0046-03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的教学常常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按照朗读白话文的方法而不是根据古诗词文的平仄韵律朗读古诗词文,所以常会曲解古诗词文原意,有时甚至错误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吟诵,是能够体现古诗词文韵律的古老读书方法。

近十多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一些教师重视吟诵教学。现在,不少吟诵家在培训更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吟诵教学方法。然而,各地对吟诵教学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依然十分缺乏吟诵师资,吟诵并没有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文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倡导用吟诵来学习古诗词文,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文的韵味。

一、以吟诵提升古诗词文的学习兴趣

有的古诗词文读起来平淡无奇,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吟诵,这些古诗词文就生动起来,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吟比诵美,也更能激起学习者的兴味”[1]18。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就是一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朗读起来,学生不容易喜欢,他们会觉得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或激昂或婉转的情感,更没有深沉的哲理;既不像杜牧的《清明》有着“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乐趣,也没有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样的豪情万丈。但是,这首诗一经吟诵,那优美的音韵,就把春城飞花的美景表现得如梦如幻。诗的后半部分描写在寒食节即将结束之际,王侯们开始传递皇帝赐予的蜡烛,那种雅兴也在缓缓的音韵中令人感受颇深。笔者每每吟诵这首诗,学生们都会不由自主被音韵感染,从而爱上这首诗。在吟诵的声韵里,诗中的美使他们陶醉不已。他们学会了这首诗的吟诵,会在平时玩乐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显现出一种沉醉其中的快乐,对古诗词文的学习更有兴趣。

二、以吟诵感受古诗词文的韵律

古诗词文的韵律,对理解古诗词文有作用。例如,古人用韵是为了表情达意,比如六麻韵往往表达舒畅的心情,四支韵则是表达细微的、柔弱的情感。但是,朗读却很难表现这些韵律。吟诵的效果不仅胜于默读,而且有优于用现代的方法朗读的地方,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这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非吟诵不能充分展现其妙处,非吟诵不能很好地“因声入境”[1]37。

吟诵,可以准确体现韵律。韵字都是拖音的,因此可以更好地体会韵字中包含的情感。“韵,对于诗歌无比重要,因为它的吟诵时长占了诗歌时长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情调。”[2]所以,我们要注意诗人的用韵。

此外,还要注意入声字的作用。只有吟诵,才能表现出入声字的短促有力高亢、韵字的悠长。例如笔者用吟诵方法,教学了杜牧的《清明》。这首詩中,“节”“欲”“牧”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轻快,而且高亢,这样才能显出其他字的声调比较低沉,比较长。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节”是短促轻快而高亢的;“雨”后的“纷纷”是平声字,尤其第二个“纷”是韵字,要拉长声音,所以“雨”就会比较低一点。“牧童”的“牧”也是个入声字,短促有力高亢,使得后面的“童”这个平声字很自然地拉长了音。“魂”“村”押的是上平声十三元韵。“纷”是第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是上平声十二文韵,和十三元韵是邻韵,这是孤雁出群格,这是一种现象——出韵。十二文韵,开口度不大,后面接着鼻音,最后是闭口音,读起来,是细长而哼吟的感觉,有体会、回味的意思,表示复杂而美丽的事物。诗人写“雨纷纷”,为下面表达“欲断魂”做了铺垫,景与情相交融,在长吟第二个“纷”字时,可以细细体会。讲到这里,笔者轻轻吟诵第一行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学生从教师的声音中感受到“纷”字的声音内涵,这个字体现了十二文韵本身的优美,作为邻韵“纷”和所押的韵之间有呼应之感。学生由此可以感受清明时节的雨独有的美感。

三、以吟诵理古诗词文的脉络

“吟诵实践告诉我们,古文层末、段末和文末旋律波峰的出现,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议论显得层次清晰,脉络分明。”[1]247古诗词文的层次表现,体现着阅读者对古诗词文的理解和感悟。现代文的朗读层次无法用声音表现出来,只能用“/”的符号来标注,而吟诵是通过拖音来表现的层次。在拖音的时候,吟诵者可以更深入地沉浸在诗文的境界里,也可以尽情表现自己对古诗词文每一个段落层次的把握。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学弈》时,特邀吟诵家魏嘉瓒为我们用唐文治先生读书调来吟诵这篇文言文。当笔者听到魏老师的吟诵录音时,发现魏老师把这篇文言文的第一句话作为第一层来吟诵,第二、三两句话作为第二层来吟诵,第四、五两句话作为第三层来吟诵。原来,吟诵是可以表现文言文的分段分层的,因为,在每段每层的末尾,吟诵者会用音调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末字拖腔的方式,来表现这个语义段的结束。这样的旋律波峰,使吟诵者和听吟诵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回想这段话到底讲了什么。

因此,笔者在教学安排上,设计了分层教学。根据魏嘉瓒老师的吟诵,我们划分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第一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层介绍了弈秋这位教师。魏老师对这句话的吟诵颇有刚刚开始讲故事的感觉,“弈秋”并没有拉长,最后的“也”字拉长,表达出对人物的介绍是第一个语义层次。第二、三句话为第二层:“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层介绍了两位学生学弈的不同情况。魏老师对这两个句子的吟诵,则表现出两种情况的分析,然后道出结果“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矣”字的拉长引人深思。第四、五两句话为第三层:“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层则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分析了第二层两位学生不同的学弈结果的原因,说出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的道理。魏老师吟诵这两句,第一句结尾吟诵得较短,很快接上第二句,表示出这两句的关系非常紧密。最后的“也”拉长音来吟诵,启发学生:既然不是智力不如别人,那是什么原因呢?吟诵使我们感受到,这篇古文虽然不长,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这样的层次划分,对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有好处的。教材中有朗读背诵的要求,有理解加点字的要求,有根据注释说故事内容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划分层次的要求。在课堂里引用魏嘉瓒老师的吟诵,使得教学层次清晰,脉络清楚。学生学习到这里,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篇古文构思严谨,说理透彻。

叶嘉莹先生说:“我理解的吟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听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3]吟诵,使学生深深爱上了古诗词文的学习。在笔者的班上,学生早读吟,散步吟,放学吟,甚至最调皮的学生在玩耍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一两句诗。在这样的反复吟诵中,受古诗词文的熏陶和影响,学生渐渐变得儒雅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徐建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06.

[3]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责任编辑:贾凌燕

收稿日期:2021-08-16

作者简介:谢静,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江苏南京,210036),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吟诵小学语文教学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