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08陈刚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9期

摘要:基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倡导教师在微课程研发中发挥更大的自主灵活性,建立基于教师自身优势的个性化的学科微课程。学校通过学科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融通学科教学与课程研发,创新教学形式与实施方式,改变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促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让教师找到專业“成长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从而让学生的素养也逐渐提高。

关键词:学科微课程;课程个性化;课程创新化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B-0030-04

校本课程的改革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对中小学校的一个挑战。目前很多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但有些课程缺乏普适性,课程的设计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学习方式也多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因此,笔者觉得学校有必要改变这样的校本课程,建立基于教师自身优势的个性化的学科微课程。

学科“微课程”是一种基于学校资源、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研究方向,以主题模块形式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学科课程,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半独立性与校本性的新型课程,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传统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1)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形式的设置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现实需要来自由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开发。同时,在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2)半独立性。它既是根据学生兴趣、社会生活的经验以及教师的能力和社会的需求来决定的,同时,在各单元的编排中,又无法避免运用已有的知识,并且要与现行的课程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共同完成教育目标。(3)校本性。教师在开发学科微型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状况(教师的能力、学校的师资配置等),所开设的课程要在学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且符合学校的现实情况和特色。

一、学科微课程融通了学科教学与课程研发

当前,很多学校学科教学仍然处于封闭状态。学生长时间禁锢在课堂里、课本中。而学科微课程则把学科教学和微课程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科教学拥有了更广阔的课程背景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将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个人特长的“教师自主模式”与基于学校办学特色追求的“学校主导模式”进行整合,提出课程开发的主导方向——“福地主题文化”的学科微课程研究,进行理念引领,具体开发项目则完全由教师自主选择,形成了“学校引领、教师自主”学科微课程研发模式。课题组的教师一起通过开发福地文化特色课程,将地方传统文化揉进语文、艺术、德育和综合实践课程,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了自己的学科微课程研究。学校在推进福地微课程研究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体验与创新实践,在探究活动中发展个性与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福地寻访活动、参观体验活动、成果展评活动等形成福地文化浸润下的学生特色品牌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儿童都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如:利用语文课程,将福地文化引进课堂。教师们进行了福地童谣课、福地故事课等的课程研究,开展了双凤童谣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童谣、创童谣。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如三年级的福地版画文化研究,四年级的龙狮文化研究,五年级的福地美食文化研究。

近年来,学校教师的“福地主题文化”微课程不断涌现:顾佳毅老师的“小古文课程”,陈刚老师的“童诗童谣”,顾雪琴老师的“福地主题文化”写作之旅,夏俊俊老师的“双凤山歌”,兰金兰老师的“福地版画”主题微课程……便应运而生了。教师们还一起编写了《福地雅韵》校本教材。实践证明,一旦打开了学科教学与课程开发的通道,就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科微课程创新了教学形式与实施方式

以往的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体验、创新实践,而学科微课程注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个性与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基于自身学科优势和个性化特点,结合“福地主题文化”进行创新实践和研究。在学科微课程打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灵活性,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与实施方式,让师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成长点。

在实践研究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福地主题文化”微课程体系(如图1),分为“福地品读”班级学习课程、“福地文化”走课传承课程和“福地寻访”社会实践课程三大板块,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拓展课程创新化,共同推动“福地主题文化”微课程的研究、体验与创新。在课程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的“微课”“走课”的创新实施机制研究,探索福地文化微课程学校层面的实施形式。(1)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创新实施机制。师生共同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方式开发校本微课程。(2)基于“互联网+”的“走课”创新实施机制。“互联网+”视野下的“走课”与传统的走课相结合,打破原来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学校课程实施的创新机制,探索出体现学生参与性、主体性、体验性、发展性的多元化的“福地主题文化”微课程。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福地品读”班级学习课程,引导整班学生在语文、英语等语言课程中开展福地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中开展福地古典人文艺术鉴赏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等探究性课程中开展福地品味探究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对福地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培养“乐于学习”“快乐探究”的良好品质。学校通过“福地文化”走课,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主选课,开展福地美食、福地龙狮、福地山歌等微课程研究,促进学生传承和发扬福地文化,培养“善于学习”“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学校创新利用“微课”“智慧教育云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互联网+”视野下的“走课”。“福地寻访”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访福地名胜、福地遗迹,寻访福地文化传承人,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更深入了解福地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笃志好学”“勤学好问”的良好品质。三种不同类型课程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福地文化素养,构成了完整的“福地主题文化”微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乐”学、“善”学、“好”学,逐步成长为具有福地文化素养的、被社会认可的优秀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