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1-11-03徐建敏

教育界·A 2021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徐建敏

【摘要】有效创设情境,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而且生动的情境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知识趣味化、简单化,充分诱发学生情感,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枯燥无趣,教师单纯地讲解,强迫学生记忆,只会使学生更不乐于学习数学。创设情境使数学课堂充满了色彩,将知识内容简单化、趣味化,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实现高效学习。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比较爱玩,好动,所以一些枯燥无趣的数学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爱玩”这一心理,将枯燥的数学内容融于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些趣味游戏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有趣的环境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在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数学计算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后,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时,发现很多学生都比较抵触,大家都不愿练习计算。于是,教师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漂亮的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写有一道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题。然后教师任意拿出其中一张,让学生抢答其中的计算题,最先回答准确的可以获得这张卡片。学生都非常兴奋地参与到这一游戏活动中。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拿出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10-6=”。一位学生反应很迅速,得出结果为“4”。在拿到这一漂亮的卡片后,该学生非常开心激动,并继续主动参与。学生在游戏中很好地练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无形中提高了计算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成功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新世界,使数学计算变得更加有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探究,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计算的乐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学科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优化教学策略,更多地基于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教学。动手操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将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具体,更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具体内容创设操作情境,打造一个趣味学习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在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借助一些测量工具测量一下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随后,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开始了操作探究。很快,有学生利用直尺这一学习工具测量了自己手中橡皮的长度,大致为5厘米,又测量了一根粉笔的长度,大致为8厘米。学生从测量中对这些长度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并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和理解。随后,学生又主动利用教師提供的卷尺测量了黑板的长度、桌子的高度等,并从中很好地体会了“米”这一数学单位的含义,理解和掌握了本课知识。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操作情境,有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动手体验,从各种感官上更好地体验、认识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与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工具,也是打开学生学习思维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学生指引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好奇的学习氛围,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而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认识圆的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大屏幕上有五个人站成了一排,在最中间那人的正前方1米处有一个酒瓶,然后这五个人开始用圈子套这个酒瓶,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套中。最后屏幕中显示出一个问题:“这一套圈游戏公平吗?”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后得出:“这一游戏并不公平,中间的那个人离酒瓶最近,越是靠边的人越是离得远,所以在套圈的时候会显得很不公平。”然后顺着这一问题进入更深一层的思考,可以改变一下他们的站位,保证他们每一个人离酒瓶的距离都是1米。最后,学生想到让他们围成一圈,将这一酒瓶放在他们圈内最中间的位置,这样大家都距离这一酒瓶1米。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这五人重新站位,最后他们五人构成了一个圆,酒瓶的位置恰好是圆心,距离1米正是这一圆的半径。学生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对圆的概念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无形中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抽象烦琐的数学内容并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因此,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将抽象内容简单具体化,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创设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趣味化、熟悉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到虚拟超市中:“有人买了10.5元的西红柿和9.2元的青菜,来到收银处,需要支付给收银员多少钱呢?”学生对这一情境非常熟悉,迫不及待地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小数加法的知识,并列出算式“10.5+9.2=19.7(元)”,于是得出:需要支付给收银员19.7元。随后,视频中显示这人递给了收银员20元钱,让学生帮收银员计算应找给顾客多少钱。学生又列出算式“20-19.7=0.3(元)”,也就是需要找给顾客0.3元。就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不仅对小数乘法的知识有了很好的认识,而且有效地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熟悉有趣,将知识内容也变得简单具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内容,并从中很好地体验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了数学学习能力。

五、创设探究情境,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種常用的学习模式,它能充分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对此,教师需要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可以巧妙创设一些探究性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自我体验,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并让学生借助这些小木棒工具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情境中开始了思考探究。很快便有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木棒都可以组建成三角形,比如3厘米、3厘米、7厘米就不能够构成三角形,而3厘米、3厘米、5厘米可以构成三角形。学生非常好奇,于是找了一些能够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数据,又找了一些不能够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数据,从中进行观察探究。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每一组数据最小的两个数加在一起,观察其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奥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动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推进了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教师有效创设数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中,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有机会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今后的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情境教学,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无趣,同时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有效简化内容,更利于学生思考和掌握。

【参考文献】

蒙延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51):132.

王小文.巧用情境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J].新智慧,2020(32):89-90.

李美.“破”与“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建构及出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1):70-71.

李正琳.创设课堂情境,激活数学思维——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天津教育,2020(31):71-72.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