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就业群体 ”感受城市的温暖

2021-10-20陈宁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党工委海淀区小哥

陈宁

9月中旬的北京,“秋老虎”还有些灼人。这天下午,西三环北路一带行人并不多,恩济西商圈一家武圣羊汤门店前,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党工委几名工作人员正精打细算地和店主议价。

“羊汤原价24元,我们给‘小哥套餐报价15元。”

“能不能再便宜点?他们来吃饭,也给你们餐馆增加客流量啊。”

“14元,真的是成本价了。”

“咱们图个吉利,13.99元。”最终,街道党工委组织部部长李金玲拍板敲定了套餐定价,“‘小哥挣的是辛苦钱,能替大家省点是点。”一圈下来,一行人选定了26家性价比较高的餐饮商户作为合作对象,每家都不同程度地给了优惠。

李金玲和她的同事们只是海淀区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以下简称“新就业群体”)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的一个缩影。

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催生出庞大的以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他们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为城市生活输送了新动能。然而,融入城市难、社会保障不足、职业转型难等等,成为长期困扰这个群体的问题。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海淀区委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社会资源,把为新就业群体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点、痛点作为切入点,为奔走在城市中的他们平添了一份支持与保障。

服务围着需求转

海淀区新业态平台企业众多,城乡结合部地区聚集着新就业群体近万人。刘鹏飞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饿了么”海淀区某站点的外卖“小哥”,每天他要送出近百单外卖,工资虽然不低,但劳动强度非常大。“有次去国贸大厦A座送餐时赶上大厦停电,我怕超时被投诉,顺着楼梯一阶阶往上爬了60多层。那天流的汗,我这辈子也忘不了。”

累倒是其次的,最让刘鹏飞难受的是,工作中的焦虑和困惑不知道向谁说、怎么缓解。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他和其他“小哥”被分批邀请到海淀区委参加座谈,刘鹏飞感到困惑似乎有了答案。

“没有劳动合同,唯一保障就只有自己花1.06元购买的人身意外险”“小区门难进、客户脸色难看”“吃青春饭,跑不动了就回老家”……刘鹏飞和同事们的心声,第一次如竹筒倒豆子般倾诉出来。“缺乏服务保障、融入城市难、转型出路少。”海淀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这样总结道。

如何精准回应“小哥”的痛点?今年7月,海淀区委统筹29个街镇、28家区属职能部门的力量,分批、多次组织调研,研讨如何将更多普惠性服务送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上,补足他们的保障短板。

了解到“小哥”因饮食不规律常揣着胃药时,李金玲和同事们“碰”出了为他们提供体检的服务方案。今年9月,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机制,八里庄街道党工委与玉渊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小哥”每月提供50个免费体检名额。血脂、血糖、胃部彩超……体检排查项目都是街道党工委逐一选定的。“因为无法覆盖所有人,我们把这项服务倾斜给积极参与辖区活动的‘小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街道党工委书记曾涛说。“这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次体检,在外面做这样的检查大概要800元,确实不太舍得。”体检后,一名“小哥”难掩欣喜。

利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在辖区组建律师志愿者队伍,向“小哥”普法,帮助“小哥”维权;利用海淀区高校资源优势,组建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志愿团队,为“小哥”子女服务;通过党建共建方式,为“小哥”提供“一平方米清凉”、定制保险险种、义务剪发等服务……各委办局、街道撬动辖区资源优势,满足“小哥”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新市民”参与基层治理

7月15日凌晨两点,青龙桥街道福缘门社区电动车停车场里,突然发出一声巨响,浓烟火焰腾空而起。

巨响打破了城市的寂静,惊醒了熟睡的居民。5名年轻人抄起灭火器、喷水枪,冲进停车场奋力扑救,终于将火扑灭。经检查,起火原因是一辆电动自行车电池老化造成的自燃,火灾只造成了5辆车损坏,没有人员伤亡。“这里就是我的家,对家里事怎能袖手旁观呢?”带头灭火的外卖“小哥”苟建国说。

说是“家”,的确不假。福缘门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向东西各5公里均是繁华商圈,这里逐渐成为新就业群体聚集地,甚至有快递员在这里居住了近10年。“停车场仅电动自行车就有1000余辆。小伙子们晚一步,火情不堪设想。”青龙桥街道福缘门社区党委书记张淑华说。

2018年“美团”曾做过一次调查,新就业群体平均每人每天在城市中穿梭近150公里,他们熟悉辖区里每条街道、每条胡同,甚至了解许多居民的日常喜好。有了年富力强的“小哥”做流动“哨兵”,基层治理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为此,海淀区向新就业群体发出争当服务客户保密员、交通文明遵守员、风险隐患发现员、文明实践宣传员、社区防控守护员、环境美化维护员和服务群众代办员“七大员”的倡议,引导他们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体系,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

要融入,先要从身份认同入手。曙光街道高档小区多,“小哥”因进门难,配送常被投诉、扣钱,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小哥”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曙光街道党工委依托社区合伙人机制,请“小哥”代表进驻各社区议事平台,为自己发声。针对进门难,多方商议后提出了采购平板车、辟出单独地点停放车辆、发放通行证等多个解决方案,“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走进社区,“小哥”们走近了社区居民。他们主动参与到义务剪发、维修、配送服务活动中。现在,曙光街道武装部部长郝雷正呼吁“小哥”在送餐过程中“随手拍”安全隐患,以积分形式兑换街道的洗衣、理发等“志愿服务券”。

最近,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在为即将上線的“车骑先锋”APP奔走宣传。“希望通过独角兽党建联盟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沟通,探索用积分抵扣服务‘差评的方式,支持骑手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行为。”

助力青春“追梦人”

海淀区委在开展新就业群体摸底调查时发现,因为劳动强度大,“小哥”的职业生涯大都在4年以内,少数人通过晋升可以持续在行业工作10年。这个群体面临的职业转型需求极为迫切。

因为平时工作繁忙、专业技能缺乏等原因,“小哥”的职业转型之路并不顺畅。“他们并非想浑浑噩噩过日子,只是缺乏引导。”郝雷还记得,一名年轻骑手提交了一份新就业群体所在行业的分析报告,“内容虽生涩,却能看出他的思考。他们对职业发展有了解、有顾虑,更有期许。”

了解到“小哥”的实际情况后,海淀区委整合新就业群体学习诉求,利用海淀区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教育实践基地”,开办针对“小哥”的培训班、培训课,引入多项培训内容,并规定每个班次对学员数量不做硬性要求。直播带货、心理咨询、精品蔬菜种植……只要想学,在辖区注册登记的“小哥”都可以到所在街道点单学习。

9月18日晚8点,学院路街道“追梦小哥之家”里,第一期培训课准时授课。“虽然只有6个‘小哥参加,但他们忙碌一天后能坐在这里,对我们就是一种信任。”学院路街道党工委组织部部长陈琢说,“我们不做‘水课,只做‘金课。部分技能培训班结课后,学员可以拿到相关资质和证书,这对他们转型大有裨益。”

通过引导“小哥”拓展职业发展方向,“小哥”的工作有了更宽选择,也就有了更多获得感。“回去第一件事,教爸妈注册‘抖音,看看能不能带货卖菜。”学员大周跃跃欲试。

猜你喜欢

党工委海淀区小哥
快递小哥
天才!快递少年!
小矛趣生活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流动项目上的党内政治生活
朕日理万机,等有空再取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宜宾召开离退休干部“两项建设”推进会
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
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