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纸课在视障学校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021-10-18朱晨宇

求知导刊 2021年38期

朱晨宇

摘 要:视障学校应根据视力残疾学生的生理特点,设置美工课程。视障学校美工课程是适应视力残疾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笔者选取视障学校折纸教学作为研究论题,期望引入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视障学校的美工课程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

关键词:折纸课;视障学校;美工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06-02

引 言

通常,视觉器官是人们获取信息非常重要的渠道,普通人主要靠雙眼来辨识世界,通过对眼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达到学习、模仿的效果,从而实现成长的目的。折纸课程作为学校美工课的一种,在很多普通中小学均有设立,目的是丰富美术课程内容[1]。作为一名视障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引入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视障学校的美工课程内容,开发符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笔者在将折纸内容引入课堂时发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对视障学校美工课堂折纸教学的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通过调动视障学生其他感知觉,使其获得折纸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发展视障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纸张的艺术可以追溯到纸张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折纸艺术大约起源于我国隋唐时期,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向周边国家不断传播。折纸一方面可以锻炼人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人缜密的逻辑思维[2]。目前折纸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很多国家的折纸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都非常优秀。折纸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幼儿教学,目的是通过折纸活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从而提升其空间塑造能力,锻炼其造型表达能力。

将视障学生作为折纸设计的研究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关于视障学校如何开展折纸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有限,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所以,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入手,通过不断总结,提出了视障学校开展折纸教学的可行性。

(二)现实意义

在视障学校,学生由于视觉受限,看不清、看不全图案和画面,很难欣赏图案中的构图和色彩,因此视障学校的美术课以手工操作类内容为主,故又称之为美工课。美工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如陶艺、编制、串珠、剪纸等,且这类课程没有形成一定体系,也没有固定的指导教材。所以教师对美工课程内容安排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折纸类课程是笔者近三年时间一直在视障学校积极推进的课程。

研究选题取材于笔者在南京视障学校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走访全国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与同类型、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时发现,现今的视障学校美工折纸课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选择单一、教法局限、评价体系不健全等。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论述,视障学校美工课应凸显触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折纸类的课程特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视障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折纸类课程是视障学生能接受、可切实推进并有实际效果的课程形式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大约在150多年前,折纸在教育领域得以应用,主要是对儿童教育。德国杰出教育大师、学前教育的创始人福禄贝尔指出了折纸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福禄贝尔和山姆·兰德莱特创造了一种折纸的语言,被称为折纸技术图示语言,这一语言使折纸艺术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乌拉圭的折纸大师罗曼·迪亚兹编写了《唯美折纸》,在书中介绍了动物折纸方法,对折纸技法进行了详尽介绍。尼古拉斯·特里在《激情折纸》一书中提出了折痕图(CP)在折纸中的重要作用。美国的折纸数学家罗伯特通过数学的理论方法对折纸艺术进行了探索,撰写了《折纸的秘密》一书,在书中对折纸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新观念,认为折纸的形状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来解构。1975年,日本创办了《ORIGAMI》月刊,促进了折纸艺术的发展。日本将折纸课程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折纸艺术在日本备受重视。他们认同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折纸活动中,儿童不仅可以锻炼手部和脑部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折纸课是日本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而折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究我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体来看,国外在折纸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针对视障学校折纸教学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白。目前,国内针对视障生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针对美术学科的研究较少,即便有也很少提及视障学生的美术课程或折纸内容。

三、视障学校开设折纸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折纸学习符合视障学生的认知规律

视觉是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感知系统,除视觉外,知觉系统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在没有视觉的状态下,视障学生只能通过其他感觉来认知外界事物。首先,视障学生感知系统以手的触觉为主,然后是听觉、嗅觉、味觉等,感知信息有很大的限制。这主要表现为视障学生的感知很被动,无法主动意识到周围的变化。触觉需要学生接触事物。学生可以感知一些可以触及的事物,但难以感知无法触及的事物。例如,比较大型的事物(如教室、礼堂、足球场等),视障学生无法用手去触摸来感受形状和大小,必须通过行走的方式来想象其大小。对一些体积较小的事物,视障学生也无法感知,如小虫子、小蚂蚁等。再如,一些距离较远的事物,如天空、星辰等都需要视障学生通过想象来找到感觉。纸张是生活中最易获取的一种媒介,视障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盲文纸,他们对纸张这一媒介并不陌生。因此,折纸学习符合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