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慧里的积极乐观因素

2021-11-08

父母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听众

在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中国的幸福指数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第93位,这似乎看起来不尽如人意,但奇妙的是,中国人有心理问题的并没有那么多,绝大多数人都能对人生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秘密在哪里?我认为这可能要得益于我们的中国智慧。

第一,我们可能比较强调他人的感受对我们的重要性。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请美国和中国的演讲嘉宾回忆自己在台上的表现,回忆听众的反应。结果很有意思,那就是我们中国的演讲嘉宾总是特别关注听众的反应,但美国的演讲者就只关注自己在台上的表现。这种对自我之外他人感受的关注,会让我们觉得个体的一些情绪变化、心理反应并不是那么重要,不会因此产生严重的问题。

第二,中国人习惯于使用辩证的思维模式,对矛盾的容忍程度很高。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还会主动去发现一些矛盾。比如考试考了100分,马上会提醒自己,下一次不一定能考到100分了;这次课讲得很好,一定不能骄傲,要谨慎,回去还要找找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能够降低对自己的期许,甚至进行自我批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心态平衡和调节。

第三,相对而言,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共存。我把它称之为情绪复杂性或辩证情绪。西方文化中,特别不喜欢承认人类有多种矛盾的情绪同时出现,但是中国人向来认为只要是人,就会有情绪共存的情况,也允许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共存,比如我们经常讲的悲喜交加,这也使得我们在遭受了挫折、失落、痛苦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走极端,因为我们总能给消极情绪赋予更多的含义,挖掘出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强调先苦后甜,強调有痛苦,人生才有特别的意义,等等。

我认为,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伟大智慧,是特别重要的文化优势,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保持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秘密之一,也许还是我们能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地方。

专家简介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听众
静心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听众
例谈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消极情绪的调节策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表达心情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