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卑是黄帝的后裔吗?

2021-10-27张宏杰

南风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尧帝世系魏书

张宏杰

中国境内的大部分民族,都宣称或者被认为是黄帝的后代。比如匈奴,据《史记》的记载,“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的先祖淳维是黄帝第十九代孙。和匈奴一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自称黄帝后代,最典型的当属鲜卑。

鲜卑拓跋氏自称是出自黄帝轩辕氏,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后代。按《魏书·序纪》的说法,黄帝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分封到各处,有些处于华夏内地,有些封于荒蛮之处。鲜卑就是封到荒蛮之地的一支。《魏书》和《北史》当中都把鲜卑族的世系说得很清楚。说传到一位名为“始均”的人,还曾经从北国跑到尧帝那里,为尧帝服务,“入仕尧世”。这个人功劳很大,到了舜帝时期被任命为“田祖”,即农业神。由此可见鲜卑族与中原正脉的关系之近。

黄帝与后世的北魏皇帝之间隔了多少代,北魏的史官们也能说得一清二楚。甚至“拓跋氏”这个鲜卑姓氏的来源据说也与黄帝有关:“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黄帝是土德,北方民族语言中,土叫“拓”,管后代叫“跋”,所以他们以“拓跋”为氏。所以仅从文字记载来看,鲜卑族的世系清楚可信。然而今天的历史学者大多数都认为,鲜卑拓跋氏这个世系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是后世人为构建起来的。鲜卑属于东胡,与乌桓、柔然、蒙古、契丹有着共同的或者相似的语言、风俗和习惯。他们接受汉文化后,才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重新构建了部分世系。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大鲜卑山东麓,找到了嘎仙洞,即《魏书》记载的北魏拓践鲜卑先祖“祖庙”“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并且在苔藓覆盖的石壁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千五百余年前的石刻祭祖祝文。这说明鲜卑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族源。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因为是人为构建,所以就不免有漏洞。比如从黄帝到北魏皇帝之间漫长的世系表中,两头清晰,中间模糊:开头部分,从黄帝到在尧帝时代做过高官的“始均”,每一代的名字都有清楚记载。但是从“始均”之后,先祖的名字就失传了。直到相当于中原战国末期时代一位叫“毛”的“皇帝”,世系才再度清晰起来,先祖们又都有了名字。

失传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鲜卑族人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习俗淳朴,本来就没有文字,“始均”之后,又不与中原交往,所以有六十六代的名字没有记下来:“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虽然没有名字,不过从“始均”到“毛皇帝”这两位祖先之间距离多少代,史官记载得非常清楚,距离六十七代。为什么代数会记得如此清楚呢?卜弼德认为,鲜卑历史上这两位重要人物,无论是“始均”还是“毛”,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始均”类似祝融,是虚构出来的尧舜时代的伟大人物。始均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始君”,而所谓“始均”,很可能就是把汉语“始君”的鲜卑语译音再度回译到汉语文献时所采取的音写形式。 而“成皇帝毛”,是比照战国末的匈奴单于“冒顿”而虚构出来的,同样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物。

按照当时人对历史纪年的推算,既然始均与舜同时,则他的活动年代,就应当是在纪元前大约2210年上下;“成皇帝毛”比照战国末的匈奴单于冒顿,年代应当是公元前200年。这样,始均和毛之间就应相隔2010年。中国传统以“三十年为一世”,2010年除以30,得六十七。从“始均”到“毛皇帝”正好六十七世,这很可能是人为安排的结果。

猜你喜欢

尧帝世系魏书
尚书·尧典
房县磬口漫谈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尧帝的神话传说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勘误一则
《魏书》中的表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