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镜与灯》文学批评四要素

2021-10-26郑雯雯

今古文创 2021年39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作品读者

【摘要】美国现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康奈尔大学教授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批评四大要素,他考虑了作品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欣赏者和作者的内在要求的联系,文本的意义从一元论转变为多元主义,后来在文学批评研究中普遍采用了这种文学理论。此文论以艺术作品为中心,构建了艺术批评的坐标(图1)。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生产的成果,在艺术生产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在这个艺术批评的坐标中作品分别与世界、欣赏者和艺术家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文学理论;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13-0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创作的短篇小说,至今仍是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爱情小说之一。高尔基评价其 “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作品被中美两国改编成影视作品,孟京辉以此为蓝本排演该剧。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少年时期苦恋一名中年作家直至生命的最后,而作家却始终不明,这个陌生女人经历丧子之痛,在弥留之际写下了凄入肝脾,哀感顽艳的长信,终于向作家表明了她绝望真切的爱慕之情。这篇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只在娓娓道来中感动着万千读者。本篇将从文学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陌生女人》)来阐释艾布拉姆斯四要素文论的体现。

一、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世界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学和艺术的诞生之地。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文学和艺术都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表达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和理想。

上层建筑分为观念性和实体性。文艺在社会结构中就是观念性的上层建筑。路易斯·阿尔都塞1969年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提出的意识形态理论阐释国家权力的实施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监狱、军队、法院、政府等都屬于实体性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传媒、文化等诸方面都属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作用,以非暴力的、非强制的方式发挥其功能。

阅读茨威格的小说不乏为进入20世纪前半叶现代主义文学学习的很好的方法,《陌生女人》在意识形态上就传达了这样的爱情观:女性在爱情里极度卑微,R作家风流成性,荒唐至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这个“陌生女人”的相遇交集,每次再见却只如初见。恰恰是作品与世界密不可分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也是在了解小说创作时期的社会生活。茨威格的作品深受他所处时代的影响。他的青年时期是在19世纪后期度过的 [1]。在他青年时期的社会状况是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及在公共场合,他们都不谈论这种不愉快的情结,并压制所有能够引起性欲存在的思想。以为人能够用理性主义的理智解决一切冲突;我认为,越深隐藏自然本能,他就越能缓解他的刺激冲动;认为只要从不向年轻人提起性欲的存在,他们也会忘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性欲。”[2] 可见茨威格通过文学创作,将青春期未开释的躁动转向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以极其敏感和微妙的态度洞察时代。

文学还是对世界的复制和模仿。从表象上看,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文本或作品具有特定的形式、结构、修辞和音韵。文学以及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在社会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总是参与和促进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它呈现了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大系统。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属于精神文化的子系统,精神文化在这个系统中处于核心,毋庸置疑,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着精神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文艺理论界的主流的艺术起源观是源于19世纪末的“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生产,文学和艺术的产生都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他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艺术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审美理想和情感欲望。[3]

二、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欣赏者指的是读者、听众、观众,只有经过欣赏者鉴赏的作品才算是真正被创作出来为人所知的。离开了欣赏者,离开了鉴赏的过程,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都只能是一堆符号。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德国的接受美学,成了当时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方法论。在之后的20年中,接受美学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正式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二则是读者的赋予。读者的理解对作品的意义非常重要。接受美学的内容尤其丰富,其中要数姚斯的 “期待视野”和伊塞尔的“空白 理念影响最大。“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欣赏者原有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作品欣赏水平的影响以及欣赏过程中潜在的审美期待存在差异。然而《陌生女人》这一作品一开始就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小说的开头就将故事的结局告诉了观众,观众似乎是全知视角,而就是这一期待的打破使得小说更具悲剧性,使得读者同情“女人”这一痴情角色。“空白”是指文中没有呈现的内容,暗示读者要自行进行想象填充,而不同读者“填充”的内容是不同的,读者通常会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置入其中,这一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读者与作品进行交流的过程。正如对于《陌生女人》电影中国化的改编褒贬不一,其中,针对小说中“作家”这一角色,有读者认为姜文来饰演这一角色不符合他们的预想,这就是由于不同的欣赏者“填补”的内容有所差异。

人与物相比,人们有更高一级的情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3]《陌生女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读者表示在“陌生女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在阅读到“我在学校里穿的那条裙子的左侧有一块四四方方的补丁,我觉得真是可怕。我怕你会注意到那个补丁,会瞧不起我,所以上楼的时候,我总是拿着书包压住那个地方 ”[4] 会惊呼“真实”,甚至不禁潸然泪下。这种投射心理有深厚的心理学基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人的情感总是由特定的对象而产生,之所以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同情,究其缘由,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因此,在欣赏作品时会产生强烈的触动。

三、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者,创作的过程是高度自由的个体精神活动,其产物就是作品,了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为创造者的作者。作家总会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感情,并将自己的作品与时代联系,深切关照群众的生活。

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始终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会沾染上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色彩。艺术创作最终会受到历史时代的制约,更离不开作家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态度。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来源于他们长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例如,路遥从小就成长、工作在陕北大地上,对每一抔黄土、每一句陕北话都无比熟悉,正是有了他在这片土地的生活经验经历了历史潮流变迁他才能写下著作《平凡的世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就是以其本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另一方面,茨威格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力比多”会影响人们的艺术创作。在《陌生女人》中,也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小说中“陌生女人”对R作家的多次召之即去是有着心理渊源的,即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是指人没有意识、不知不觉的内隐心理活动,也就是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欲望、本能,特别是性的欲望。茨威格在《精神疗法》一书中指出: 弗洛伊德“从欲念中看到了我们内心土壤中热血澎湃的最底层。按照他的观点,一个人需要的并不是永恒,心灵渴望的首先并不是精神生活:心灵仅仅是出于本能而盲目地渴望着。普遍的渴望是一切灵魂生活的第一次呼吸。正如身体渴望得到食物,精神同样渴望得到欲念。”[5]

四、结语

通过艺术作品与世界、欣赏者和艺术家这三者相联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能够探明艺术创作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推动艺术创作以及作品的欣赏评价活动的顺利推进,真正揭示出藝术作品作为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消费品的真正特征。

参考文献:

[1]杨荣.茨威格文学传记与精神分析学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87-93.

[2]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蒂芬·茨威格.陌生女人的来信[M].沈锡良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5.

[5]斯蒂芬·茨威格.精神疗法[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郑雯雯,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本科在读,长江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作品读者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追忆黄药眠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