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人物不走直线路径

2021-11-05万维钢

领导文萃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才观打工者大人物

万维钢

你注意过没有,中美两国人民对人才的期许有一个系统性的差异。咱们中国人鼓励学生或者同事,一般都是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像×××一样”“你要考个好大学”“你要找份好工作”,这些要求不但非常具体,而且都是让“你”变成一个榜样化、标准化的人。对比之下,美国人鼓励别人的时候总爱说什么“你要做你自己”。

这其中有社会文化的原因,美国人更讲个人主义。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美国人说得太虚了,评价人才就是要有具体要求才行——如果连大学都没考上,说什么“做自己”,不纯属自我安慰吗?

不一定。这里面还有格局的差距。中国人常常自诩最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但是请恕我直言,我们的人才观,格局太低。

1

当代中国对人才培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30岁之前,而且是年龄越小越受重视。

对于在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孩子,我们不但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补习,期待他们有各种天赋,而且家长本人还要亲自指导、直接干预。可是到了中学,家长只能搞搞后勤、鼓励鼓励了。到了大学,家长可能就只剩下鼓励了。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家长就会劝自己的孩子别努力了,赶紧找个安稳工作,老老实实上班,等着升职加薪,别惹事,买房结婚生小孩,然后等生出小孩,再来新一轮培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帮整天研究升职加薪的人,还需要能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古代读书人都要讲“修齐治平”,认为人才就得做大事,但是现在我们对“做大事”研究得太少了。

说得直白点,当今的人才观都是“打工者心态”。社会上都有些什么位置、哪个行业挣钱多、哪个职位待遇好,我就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公务员稳定,可是程序员收入高,那我就得在稳定和高收入之间做个取舍……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再厉害也不过是一只优秀的绵羊,还不如几十年前受教育程度很低的那一代人敢想敢干。

打工者人才观的本质是把人变成标准化的产品,去填充现成的位置,削足适履。大人物的成長,可不是这样的路线。伟大的国家不可能全靠打工者,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级的人才观。

哈佛大学的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的书《成为黑马》,描写了一种关于大人物的人才观。这本书是他们一项历时多年的研究——黑马项目——的总结。两个人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各行各业的大人物,看看他们如何有了今天的成就,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共同点。

托德·罗斯2016年出版过《平均的终结》一书,罗斯这两本书的思想一以贯之,那就是人才不应该是标准化的产品,它没有固定的成长路线:高级人才是自由发展的产物。

什么叫标准化呢?比如,你要培养一位女子铅球世界冠军,你判断她肯定要有很强的上肢力量,于是你从青少年中就开始选拔,专门挑那些具有男子体格特征的女孩训练。这没错吧?因为这正是苏联培养铅球运动员的模式,这个模式的确也能培养出世界冠军,但是世界冠军并不是只有这一个模式。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铅球金牌得主、美国黑人选手米歇尔·卡特,就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选拔标准。她的身材曲线很优美,并不男性化。她在高中甚至在大学的时候,上肢力量都不强,连一个俯卧撑都做不起来。苏联肯定不会选她,幸亏美国不搞举国体制,才没有埋没这个人才。

我们再设想一下,20世纪90年代,如果说要在全中国范围内选拔几位未来领军人物,让他们在20年内把中国通信行业带到世界第一,你会选谁呢?你肯定得从通信技术的重点研究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中去选吧?你怎么可能会选一位退伍军人呢?所以你肯定选不到任正非。

事实上,行业领军人物这类人才比铅球运动员要复杂得多,标准化路线可能根本就出不了这种级别的大人物,任正非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成长。

3

黑马项目中所有人才走的路都不是直线。有的人上学的时候表现不行,甚至辍学,后来竟然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原本在一个领域做得很好,突然就不想干了,结果转行做得更好。这样的故事会让人担心其中可能有“幸存者偏差”,毕竟“黑马项目”选的就是“黑马”,而黑马的定义就是那些出乎意料的获胜者。有没有可能书中这些人物都是特例呢?有没有可能不走寻常路的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呢?

有一项研究追踪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学生的职业生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学生高中时就要选定自己的专业,一直到大学都是上对口专业。但苏格兰正好相反,学生在大学头两年不需要选专业,到大三才分专业。跟踪研究发现,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而那些早早定型的人则最好工作一段时间就赶紧换专业,因为统计表明,换专业能让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这里的普遍规律是:如果一开始就想好了这辈子要做什么,那么你不太可能取得特别大的成功;反而是一开始走错了,后来才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成功。

真正的人才,都有黑马气质。那么,黑马气质是什么气质呢?

4

罗斯和奥加斯找到这些黑马人物的共同点并不包括“特立独行”“叛逆精神”等特质,其实黑马人物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而且很多人都是非常温顺的。书中总结了几点,在我看来,最主要的黑马气质就是两点。

第一,黑马人物总是在追求“做自己”。

这些人不问这一行好不好找工作、这个工作挣多少钱、这个职位的地位高不高,他们也不问社会需要什么人,他们问的是“我到底喜欢做什么”。他们更在意对工作本身的享受,他们想要一种满足感——不是因为收获而满足,而是做这件事就很满足。他们不是因为卓越而满足,而是在满足中达到卓越。

第二,黑马人物没有长远的目标。

标准化思维总是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如果认为金融工作最厉害,那么你就要先考上一所985院校的金融专业,最好再去国外留学几年,然后拿着亮丽的文凭加入一家顶级金融公司,一路努力拼搏,最后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人士。这样可以是可以,但是这是金融打工者的攻略。你去看看那些最厉害的、说了算数的、对市场有影响力的金融人士,他们并不是这条标准化流水线的产物。他们有的在大学学的是历史,有的学的是哲学,有的以前是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他们是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折腾出来的。

经历复杂思想才能复杂,思想复杂才能想大事儿;经历简单思想只能简单,思想简单的都是工具人。

但黑马人物并不是为了复杂而复杂,他们只是在探索。

所以,你不太可能大学一毕业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那些一直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人并不是早早地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是根本没想过自己想干什么。连想都没想好的人,又怎么能干好呢?

5

那你说为了“做自己”而选择工作,是不是不够理性呢?不理性就对了。人生的重大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

所以黑马人物的策略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们不讲长远目标,只看近期目标。只要近期目标符合现在的价值观,然后想方设法完成这个目标,那么完成之后该干什么,那时候的你自然知道。每次选择一个自己最关心、最适合、最能获得满足感的项目,从一个个局部最优中寻找全局最优,这才是不确定世界中的最佳路径策略。

(摘自《成为黑马》)

猜你喜欢

人才观打工者大人物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大人物也曾是猫奴
如何搞定大人物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龚自珍的人才观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
秋后算账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