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1-10-18陈秋樱

求知导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音乐表现力个性化教学音乐素养

陈秋樱

摘 要:每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也存在差距。教师需要找到每位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舒展个性、挖掘潜力,感受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音乐素养;音乐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95-02

引 言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课程,能够通过音乐旋律感染学生的心灵,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每位学生都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每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也存在差距。教师应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教学形式,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主动感知音乐,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教师应利用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精彩的课堂形式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动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1]。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在《小松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小松树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其中的乐器表现出兴趣时,教师应及时介绍木琴,并邀请学生上前弹奏木琴,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视听结合的形式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小松树》活泼、欢快的节奏,同时对民族器乐产生兴趣。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音乐素养的提升,低年级的教唱结合已经不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唱法满足自己对音乐的追求[2]。因此,教师要分析音乐教材,用对唱、二重唱、伴唱等形式,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春天的小河》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领唱、齐唱等形式。教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唱主旋律,另一部分学生哼唱“沙拉沙拉”,以衬托主旋律。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音乐欣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音乐欣赏指的是学生通过倾听音乐旋律,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抒发自己对音乐的看法。音乐欣赏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内涵,让学生在倾听中细细感知音乐的美[3]。例如,在教学《狮王进行曲》时,教师可引入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并导入音乐活动,创设森林动物狂欢节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不同的动物形象。教师可以请表现力强的学生模仿狮王出场,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参与音乐活动,用语言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能够在演唱、律动活动中舒展个性,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

二、努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音乐的功能是唤醒人心中美好的愿望,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地理人情与生活习惯。教师要借助多种风格的音乐,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

(一)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现

学生的爱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喜欢舞蹈,有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表演能力,还有的学生会演奏乐器。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努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与音乐的互动中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草原小姐妹》的教学中,在播放音乐时,有的学生听出这是一首蒙古族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蒙古草原的辽阔。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十六分节奏与附点节奏,用拍手、跺脚、拍腿等律动形式让学生加深对附点音符的认识。有的学生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较强,能够边唱边舞,用蒙古舞的形式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现,对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强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4]。同时,教师也要给予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邀请他们为大家表演舞蹈,从而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信心。

(二)抓住學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与感悟。有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感悟,并用歌声和律动来表现。教师要抓住学生身上的音乐才华,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例如,在音乐表演活动《谁说女子不如男》中,教师发现某位学生模仿的剑指、亮相等动作很有气势,可以让其他学生模仿;有的学生的河南梆子的唱腔很有艺术感,教师可以鼓励其多多欣赏戏曲,模仿其中的多种唱腔,在学习戏曲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教师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舞台,也是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教师要打造实践平台,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一)普遍性与个性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共同学唱歌曲,一起演绎音乐情节,展现音乐旋律的听觉冲击力,这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差异,为了强调学生的个性表现,让更多学生有个性化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例如,在教学《牧童之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上课时请学生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新疆歌曲的艺术风格,并引出《牧童之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跳新疆舞。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跟着旋律欢快起舞,有的男生做出了举鞭、加鞭、挥鞭的动作,动作粗犷,富有力量感,展现了牧童在草原上劳动的场景。这样学生便能在集体教学中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实现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表现力个性化教学音乐素养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浅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