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劳动教育与“双减”工作相互促进的思考

2021-10-30刘向兵丁建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相互促进劳动教育双减

刘向兵 丁建安

摘  要:从加强劳动教育的视角看,推进“双减”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推进“双减”工作一脉相承,它们相互支撑、彼此促进,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劳动教育要在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优化课程作业管理体系上下功夫,要在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学生参与生活劳动教育上下功夫,要在指导教育培训机构转型、增加劳动教育培训供给上下功夫,从而推动劳动教育与“双减”工作相互促进,取得实效。

关键词:劳动教育;“双减”;相互促进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5-0005-05

作者简介: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研究;丁建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育是民生之基,培养人才是面向未来的国之根本,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后继有人。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做出部署,提出要在未来1年内有效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相应精力负担,要在3年内实现显著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1]。从出台“双减”《意见》的指导思想、意义背景和实施举措等方面来看,“双减”工作与加强劳动教育一脉相承,它们相互支撑、彼此促进。从这个层面看,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施展空间,有关部门和各方力量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大力支持劳动教育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一、从劳动教育视角深刻认识“双减”《意见》出台的重要意义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此后,在大中小学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加强劳动教育的视角看,“双减”《意见》的出台,是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涵养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一)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教育《意见》),教育部隨后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开展劳动教育绘制了“施工图”[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更是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把教育方针明确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劳动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必然会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各项改革发展工作都要着力强化、重点推进的重要任务。而“双减”《意见》明确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列为指导思想,这就为在“双减”改革中强化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明确了重要任务,做出了重要保证。

(二)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双减”《意见》提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进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1]。目前,中小学阶段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外培训负担导致青少年学生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审美欣赏,挤占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社会实践的时间,导致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不仅身体素质受到影响,而且缺乏对自然、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了解,特别是在劳动素养方面表现出劳动态度不当、劳动能力不足、劳动观念狭隘,成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短板”。推进“双减”工作,有助于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劳动的真谛,进而实现对学生全面而又兼顾个性发展的教育,更好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

(三)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途径

“双减”《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强化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1]。一个时期以来,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冲击学校教育体系,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出于追求经济利润目的,片面强化学科竞争,撕裂教育平等,在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上推波助澜,搞乱了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高质量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必须实现教育对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均衡发展[6]。学校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才能化解和抵消受资本牵制的培训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进一步凸显教育的公益属性,才能进一步彰显基础教育在全社会中的结构功能,才能涵养出优质、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推进“双减”工作,有助于利用好劳动教育所具备的综合性、公平性、实践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价值,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把过于集中在智育领域的教学资源,通过劳动实践教育的优化组合,提升德育、体育、美育的教学比重,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7]。

二、劳动教育与推进“双减”工作互相促进

加强劳动教育和促进“双减”两大教育改革举措之所以一脉相承、相互支撑、彼此促进,主要缘于两者内在要求层面的统一性、连续性、互补性。

(一)加强劳动教育与推进“双减”工作具有统一性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来看,劳动教育《意见》和“双减”《意见》具有统一性。劳动教育《意见》和“双减”《意见》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文件,两者都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都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面向现实改革的实践层面,有针对性地做出的具体回答。两者都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定位出发,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学实施、社会参与等层面,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方向的实践指向,形成培养面向未来和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实施方案。另外,从具体实施的参与主体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意见》指出,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8];“双减”《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统筹推进、稳步实施[1];两者都强调学生、家长和社会要发挥各自作用,在参与主体上具有高度吻合的统一性。

(二)加强劳动教育与推进“双减”工作具有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这是对教育要面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明确要求,不仅揭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融合的内在联系,而且指明了教育事业改革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针对德智体美劳中“劳育”的弱化和缺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强劳动教育《意见》,提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做出规定,坚决不能“用文化课的学习去取代真正的劳动教育”[8],这标志着党中央和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启了对中小学课业、课程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的纠偏。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片面宣传学生智育比拼,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噱头鼓吹单项竞争,向家长和社会灌输功利性教育的错误观念,以增加学生家长焦虑为代价追逐资本利润,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的成长规律,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也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真正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往往是那些综合素质显著、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而不是学习成绩好却动手能力弱的“考试高手”“做题家”。此次“双减”《意见》出台,就专项提出要对课业、课程进行彻底、硬性改革,从课程质量和作业数量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提出要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只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把课后的时间支配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上,支配在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上,打破唯“分数”、唯“排位”的错误导向。因此,从纠偏、导正的意义来看,劳动教育与“双减”工作不仅在文件发布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更在实践推进上具有连续性。

(三)加强劳动教育与推进“双减”工作具有互补性

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怎样进行、课后时间怎样支配、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双减”《意见》和劳动教育《意见》在教育实践的政策指导层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且相互呼应,形成互补。“双减”《意见》颁布以后,教育部随即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提出了关于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校外培训,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9],这为扩大劳动教育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契机,为破解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资源难题提供了方向。劳动教育《意见》指出,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学农實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从目前各个学校实际建设的情况看,无论是校内教学实践场所建设还是校外实践基地设置,都还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校外培训机构不仅加强自身能力、资源建设,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还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学校整合联系社会资源,优化实践教育教学安排。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指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科学参与劳动教育、服务“双减”行动,充分体现出推进劳动教育和“双减”工作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上有着互补与共赢的特点。

三、劳动教育与“双减”工作双促进的实践路径

基于以上论述,劳动教育与“双减”工作可以双促进、双提高。我们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向前发展,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一)学校发挥主体作用,优化课程作业管理体系

学校始终是教育事业的主阵地,无论是加强劳动教育,还是推进“双减”工作,都要强化学校主体功能作用的发挥,要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还要优化教师教学队伍建设和管理,确保师资力量和实践实施场所,提高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的管理服务能力。高校则要与之相适应地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劳动教育师资培育等方面做出努力。从广阔领域和长远视角看,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内容供给、师资队伍人才输送,把承担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作为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事业的基础性和攻坚性工作,在理论研究、教学指导、实践设计等方面发挥高校优势,助力劳动教育和“双减”工作取得新成效[10]。

(二)家长转变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参与生活劳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角色。家长转变单向度的学生成才与竞争观念,树立科学理念,理性确定成长预期;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家长要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扩大课外阅读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在此方面也要积极作为,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参与组织举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塑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共识,充分营造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浓厚氛围,引导和支持家长形成科学合理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教育理念,从而为推进劳动教育和“双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0]。

(三)教育培训机构加快转型,增加劳动教育培训供给

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要根据学校需要、家长需求开展培训,对内容优化调整,坚持培训服务的公益性,增加非学科类教育培训的供给能力,为加强劳动教育做出贡献。“双减”《意见》公布后,一些培训机构大呼“冬天来临”,这其实是没有理解教育的公益本质属性,没有看到加强劳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工作空间。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各个学段的教育重点,尤其是强调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提升育人实效性[8]。校外培训机构可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和自身资源优势,与学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和探索,以承接承办劳动夏令营、劳动周、劳动技能比赛、社区劳动体验、农场工厂劳动实践等形式,完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增加非学科类教育培训的供给[11]。高校要因应政策变化,关注政策实施效果,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和智库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向劳动教育转型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在拟定丰富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菜单”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职,坚持公益属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 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 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3] 申继亮.劳动教育是使命、是工程、是难题[J].劳动教育评论,2020(3):14-16.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EB/OL].(2021-04-29).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

202104/7cf7f9db53ac47bcad2dfed8371b1ce8.shtml.

[5] 陶青.“双减”来了,家校社教育要升级转向[N].光明日报,2021-08-03(15).

[6] 刘向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高校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10-12.

[7] 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

5495977.htm.

[9] 教育部.關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EB/OL].(2021-07-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9/202107/t20210730_547807.html.

[10] 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11] 赵建芬.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与推进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6):16-21.

猜你喜欢

相互促进劳动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职业技能教师与职业院校的需求差异性探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寓研于教 以研促教 教研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