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斯行诸”:像孔子那样教学

2021-11-08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境界

摘要: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倡导“闻斯行诸”,像孔子那样教学。他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提炼。像孔子那样教学,是以孔子经典教学场景为示范,以自己创造的教学现场为呼应,形成穿越时空、融为一体的场景叠现。在深耕课堂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开展了与先贤、与同伴、与自我、与专家的四重对话;在教学文化整体建构、“兴发”课堂意蕴开发、学科味体现等方面实现了文化创生。

关键词:“闻斯行诸”;教学现场;境界;孔子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B-0013-03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因地因人而名,校名就是学校文化的根。多年来,学校自觉担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使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近几年,孙红校长的团队又聚焦课堂,倡导“闻斯行诸”,像孔子那样教学,初步成果已结集出版。在品味他们的教学案例时,“境界”这个词,不断地从我脑海里跳将出来。“境界”,指向事物达到的程度和表现情况,有时甚至会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但大抵包含了主与客、情与景的融通。我的感受是,夫子庙小学“闻斯行诸”,实践探索,正在走向“风乎舞雩”的美好境界。

一、体系的建构

《论语》是语录式的,其博大精深,可以让我们看到孔子思想的全景。学习孔子不是简单还原,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更要有体系化的理解。夫子庙小学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了校本化的建构,他们概括出以“有教无类”全民教育为基石的教育观,以“开设六艺”全民发展为宗旨的课程观,以“知行合一”教育实践为原则的教学观,以“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为途径的学生观,比较完整地表达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在“像孔子那样教学”的项目中,他们寻找、梳理出了15个孔子教育思想场景:1.何莫学诗;2.绘事后素;3.能近取譬;4.非敢后也;5.好恶未可;6.各言其志;7.武城弦歌;8.六言六蔽;9.不改其乐;10.我则不暇;11.学思结合;12.相师之道;13.予欲无言;14.富后而教;15.闻斯行诸。孔子的每一个教育场景,都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教育视界;贯通了看,又可以看到其教育思想的全貌。由于这些场景意蕴十分丰厚,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观察:一个是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这一教育思想整体的视角;另一个是学习观的视角,即学习意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夫子庙小学从孔子教育场景中提炼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整体维度的还是学习观维度的,都隐含了体系化的建构。他们的寻找、选择就是一种建构。

二、场景的叠现

“境”的本字为“竟”,《说文》:“竟,乐曲尽为竟。”后来引申为边界、疆域、国境等内涵。“界”则自古就有边界的意思。境界本身的空间感带来了一定的确定性。践行孔子的教学思想,讲自己的教学故事,往往会把我们带进教学现场,场景的呈现是题中自有之义。但夫子庙小学有其特别之处,他们研究创意教学,构建了“孔子这样做—智慧新解—我的教学现场—名师大家说—还可以这样做”的基本模式。

“我的教学现场”由三四则教学案例组成,与“孔子这样做”在意蕴上一气贯注,遥相呼应。由此,他们建构了跨越时空的生动图景,这是一种古今叠现、师徒(教学)叠现的图景。因为叠现,所以丰富。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我们仿佛看到孔子老师在示范,众多青年才俊在效仿,在创造。因为叠现,所以深邃。夫子庙小学主题场景的选择,都是被历史情境反复证明是体现教育本质、教学规律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都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教学现场”,自然具有深邃感。因为叠现,所以绵长。“孔子这样做”,若隐若现。时隔两千多年,后来者心向往之,“闻斯行诸”那种香火不绝、余音袅袅的氛围就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古人言境界,借两句古诗喻之曰,“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宋·郑獬)。人与物、主与客、象与意不隔而融通,则境界生成。在夫子庙小学的“教学现场”,则又有古与今贯通融和,就愈加耐人寻味。

三、对话的实现

在夫子庙小学的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四重对话。

一是教师和先贤的对话。这个对话是有主题的,围绕某个主题,教师们尝试与孔子晤谈,去探索教学的真谛,生成了汩汩而下的意义之流。

二是教师的伙伴式对话。在每个主题下,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专题式探索,学校选择一些成功案例,集成一束,其实就代表了执教者和更多伙伴,在讨论,在协商,在共同创造。

三是教师自我审省的对话。在每个教学案例后,都设计了“现场背后”,让教师们自己谈教学体会。这种专业反思,无疑会有力推进执教者的专业进步。

四是专家与教师的对话。每个主题的案例呈现,都设计了“名师大家说”,和教师们讨论“还可以这样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对话的专家,面对一则教学案例,怀揣对孔子的敬畏之心,也饱含对在课堂深耕的夫子庙小学教师们的感动之情,还真的花功夫深度参与,贡献了他们的真知灼见。比如第一个场景“何莫学诗”,是由董洪亮博士“说”的。他就着主题,从教育史的高度,阐释了“讲授”教学法的地位,并本着教学规律,厘清“讲授”与“灌输”的区别,有着很重要的去蔽意义。第二个场景“绘事后素”,是由薛法根老师“说”的。他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启发的时机、启发的方式、启发的境界三个方面,把启发教学这一规律“说”透了。第三个场景“能近取譬”,是由张晓东博士“说”的。他以《比喻:教学言谈的“深层语法”》为题展开,单单是这个题目,就让人眼前一亮,就可以看出他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当然,“名师大家说”所以精彩,是因为孔子教育思想灯塔的照耀,也因为夫子庙小学的教师们在实践探索中拾级而上,渐入佳境,于是就有了水涨船高的效应。

四、文化的创生

人们常说,让历史之光照亮未来之路。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每一次回望,其实都基于前瞻,基于向往未来。因此,每一次回望,都是继承也是创新。夫子庙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是站在培养时代新人和育人方式转变的高度。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践行也是创生。仅就教学领域说,他们“闻斯行诸”,像孔子那样教学,包含了教学文化的三层创生。

一是对教学文化的整体建构。包括“求大学,志未来”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谦谦君子”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贤明通达”作为教师发展目标,借助“六艺”课程资源建构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乐学·五之”问思学堂的建构,以“乐”为学之魂,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素的基础上,建构问思学堂的运行方式;游学实践的研究,借鉴“游于艺”的游学经验,开发游学资源,开展游学实践;“谦谦君子”学生评价框架的研究,在“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四个一级评价维度下,又凝练了看得见、可操作的十二个评价要素;学习环境的整体优化,室内外相融,校内外结合,创造激趣、激情、激思的学习环境。了解到他们对教学文化结构化的思考,就可以理解教师“像孔子那样教学”的从容与自信了。

二是对课堂本质意蕴的发现和创造。我曾经参与过夫子庙小学以“兴发”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按照孙红校长的阐释,孔子教学的核心智慧就在“兴发”。“兴发”,就是激活身体,实现起兴;激活思维,指向启发;照亮精神,参与对话。他们由此提出浸入、发问、论辩、阐释、内省的教学要素。孙红校长特别向我解释,这是要素,不完全是流程。从他们的教学现场看,“兴”不是仅用在“起”的阶段,而是贯注教学始终的;“兴发”不仅是体验的,而且是与建构互动的。可以说,创意蕴于其中。

三是对学科典型学习方法的梳理和应用。教师们提供的案例,都是关于具体学科教学的。研读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对学科性质的理解是准确的,教学行为的学科味是浓郁的。比如语文的想象、数学的思维、英语的场景、科学的探究等等,都有了恰当的位置。“闻斯行诸”,本来就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意蕴,而夫子庙小学的教师们向前走了,他们教学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还体现在学科之中,体现在知识呈现方式上,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于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自然进入“不亦乐乎”的境界。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是作者在为《闻斯行诸:像孔子那样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所作的序言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收稿日期:2021-08-08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南京,210024)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境界
境界
境界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
精神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
说境界
一定境界
最高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