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胤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积极乐观的孩子

2021-11-08张安妮

父母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子夏养育做人

张安妮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具备了做人的良好基石,得到了家庭教育的滋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孩子,更容易积极乐观。

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西方著名的非暴力沟通理论进行融合的阮胤华老师,在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这个话题上,将我们拉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视野之下。

打好做人的基石

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句话中,孔子讲到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这7种做人的基本品质,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了这7种品质,他就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会有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家跟父母很亲,还很有礼貌;走出家门,尊敬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让大家放心;懂得关心他人,并主动亲近贤达;具备了这样的做人基准之后,再去进行更多的学问追求。

在西方的育儿理念中,强调通过让孩子拥有自主性、主动地探索生活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这两个角度各有特点,但我们可以特别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育原则为基础,同时吸纳西方养育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因为我们要看到,虽然每个孩子有他的特殊性,但作为人,在发展目标上应该是有共性的,就是应该先帮孩子打好做人的基础,再谈让个性怎么有更好的发展。不过,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亲子沟通,还是非常重要的。

用“慈”滋养孩子

在积极的亲子沟通方面,我一向强调两点:

第一,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孩子。就像古人讲的“子不教,父之过”,如何培育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孩子是需要父母引导的。

第二,父母要注意呵护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成长有他内在的规律,父母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孩子。

我觉得这与孩子进行积极沟通的两点主张,和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刚好相互呼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特别重视维护亲情,重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亲人的感情。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仅是希望孩子懂得对父母好、对家人好,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对人的感情,对社會的感情。如果一个人能够多爱自己的家人,就可以把这种感情推而广之,培养自己对家乡、国家乃至天下的感情。这是古人培养孩子胸怀、气度的基础方法。但培养之道不是靠强制和说教,而是要靠长辈的“慈”。如果我们强迫孩子一定要对父母好,或一定要懂得尊重长辈,那往往就会适得其反。那父母要如何以“慈”对待孩子呢?我常常给朋友们推荐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里提到的他父母的教育方法。钱先生在书中回忆:“先父母对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子女偶有过失,转益温婉,冀自悔悟。”他还专门谈到母亲对他们的教育:“先母凡与子女言,绝非教诲,更无斥责,只是闲话家常。”他母亲不识字,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会谈到他的祖母和父亲,然后又顺带提及族里的事。父亲去世后,母亲和他们兄弟谈话时更是会常常提及他父亲的言行。后来,钱先生意识到,母亲的闲谈实际上就是在教导他们。钱先生回忆说:“一家生活,虽极贫苦枯寂,然余兄弟在当时,实并不知有所谓贫苦,亦不知有所谓枯寂。惟若先父之灵,如在我前,如在我左右。日惟以获多闻先父之遗言遗行为乐事。”在无形中,钱先生的母亲把她自己看重的人生道理、价值观和如何做人的道理都传递给了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慈”,以慈爱的态度对待孩子,循循善诱,孩子会被滋养,会在逆境中生长出积极乐观地去生活的能量。

慈爱不是放纵宠爱。张居正在《四书直解》中说道:“盖凡父母之于子,怜悯姑息之情常胜,故子之于父母狎恩恃爱之意常多,其始虽无轻慢之心,其后渐成骄傲之习,遂至于无所忌惮,不顾父母者有之。”他的意思是说,父母容易宠爱孩子,孩子因此也就容易有恃无恐,虽然开始时他们并非有意怠慢父母,但渐渐地会变得自以为是,甚至到最后不管不顾父母。现代社会中,张居正所说的现象并不少见。可见,放任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慈”,真正的“慈”要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要给孩子必要的引导。

父母先做好自己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在这段话中,子夏请教孔子“素以为绚”的意思。孔子解释说,“素以为绚”说的是,先要有白色的底,然后才好上色。这时,子夏又问道:“是不是要先有感情基础,然后才能谈得上礼节?”对子夏的领悟,孔子感到很高兴。

同样的道理,培养孩子任何的内在品质,都要让孩子思想上能接受,情感上有动力,然后才能够真正落实。如果明确了这一点,那下一个问题就是:父母自己想明白了没有、做到了没有?如果我们自己真能把一件事情的道理想明白,并能够落实到生活中,那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去引导孩子。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父母也同样需要经历这样思考、辨别的过程,自己先做到积极乐观,让孩子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孩子更容易养成这样的品质。

受访者简介   阮胤华

《非暴力沟通》译者,《爱的语言—中国文化和非暴力沟通的结合》作者,常年开设工作坊,致力于帮助父母学习如何进行积极的亲子沟通。

猜你喜欢

子夏养育做人
《论语》知多少?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孔子借伞
趣味古文
成功箴言
图趣
做人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