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紧张,一场“感冒”而已

2021-11-08孙小妹

父母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感冒心理咨询咨询

孙小妹

儿童心理咨询师每天面对的,是不再积极乐观,甚至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呢?心理咨询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们,又想和广大父母说些什么呢?

这个视角可以帮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该怎样绕开那些阻碍孩子积极乐观成长的『坑』,同时也能让我们明白,即使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也不是世界末日来临。

孩子出了问题,家庭关系在某一个阶段出了问题,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也是解决问题,让孩子和家庭开始变好的契机。

所有父母都希望得到一份能让孩子积极乐观成长的理想配方,但以我的专业视角来看,我觉得这个现成的配方是没有的,但是我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分享给你,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再积极乐观或者是出现了心理问题时,可以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借助专业人士的支持,帮助孩子恢复往日的光彩。

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2019-2020年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较好,能够重视心理健康,也初步具备了心理健康知识基础。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30%以上的青少年肯定会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当家人、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50%以上的青少年肯定会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看到现在年轻一代能夠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自己调节心理无效的时候,主动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我感到特别欣慰。但也想提醒大家,寻求心理帮助,要选择正规的机构,否则不但帮不到自己,还会造成对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信任感降低,影响应有的干预等后果。

孩子的长辈,包括孩子的父母有时会对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事特别不解,觉得现在的物质条件那么丰富,孩子几乎是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怎么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甚至觉得现在的孩子再“惨”也不会比当年的他们“惨”,并且认为当年他们自己能“扛”过来,现在的孩子也能自己“扛”过来。

父辈生活的那个年代很苦,温饱问题、安全问题远远高于现在。现在的孩子看起来确实不缺吃少穿,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他们感受到的痛苦也是真实的。不同时代的人都会体验到他们的痛苦和压力,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

我想对你说这样几句心里话

接受心理咨询,就和去外科看病一样

我非常希望人们扭转对心理咨询以及到精神科就诊的观念。其实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从业者们把心理健康问题看得跟人患了感冒一样简单,只不过看病的地点从医院换成了心理咨询室或医院的精神科门诊。

很多找我们求助之后的父母都告诉过我,经过咨询,孩子受益,他们自己也很受益,特别感恩。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能再次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是我工作的意义。而且,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真的只是精神世界生了次病,不是生命中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我也希望这个社会给这些孩子、这些家庭更多的包容和接纳。

用“一起求助”的心态咨询,效果更好

很多父母一开始都是在说孩子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意识不到自己也出问题了,或者是家庭关系出问题了,还是倾向于把孩子作为想要咨询的主体。很多父母来找我咨询的时候都会说:“老师,我们家孩子有问题,你帮我们看一看。”如果父母能转变思维模式,说:“老师,我们的家庭一起遇到了这个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一起做什么?”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的求助姿态。这样的姿态也让咨询师更容易介入,大家会用开放的态度尽快让状况做出转变。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出现的问题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可能解决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不过,只要是愿意带孩子来进行咨询,说明你们在寻找各种途径想给孩子更多的爱,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父母基本上不会有自我感知,无法对自己有比较立体而丰富的认识,也从来没有去探索过这个部分,所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经常是超理性的,或者一上来就讲道理。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也理解父母,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都很难有表达真实的自己的机会,已经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所以我看到的父母,往往有坚强的“壳”,甚至因为“壳”太硬了,他们自己都已经找不到自己。当这些父母把“壳”卸下来之后,都很可爱,甚至有些父母还不一定有他们的孩子成熟。我觉得,心理咨询师经常是在做“摄像头”的工作,目的就是帮助父母看到自己。

把心理咨询当成家庭成长契机

我在美国实习的时候,对一位前台老师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候我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工作,有时候咨询中有失误,或者觉得自己说错话了,就会特别懊悔。每逢此时,和这位老师聊天,她都会跟我说,没关系,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意识到了,而且你还知道下一次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了,这不仅不是坏事,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她当时给我的这种看待问题的视角,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也让我非常受益。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也很适合介绍给带孩子来进行心理咨询的父母们:孩子出了问题,家庭关系在某一个阶段出了问题,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也是解决问题,让孩子和家庭开始反思自身和再次成长的契机。

其实很多父母带孩子进行了咨询之后,也完全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他觉得就自己家的孩子出现这种问题,是特殊的,因此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但是现在他发现,孩子出现了抑郁或焦虑这样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有这么多人懂他,也有这么多人跟他有相似的经历,可以放下焦虑,勇敢面对。

我想向你介绍:我是怎样工作的

有哪些孩子来找过我

在我的来访者里,越是看起来优秀的孩子似乎越容易受到“捉弄”—出现心理问题,诱因各不一样,有些孩子是因为焦虑自己的优秀被别人超越,或担心自己不再优秀之后,影响他在父母、老师、伙伴心中的位置;有些是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些是因为受到了家庭关系变动的影响。

还有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寄托,导致了孩子不幸福,父母也不幸福。还有一些隔代养育的家庭,其实是祖父母和年轻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但却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有一些父母持有非常传统的观念,认为离婚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关系有问题也很耻辱,这样的家庭的孩子也容易出问题。

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时间

心理咨询的过程,一般分有短程、中程和长程3种形式。形式不同,意味着咨询师工作的深度也不同。

短程咨询一般就是1次。一般采用这样咨询方式的家庭,并不希望咨询师进行深入的剖析,只是想知道某个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也许出于种种原因,这些采用短程咨询的父母还没有做好进行深入咨询的准备,但是毕竟他们来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中程咨询一般是3个月,以每周见面一次的频率一起工作。在这样的咨询中,咨询师一般也不会对家庭成员的整个成长经历或者人格层面进行探究和剖析,主要还是针对眼前的现实问题。

长程咨询一般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这个需要介入的层次就比较深了,比如要追溯一些童年经历或者成长经历,抑或是人格层面的一些问题。

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是这样安排的:一个人进行咨询的时长是50分钟;伴侣或家庭咨询的时长一般是75分钟。

我所用的干预方法

正好我参与研发的一套课程里用到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的说法,一个孩子生活在多层系统中,像是俄罗斯套娃的结构:微观系统一般直接与孩子产生互动,比如家庭、学校场景下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外层系统通常是孩子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产生影响的系统,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年父母忙于工作,晋升压力非常大,他们上班时的情绪状态带到下班后就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宏观系统范围更大,是文化和社会层面的。除此之外,还有时间维度的影响。从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看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才更加立体,更接近这个人真实的状态。

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常见的有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长、孩子自身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之后再和这个家庭一起做咨询方案,进行工作。

面对焦虑的孩子,我常用到的一种思维训练就是请他每周咨询的时候,跟我讲讲这一个星期发生的事,然后由他自己来归类有多少事情是积极的,有多少事情是他觉得比较消极的,然后请他做感恩练习,感恩那些积极的事情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还有,让孩子去思考他认为比较消极的事情,让他意识到有时候事情并没有发展到他想得那么糟糕,或者是继续去想一想能从困难、挫折中获取哪些经验。我觉得思维训练在心理咨询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尝试使用并能够掌握,也更容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

我怎样回答“灵魂拷问”

95%来咨询的父母都对我有过两个“灵魂拷问”:“你以前有没有见过像我们家孩子这样的孩子?”“我们家的孩子算不算严重的?”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内做心理咨询工作已经进入第六年了,还没有遇到让我自己和我所在团队感到专业力量无法对其有分毫支持的家庭。我见过的问题孩子不少,问题严重的也不少,从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大部分焦虑、抑郁,因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同等出现问题的案例都不少见。但从我执业经验上来看,即使是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我常常也能看到这个家庭独特的成长资源。这些成长资源包括良好的家庭关系(可能是亲子关系、伴侣关系),接受过高等教育,温暖支持的朋友,热心帮助的学校老师,够用的积蓄,顽强的意志,等等。希望家长们除了看见孩子的问题,也能看到孩子背后的资源,这样的“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治愈的力量。

所以,在国内的心理咨询工作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充满了希望。

大部分跟我经历差不多的同行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感受,就是我们去支持这些孩子的成长问题的难度尚可,至少以大部分主动寻求咨询的家庭所能支配的资源来看,能给家庭带来的改变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对儿童来说,只要把他所处的生态系统调整好,他会改变得非常快。以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為例,基本以干预3~6个月作为观察周期,孩子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高中的孩子也是变化非常快的。和高中的孩子一起工作,其实我感觉自己特别受益,他们有主见、有勇气、有担当,一些看法也很有意思,甚至很成熟,经常能启发到我,有很多孩子其实已经做好了离家的准备,只是他的内心还有幼儿对家庭期望和怀念的部分,只是在与家庭告别和自己出去闯一闯之间的平衡还没有调整好。

心理咨询师不是全能超人,其实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不过,如果我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到一些孩子和家庭,见证真实的改变和成长,这对我来说,是再珍贵不过的经历。

猜你喜欢

感冒心理咨询咨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大学生总彻夜玩游戏常“感冒”竟患上淋巴癌
心理咨询不简单
服务与咨询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