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惧风雪 为冬奥保驾护航

2021-10-20张曼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气象站骡子小海

天气预报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气象部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由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气象探测运维保障团队从2013年就开始筹办自动气象站,为成功申办冬奥会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数据。

降雪、气温、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冬奥会赛程安排、比赛成绩有着直接影响,还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和生命安全。风力过大会影响运动员的安全和比赛的公平性;温度过高会造成雪面融化,温度过低则容易发生冻伤;能见度不好对高速滑行的运动员非常危险。这就要求气象服务达到“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预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在“十里不同天”的小海陀山上建立“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也就是建立起立体的、快速的、多元素的综合气象站网。

为了建站点,再苦再累都值得

虽然长期从事野外探测工作,但是当团队第一次登上小海陀山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在这里建站的难度。作为建设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场的小海陀山,海拔2198米,垂直落差近900米,山岩陡峭、树林茂密,没水没电没网还没路,根本不具备建站的条件。怎么办?为了冬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寻找符合标准的监测点,我们把小海陀山爬了个遍。那段时间,我们的鞋不知磨坏了多少双,摔跟头、身上被荆棘划出血口子更是经常的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4个小伙子在下山的时候迷路了,我们在山下一直等到了夜里,再见到他们时,他们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身上的衣服都冻硬了,裤子也破得一缕一缕的,原来他们是顺着乱石林立的山谷滑下来的。我们大家紧紧抱在一起。他们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见到你们真好!”

经过努力,站点的位置最终都选定了。可又一个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大部分站点的位置都比较高,甚至有一些站点要建在悬崖边上,设备怎么运上去呢?听当地老乡说:“骡子劲儿大,能走山道。”我们就走村串户借来几匹骡子。一般设备能靠骡子驮,精密仪器还得我们自己背。为了保证建设时间,各类专用工具也得我们自己背。窄窄的山道坡度太大,有一天,骡子都累“罢工”了,卧在地上拽都拽不起来。时间不等人,大家说:骡子不干了,我们干!就这样,我们扛起沉重的设备,一步一滑地往山上运。

2017年年底,数九寒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们顶着每秒17米的8级大风,冒着零下30℃的严寒,啃着冻得硬邦邦的面包,舔着已经冻成冰块的矿泉水,一趟又一趟地搬运、安装、调试设備。防寒服被汗水湿透了,汗水流到衣角冻成了冰凌。调试设备的笔记本电脑被冻得开不了机,大家就轮流揣在怀里焐热。就这样,2018年年初,我们基本完成了小海陀山梯度自动气象站监测系统的建设任务。当看到观测数据正常显示在调试窗口时,当听到观测数据成功回传到中心站时,我们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为北京冬奥会圆满举办保驾护航

要想有连续、准确和可靠的观测数据,就必须保障观测设备能够始终稳定运行。所以,越是刮风下雪,我们就越要守护好观测站。

2020年2月的一天,大风夹着雨雪下个不停。核心区竞速1号气象站数据突然异常。接到值班员报告后,我立刻带着抢修队伍赶往山上。由于风太大,缆车停运,我们就乘坐雪地摩托。山上风力超过8级,气温接近零下30℃。我们顾不上这些,一组人员将风杆放倒排除故障,另一组架设便携气象站做数据备份。在设备抢修期间,大家的眉毛、头发上结了霜,口罩和围巾被呼出的哈气冻成冰片,戴着手套的双手被冻得发麻,鞋被雨雪打湿,双脚几乎失去了知觉。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设备终于恢复了正常。

截至目前,我们在小海陀山共建设了有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建设了S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垂直监测系统,同时完成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构建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成了迄今为止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为稠密的监测站网,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气象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我们将坚持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为北京冬奥会的圆满举办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袁瑛)

(本组稿件由北京冬奥组委新闻

宣传部提供,执笔人:徐艳丽)

张曼,女,198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延庆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挂职)。被评为北京市气象局首批“青年气象之星”,三次入选北京市气象局“青年新秀”和“高水平业务科技骨干”百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2017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气象站骡子小海
防雷关键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不幸的骡子
骡子和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