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养老还需见“人”见“智”

2021-10-30彭婷婷

中国商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智慧

彭婷婷

“智慧养老”从一定程度上给中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很多智慧养老产品却为何叫好不叫座?业界分析,究其原因在于,智慧养老产品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能力,脱离实际需求,为了“智慧”而“智能”。在现实中,仍有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打车软件、不会用手机点餐等,这些问题也被称为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由此可见,智慧养老产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传统的养老产业转向智慧养老产业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产品实用性弱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风口很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由于产业整体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行业内尚缺乏具体的标准模板,这就难免会出现相互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

比如,智能手环、检测设备等功能都大同小异,很难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如此,智慧养老产品还面临较大的供需匹配难题,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对这些功能复杂、使用步骤繁多的新生事物并不太擅长。同时,想要普及智慧健康养老,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对老年群体进行培训,同时配备更多的专业服务人员帮助其实现线上操作。

根据中投网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预测分析》显示,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的确在增长,但很多产品的定位并没有落在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上,不同年龄阶段对智能产品的具体功能要求也不同。未来智能化产品想要“深耕”养老领域,关键就是要掌握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智慧养老的落脚点离不开“住”。据了解,在城市里,90%的人住在小区里,这就绕不开房企、物企、社区。在一些老旧小区甚至没有配备电梯,许多老年人上了楼就很难再下去,一旦生病只能雇人用担架抬下去。无论是在家里、在居民社区,还是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智慧化生活环境并不都具备。

家住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一小区的潘女士,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个性独立且有主见,70岁高龄仍和老伴儿坚持独居。儿子为此没少担心,最怕他们在使用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时粗心大意、危及安全。“用不上這个,放我床边还占地儿”“语音识别不出来,没用”……智慧养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并不鲜见。

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体系更多关注技术层面,服务内容相对较简单,主要满足基本的信息传递,偏重基本生活管理服务,忽略了对老龄人群的人文关怀,诸如心理情感需求、互动及人际交往等。《2021-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预测分析》认为:“相关产品适老化程度较低,智能化程度不够高,产品与系统的关联性、数据的准确性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智慧养老产品和技术看起来琳琅满目,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接受度不高、不会用、不实用的问题,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比较突出地体现为‘三重三轻,即‘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葛健说。

产业供需失衡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依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居家养老则需要配备医疗保健、家政护理等相应的服务,应当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智慧养老产业仍存在供需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从需求上看,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64亿。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我国在养老资源供给上呈现出不足态势。从供给上看,目前智慧养老设施和产品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适合老年人的食品、穿戴服饰、老年用品、老年娱乐和健身器材还很缺乏,难以满足人们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智慧养老产品要有技术的精度,更要有人文的温度。像一些厂商开发出来的老人摔倒报警终端,虽然在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多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设计,操作复杂、屏幕又太小。其实,预防老人摔倒只需要一个“SOS键”就可以了。而在一些领域,像老年群体急需的看病、护理、就餐就医等,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曾经有一些老年朋友向我诉苦。因为他们不会线上预约挂号,所以不愿到医院看病;有些中老年朋友不会使用血糖监测仪,而导致血糖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贺博士王伟归纳出以下问题:其一,智慧养老科技产品的配套服务不足,比如传感器报警智能设备,如果年轻人买回家可以自己安装,但一些老年朋友看不懂说明书就不会安装,如果遇上断网等问题更是无法自己解决。其二,在互联网医疗兴起前的一批65岁以上的中老年朋友,消费观念保守,即使有购买能力也不买,使得智慧养老产品一直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

智慧养老是一个全社会共创共建的过程,应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智慧养老就越有生命力。”上海市政协委员刘珉宇呼吁,老年人接收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除了智能设备和线上服务,应考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咨询养老服务的线下渠道。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各种智能设备投入运用,在监测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同时,会不会侵犯老年人的隐私呢?对此,专家指出,相关部门,包括互联网行业、老年服务行业都应该抓紧出台相关隐私保护政策,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规范企业的运营行为,保证老年人的隐私不受侵犯。

专业人才仍缺乏

智慧养老产业与传统养老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用于试验与研发,投入成本巨大,回收周期漫长,经营收入起伏波动大,而智慧养老产业集合了信息、硬件、医疗、服务、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但全面了解各项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整个智慧养老产业人才缺乏。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消费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消费市场也不断扩大,老龄产业目前产值已达4万多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13万多亿元。养老产业成为新的投资风口。”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韧直言。

其中,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一直是我国护理领域的短板弱项,我国目前有约2.54亿老年人、4000万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但是我国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

國家卫健委表示,到“十四五”末,护士数量将再增加70万到100万。“十四五”期间,护理服务除了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还要贴近社会,从医院向下延伸到社区和家庭,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

专业人才短缺且流动性大,几乎是所有涉老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而智慧养老服务更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但目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大部分人在上岗前未受过专业培训或受培训水平较低。同时,由于护理专业知识的缺乏,部分家政护理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老年消费者的需求。

而且养老护理人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情感建立,以及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培养新的养老护理人才,保障基层照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照护质量是当务之急。

业界分析,应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政府应积极探索和出台智慧养老服务人才相关政策,为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创造人才支持环境,同时健全和完善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为智慧健康养老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育人机制;企业要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帮助其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吸引人才自愿留在养老领域。

行业规范待完善

目前,我国智慧养老标准建设体系有待完善。尽管各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继作出积极探索,却形成了管理部门众多、政策变动频繁、服务平台繁杂、设备接口各异等态势,依然缺乏相关标准、规范、规程的顶层设计,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标准体系发布。

而市场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数据处理和共享利用困难,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老年人使用造成一定的障碍。

根据养老服务、养老管理以及老年人需求等特点,智慧化养老服务标准的构建需覆盖产、学、研、媒各个层面。制定相应的技术研发和管理标准以及产品生产标准,为智能产品、系统与装备进入养老领域进行规范。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养老产业市场,提高智慧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魏蒙表示,当前智慧养老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试点工作,要总结试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例如,制定智慧养老企业的准入资质,完善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此外,建立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如在软件接口上尽量做到互联互通、相互兼容。

加强监管同样是智慧养老市场的发展难点。业界分析,应通过加密技术构建一体、可信、可控的养老服务和权益保护链,保障老年人在智慧养老、数字照护中的知情权、隐私权、参与权和发展权,消除老年人对网络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

“市场潜力确实很大,因为老年人有特别大的消费需求。”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张建平表示,“如何通过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把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是市场目前面临的难点。”

专家认为,从总体上看,智慧养老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便捷易用的养老信息资源服务和智能陪伴,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作为新兴业态,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推进智慧养老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智慧
养老生活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