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与写作“比翼双飞”

2021-11-03杜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42期
关键词:腰鼓拟题教材

杜宁

中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统编版语文新教材有一個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学会“巧妙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但是,当前的中学生在作文的拟题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文不对题,如以“往事”为题材写一篇文章的拟题为“我的父亲”;其次是文不对体,如写议论文的拟题为“中学时代”;最后是题目平淡,不会运用比喻、象征、引用等拟题法进行拟题。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可谓各呈异彩,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学,我们的学生也能拟出好的文题。

二、揣摩开头结尾,渗透写作指导——学会“虎头豹尾”

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结合典型,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体会它们对增强课文表达力、感染力的作用,学习到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课文《安塞腰鼓》的开头和结尾的安排就十分巧妙,文章在开头是:安静的腰鼓——似乎从来不响过;文中写激昂的腰鼓;文末写寂静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结尾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引发读者思考,表达了生命的宣泄,自由的挥洒。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文本的写作特色,进而运用于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应让学生仿效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给一篇作文加上不同的开头、结尾,评讲的时候对一些开头、结尾较好的文章进行表扬等。

三、揣摩课文语言,渗透写作指导——学会“妙语连珠”

在传统写作理论中,语言是和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等相提并论的,其实语言和它们并不属于一个层面,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观,是整个写作过程的载体。没有语言,其他将不复存在;没有好的语言,其他内容也将毫无意义。思维是写作的核心,语言则是附丽它的土壤。虽然,语言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纵观当前的学生作文,其语言实在令人担忧:不通顺者有之,平淡无奇者有之。造成这种局面,语文教师也有脱不了的关系。选入教材的课文的语言很值得学生去借鉴,我认为,对语言的学习和借鉴,最重要的方法是揣摩、仿写,只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并多仿写借鉴,相信学生的语言会更丰富。如教读《社戏》一文时,我在课堂上专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优美的写景句,首先是揣摩,其次是语句语段的仿写,最后是整篇的仿写。

四、揣摩课文构思,渗透写作指导——凸显“波澜起伏”

构思是在作者观念里为文章进行设计,是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构思的任务相当繁重,包括组选材料、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确定角度等,因此说构思是写作的灵魂并不为过。但据本人的观察,绝大部分中学生在作文构思上存在着平淡落俗的毛病。如我在布置学生写“误解”一文时,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这些方面的内容:“我有一件非常珍爱的东西,有一天突然不见了,我怀疑是我的好朋友偷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误解了他(她)。”行文平平淡淡,读后索然无味,这是思维单向性的体现。还有一类作文,读后让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并能猜出下文和结局。这是由于学生懒惰、依赖思维定式、缺乏思维创新造成的。这两种类型是中学生作文构思的通病,也是他们需要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起源于思维能力,也与我们对学生作文构思的引导不够有关。于是,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真体会新教材中的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如《桃花源记》一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作文实际,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贴近教材,感受教材,把教材读深读透,广为采撷,积学储宝,使阅读与写作“比翼双飞”,相信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塘”必然会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可喜局面。

猜你喜欢

腰鼓拟题教材
教材精读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扮靓作文之“眼”
擦亮文章的“眼睛”
擦亮文章的“眼睛”
你好,腰鼓
方法种种巧拟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歌唱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