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赛”三位一体的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1-11-07冯春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以赛促学培养模式

冯春

摘     要: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对于促进专业学位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但是实践中“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为此,文章提出把案例大赛融入MPA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中,与MPA教育相融耦合。具体做法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体现职业化的特点、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及举办校级公共管理案例训赛营等。

关键词:案例大赛;培养模式;以赛促改;以赛促学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70-04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属于专业学位教育,重在为公共部门输送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对MPA学员教育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应更加注重锻炼其实践能力。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每一年由不同的大学承办。大赛旨在引导MPA研究生关注我国公共管理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案例采编及分析辩论等比赛过程,提高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MPA教育中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方法,使MPA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和国家发展大局更加紧密结合。以XZ大学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目前,学者们关于MPA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比较多,并已应用于教改实践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训赛项目在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科中运用得也比较多。同时,现在学界对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融入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分析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有益见解。但是少有将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与MPA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结合起来的研究。

XZ大学自2013年取得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以来,在公共管理和政治学两个高等学校“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的支撑下,凭借学校法学研究的优势,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四个学科方向,具体包括:政府法制与依法行政、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1]。学校MPA招生数量连年稳步增长,2013-2020年招生人数分别为60人、80人、83人、84人、101人、100人、100人、110人,总计招生718人。借助大赛进行“教、学、赛”三位一体的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公共精神和行政能力,并且精通法律实务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显得十分必要。

二、MPA案例大赛与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脱节

MPA案例大赛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平台,推动MPA教学改革和学习发展,推进案例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提高MPA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上述目标在实践中并未达成。

(一)学与赛相离,“以赛促学”并未达成

1.参赛学生虽逐年增加但参赛训练有限。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每支队伍由3~5名学生组成。其中,除MPA在读研究生外,可含公共管理相关学科在读研究生1名或MPA毕业生1名。2017年XZ大学共4支队伍参赛,实际参赛的MPA学生仅16人,2018年和2019年均有7支队伍参赛,学员增加至28人,2020年9支队伍参赛,36名学生参加,占到总人数的1/3左右,可见案例大赛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学生的积极性随之逐年提升。在已参赛的队伍中,主力队员为学术型研究生,他们承担较为重要的案例文本写作、案例报告分析等核心工作,MPA学员一般是承担案例素材的整理与收集等一般性工作。甚至部分学生仅仅是挂个名而已,没有承担任何撰写任务。因此,MPA学生通过案例大赛得到的训练很少。

2.參赛成绩不尽如人意。2017年4支参赛队伍中,其中一参赛案例——《风险沟通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化解》进入100强。实际上,该案例完全由一名非MPA的学术型研究生独立完成,其他MPA学生并未分担参赛任务。后面接连几届案例大赛共计23支队伍参赛,仅一支队伍挺进100强。上述成绩并不理想,其原因客观上由于MPA学生兼顾学业与工作,参加案例大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参赛时间不能保证,更主要的是能力所限。MPA案例大赛旨在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科学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考察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MPA学生虽然对社会热点问题很敏感,但缺少运用所学公共管理理论深入剖析案例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同时,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缺乏案例写作机会,这就造成学生即便心中有想法,却不能将案例描述的可读性与案例分析的学术性有机融合。

3.赛后总结与激励缺失。案例大赛后及时分析与总结,对于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实践中却忽视了这一环节。既没有对获奖作品的认真学习与研读,也没有对作品进行优化。一方面,由于MPA学生多数时间不在校,集中讨论比较困难,指导教师也未及时进行赛后总结与评估。另一方面,学校激励制度有缺陷。虽然学校出台了专门的奖励制度,对获奖队伍给予高额物质奖励,但是对未入围学生及指导教师没有任何精神或物质的表彰,导致部分教师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MPA比赛竞争激烈,获奖难度很大,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忽视了参赛师生几个月的前期准备与投入,由于缺乏有效的过程激励,以比赛促进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与赛相离,“以赛促改”也未达成

由于案例大赛举办时间不长,XZ大学正积极进行探索将案例大赛与优化MPA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但目前二者相离,以致学生能力没得到明显提高,大赛成绩并不理想。“以赛促改”并未达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偏于学术化,不能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MPA的培养方案与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出一辙。人才培养模式中包括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核心课程旨在夯实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功底,让其掌握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专业选修课则重在提高学生解决专业性公共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现MPA专业化诉求。然而,目前MPA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充分体现管理学与法学融合的学校优势,以及当今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缺乏一定专业化的深度设计。社会实践几乎是教学计划安排上的点缀,难以落实。课程设置与案例的选题缺乏对现实管理中新出现问题的关注,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工作中亲身经历的案例,这就导致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无从体现。可以看出,案例大赛与人才培养模式割裂,尚未达到“以赛促教”的目标。

2.教学内容及方法有待创新。教学中安排了三门案例课,但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偏向于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将案例大赛的需求融入案例课,无法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从教学方式看,MPA学生有100人,大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的,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单一的理论教学越发显得缺乏说服力。案例大赛是综合性竞赛,参赛队伍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一定有一个积累和长期训练的过程,为赛而赛不会获得好成绩,所以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突破现有教材的拘囿,创新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与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给MPA学生传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使MPA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价值进一步提升。

3.教学评价与案例大赛关联度较低。案例大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过程参赛的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都会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参赛本身及参赛成绩就是最好的評价。在实践中,C市批准立项建设首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案例库,但案例库建设才刚起步,案例库与案例大赛暂未形成体系性的衔接,教学评价与案例大赛也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参赛与否与学科成绩不挂钩,参赛的表现及获得的成绩也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关系。因此,学校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客观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不能真实准确地把握MPA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学,增进实务教学的深度和效果。

三、“教学赛”三位一体的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职业化的特点

MPA课程体系应与学术型公共管理研究生有所差别,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服务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MPA学生课程一般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习课程构成。MPA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矛盾凸显,公共事务繁杂且多变。这些变化对MPA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全面与更具适应性的要求。课程设置上应更全面,使MPA学生具备法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方能从容应对社会治理的庞杂、繁琐且多变。就 MPA 课程的设置而言,各个院校应该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开设多学科融合交叉型课程。课程之间的相互交融,能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状况,从而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此外,还应增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内容,增强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学生参加全国案例大赛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式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第一,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举足轻重,其主要包括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中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践教学三部分。实践教学应拓展教学途径,注重教学实效。首先,在课堂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分组对抗辩论、管理角色扮演、前沿问题研讨等方式进行,训练MPA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其次,在实验室中,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电子政务”“公文写作”“公共危机管理”等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进一步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最后,组织学生访问观摩、项目规划、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以此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MPA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大MPA实践教学体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素质提升[3]。

第二,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纽带。学生通过案例设定的具体情境和特定背景,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这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亲身感受。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具有典型性、内容丰富的案例,指导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首先,教师需要课前详细设计案例教学的流程,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传递、导入案例并促进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的总结与评价等。其次,营造开放式、互动式的讨论氛围。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案例,再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最终确定案例选题,案例导入方式要生动,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上视频影像等,对学生探讨性地提问,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互动式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增加讨论力度。最后,教师应对案例进行提炼和升华。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以实现其教学目标,还要利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用型人才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MPA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运用真实的或仿真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在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提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使其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阐述观点,鼓励学生跳出常规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一般规律之外的方法技巧,有效推动学生新观念、新设想的产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还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参加案例大赛的实战能力。

(三)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整合全校师资,依托各学科最具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各级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部门的中高层领导干部具有丰富公共管理经验,是一个巨大的教师资源,理应充分挖掘利用,可以邀请他们指导MPA学生的学位论文。对于其中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良好表达能力的人员,学校则可以聘请其成为兼职教师,探索双师教学。校内外教师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实现二者的衔接。具体地说,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专职教师与实践导师一起进入课堂,双师互动,合作完成课程教学。专职教师负责理论分析,实践导师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实践连接。二是专职教师授课与实践导师专题讲座相结合。需要补充的是,双师队伍建设要注重对实践导师的考核与评价,谨防“唯官论”,在选聘中杜绝以职位高低作为唯一依据。实行动态遴选,完善聘任与退出机制,制定完备的奖惩制度,做到管理科学规范。双师队伍的建立能为学生参加案例大赛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四)推行考试及评价方式的改革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实施效果的有力保障。MPA学生的课程应加大过程考核比例,实施“教学做评赛一体化”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对报名参加初赛的学生,进行考评加分;能进入决赛的学生,大赛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以免修案例分析相关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综合性、多元化的科学考核,提高学生参加案例大赛的积极性。

(五)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良好的教学设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因此,须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政务实验室、案例分析实验室、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公共管理实验中心等。完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构建开放式、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平台[3]。在硬件得到保障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学软件建设,包括公共危机和应急管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社会安全(反恐)等)、社会调查统计、公共政策分析、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教学软件。改良教学设施应做到硬件设备技术先进,软件系统理念先进、形式新颖。

第二,建立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授课教师在准确把握案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投入精力对案例进行编写,同时吸收鼓励基层公务员、研究生等共同参与。教师将编写的教学案例与基于案例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多角度分析案例,编写过程既要注重理论还要联系实际,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学使用价值,以此形成一大批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5]。案例应关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领域面临的重点或热点问题。案例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管理创新;地方治理创新;城市和社区治理问题;公共与非政府组织管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政策议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改進公共治理等。案例开发前期,通过实地调研、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为案例撰写和分析奠定基础。案例须结合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或解决方案。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为学生参加案例大赛提供基础保障。

(六)举办校级公共管理案例训赛营

第一,举办校级的案例训赛以和全国大赛对接。通过学校及学院网站、展板展示、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鼓励MPA学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积极参与。训练内容包括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案例文本的写作、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训练方式包括讲座、带领学生调研、情景写作、模拟大赛。训赛营的比赛内容、程序及方式与正式全国MPA案例大赛的规定一致,训赛营中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定期开展分享交流会,使学生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取创新点,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深度内化,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提前熟悉大赛环节,寓学于赛,以赛促学。

第二,注重比赛的总结与激励。举办训赛营既是相互竞争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竞赛后应立即分析总结,使“训赛融合”确实成为检验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找出差距。也从中剖析教师指导工作的优劣势,对参赛情况进行系统性总结评价并做好工作记录。建立奖励制度,除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应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报、广播等及时推送获奖新闻,广泛宣传。同时举行颁奖大会,请校院领导出席表彰,从而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也激励更多学生参赛。校级训赛不仅是全国大赛的热身赛,更是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构建“教、学、赛”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更新MPA人才培养方案,改革MPA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强化教师队伍及教育资源建设,综合这几种方法来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把竞赛精神与专业知识密切挂钩,强化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构建有别于学术型学位教育的专业学位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珣.西南政法大学MPA专业打造现代公共管理人才[N].重庆日报,2019-09-20(12).

[2]卿菁.从美国MPA教育模式看中国MPA教育的发展[J].当代继续教育,2014(1).

[3]卢小君,陈双.“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7(6).

[4]李荣娟,吴玉莲.MPA通识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的路径探讨[J].通识教育研究,2017(0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6).

[责任编辑  韩晓雨]

猜你喜欢

以赛促学培养模式
敢拼才会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软件人才培养“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以赛促学导向下,关于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