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地震科考第一人——张鸿翼*

2021-10-18高继宗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9期
关键词:云南

高继宗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1 临危受命

1913年12月21日夜半,云南省嶍峨县(今峨山彝族自治县)发生7级地震,毗邻的通海、河西、玉溪、江川等县同时受灾,灾区面积共约3 000平方千米,毁坏房屋1.8万余间,死伤近3 000余人。大震后余震频发,大雪严寒,灾民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加之无医、无药,瘟疫蔓延,盗贼、水患相继,各种传言流行,灾区社会很不安稳[1]。

1914年1月上旬,云南省实业司会同内务司、教育司决定派遣省会甲种农业学校校长张鸿翼(图1),去地震灾区考查。云南行政公署于1月13日下达了第四号委任令。令中说:“……嶍峨县地震成灾,波及省城昆明。……现犹一日数震,震辄数十分钟,亟应派员履查,藉资考究。查农业学校校长张鸿翼,于地质学一科素有心得,应即委派前往考查。……该县地震原因究属何种?……是否为直动?并有无别项情形,合行令仰该校长即束装前往该地,细心考察,具报。应需经费并即赴实业司照数领取。此令。”(图1—图3)。

图1 张鸿翼[2]Fig. 1 Zhang Hongyi[2]

图2 云南行政公署委任令第四号(首页、末页)[3]Fig. 2 No.4 Order of the Yun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Office (the first and last pages)[3]

图3 委任令第四号底稿(首页、末页)[3]Fig. 3 Manuscript of Administrative Office No.4 Order (the first and last pages)[3]

2 不负众望

张鸿翼接到委任令后,即于1月14日带了1名仆从、3名临工(图4),由昆明西南郊乘船,纵穿滇池,经1日至昆阳(今晋宁);然后弃船陆行,经玉溪,历3日,到嶍峨县。当天夜里,感到余震6次,次夜又感震3次。一行5人冒着严寒和不时发生的余震,遍走灾区城乡各地,历时4天,查明了灾情的分布状况,以及灾情与当地地质、地形的关系,绘制了一幅嶍峨地震区域图,写出了《嶍峨地震调查报告》,然后沿来路返回昆明。1月25日,张鸿翼便向云南民政长呈交了《嶍峨地震调查报告》(图5)[呈文无题目、无标点,题目、标点均为本文作者所加]。

图4 张鸿翼应领差旅津贴清单(六员,误)[3]Fig. 4 List of travel allowance payable to Zhang Hongyi (six members,incorrect)[3]

图5 调查报告的首页与末页[3]Fig. 5 The first and last page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3]

报告首先说明:“嶍峨此次地震,乃地盘下落所致,属乎陷落地震之一种,非火山地震,亦非断层地震也。”接着叙其根据:“火山地震,世界上惟火山带有之,盖地壳薄弱之地有火山,亦惟地壳薄弱之地斯有地震。以故南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凡有火山汇者,地震带即与之平行。是固无足异者。至若中国,则仅黑龙江省有乌云和耳冬古之单独火山,其他皆阒然而未闻,云南更无论矣。嶍峨震后之数日,耳食者流,胥以为火山爆裂所致。当时既已知其非,但未详其所以。比及躬亲踏查,乃知火山之说,殊不可据为论证。即如嶍峨东去凡四十里,有所谓大黑山者,殆一般指为火山之地。然其处毗连烹租,盛产褐炭,质既不佳,发烟极强。十数年前,有两姓者合力开掘,获利不均,时有争执,因嫉生怒,遂放火沿烧山腹,事经多年,焰尚未熄。尝有烟篆缕缕自石隙而出,若火山之喷气者然,此火山说之由来也。实则其地并无火山口,亦无熔岩。既产褐炭,即是水成岩一类。纵令此地纯属火山,其震域亦必狭小,不能波及河西、新平诸地,何以此次地震乃远及数百里之遥?是嶍峨地震当属别一原因,与大黑山固渺不相涉,则火山地震之说可以破也。”[3]

这段文字说明:①张鸿翼亲临大黑山,发现“其地并无火山口,亦无熔岩”;②山火延烧多年,乃人为放火所致;③嶍峨地震前,大黑山“尝有烟篆缕缕,自石隙而出,若火山之喷气者然”,成为火山说之由来。

报告接着说:“又若断层地震,是遇地球有造山力时,因收缩而生皱襞,其时地盘一部隆起,一部陷落,遂生断层而大震以起。嶍峨此次地震属乎中等强度,究其极至,于毁伤人畜、倾覆房屋,尚不若断层地震为灾之甚;上木杵臼一带,虽有山崩、地裂之事,然此等现象,强震地率皆有之,亦不能谓之断层地震也。”

报告论述了当地发生陷落地震的原因:“嶍峨,古之岩疆,猊江、练江之所合抱,周围数百里皆第四纪之冲积层,砂碛平铺,浩瀚无际,两江之水,潆洄其间,固俨然一砂洲也。猊江走于县北,练江走于县南,合流而东,遂为曲江,流经建水、通海,为婆兮江而北去;是二江者为诱起地震之主因。……每岁夏日,江水怒发,砂层之内浸为泽国;冬季水退,上压力弱,砂粒与砂粒间遂各失其均衡,空虚之极,因而下陷,是以起陷落地震也。”

报告列举了7条论据予以证明:①此次地震仅限于冲积层之区域;②此次强震仅濒于两江之经域,受害最剧之地,又多偏于练江流域,与练江关系更为密切;③震后田间喷出白沙及水皆冲积层下部之物,沙粒直径平均约一分许,较诸江岸所积者为大;④强震之后,沙岸多现陷落之迹,木杵臼一带有陆沉之势;⑤余震起时若风振林谷,所过沙堤若履空谷;⑥历史地震多发生于秋、冬两季;⑦震动方向自西南及东北,与练江走势相吻合。

张鸿翼似乎觉得这些论据还不够充分:“今后,益当搜索证据,以期补订是说,不敢凿空武断。”

陷落地震之说已被现代地震学家所否定,但7条论据,却为深入研究嶍峨地震灾情的分布、烈度和宏观震中位置,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报告还明确肯定大震有前震和余震:“先是阳历12月19日夜十一时,县城中已有先震,但其震甚微,人皆视为故常,毫不介意。”“强震之后,不时尚有余震,(我们)初至之夕已感震六次,次夜复感震三次。”“现数日来,震犹未息,居民不惶宁处。”

现代地震学家据此判定嶍峨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3 善后对策实用、科学

报告沉痛地记述了灾民生计的艰难:“居民不惶宁处,仅葺草棚为苟安计。甑、釜、缶、勺直达户外,街路为之顿塞。但一仰视,则满城披白,无非鳏寡孤独之辈;入夜哭号,声震数里;偶有小动,便徘徊竟夕,若将临大敌者然。重以城堞颓圮,门户洞开,饥犬馋狼,直入堂奥,偶触尸臭,吠声顿作,不得已舁诸灵官殿之西,偏覆以薄土而去。牛马之死者,则委诸江渚而不之恤。……乃者,政府赈济,邻封助恤,地方长官又筹以工代赈之法,然嗷嗷待哺者犹不可以数计。死者长已矣,生者将如何?谁非赤子,能勿恫然?且嶍峨之患,犹未艾也!其地瘠,其民惰,大震之后,益之以瘟疫、饥馑,重之以盗贼、水患;试问:此汉夷杂处、八属毗连之乡,将以何法而处此?今小之而坏省会之南藩,大之而阻临、元之要隘,则其害有逾于地震者多矣!”[3]

“临、元”的临,是清末的临安府,治所在今建水县;元是元江州,治所在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临安府与元江州都在嶍峨县南面。

报告提出了一套善后对策:“居今之计,惟有再筹巨款,暂安现在之灾民;安置重兵,预防未来之变乱;然后谋建设之法焉。……以言建筑,动需巨资,木则取诸丁癸、兴衣;石则取诸河西东路;垣壁所用砖土,则皆冲积层中之砂粒,取材虽不甚远,然比重最大,粘性最弱,稍有冲突,便即溃散,此次之震所以压毙人畜者,大率坐是;其余若木制之窗、壁,俱安存而无恙。是此后之建筑,当以木制为最良,而地盘宜坚,材质宜固,墙壁宜薄,窗格宜细,构造宜取轻便坚实,……至于砂砖,以少用为宜,是耐震家屋之大略也。然此不过弭患于一时,终非久远之计,故迁城实是最稳之一策。……查嶍峨古城,远在甸中,当时亦为镇彝之计,以乏水泽,始迁今邑。顾自前清,以至今日,水灾、震灾迭为起伏,民命、财产损失者,不知凡几,况后患之靡涯也。故欲为长治久安计,莫若迁城于地盘稳固、得水便易之区,藉以厚临、元之唇齿,固南部之藩篱。……”[3]

这一套善后对策,从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既顾及当前,又考虑到长远,很实用,也很科学。云南行政公署十分重视,相关部门专门开会研究逐条实施该办法。省政府先后两次追加嶍峨县的救灾经费,总共下发赈灾款1.2万元。嶍峨县知事赵式铭(1870—1942)很快招募了30名团丁,会同巡警,加强治安维护,以稳定社会秩序。建筑耐震房屋,拟会同建设司商定具体办法后即开始实施。只有迁城,被公认为牵涉面过广,实施难度太大,而被搁置起来。

嶍峨地震57年后,1970年1月5日1时,在嶍峨地震震中(24.2°N,102.5°E)稍东不远的通海县境内发生了7.7级地震,震中为(24.2°N,102.7°E)。峨山县79%的房屋损坏,17%的人口死伤。按照张鸿翼“六宜”原则建造的耐震家屋(穿斗木架房),表现了较好的抗震性能:Ⅶ度区内一般完好,Ⅷ度区内基本完好,Ⅸ度区内多数倾斜、少量倒塌,Ⅹ度区内仍有一些房屋残存[4]。

不过,张鸿翼毕竟不是专业的地震学家,所以误将嶍峨地震认定为陷落地震。在《嶍峨地震区域图》上,只是用红线标出了受灾村庄和“地震带”,既没有标出震中位置,也没有标定各地的烈度,更没有绘出等震线(图6)。

图6 嶍峨地震区域图[3]Fig. 6 Map of Xi’e earthquake region[3]

嶍峨地震发生前,有4种明显的宏观异常现象:大黑山的石隙喷出烟气(张鸿翼只据以破解了“火山地震之说”,而没有认定这是临震的一种宏观地气喷发异常),嶍峨县城平地忽出横水二、三尺,微小地震,地声隆隆如雷鸣。张鸿翼只注意到了小前震,而忽略了其他3种,表明他尚缺乏地震前兆和预测地震的知识。

嶍峨地震考查报告,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我国科学家应用现代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考查地震灾害,并提出科学对策的第一篇地震专题考查报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数千年来,阻碍我国地震科学进步的“地震天谴”说,已被彻底抛弃而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现代地震科学研究已在中国起步!

4 爱石成癖人

1914年1月中,云南行政公署委派张鸿翼去调查嶍峨震灾的原由只有一个:“张鸿翼于地质学一科素有心得,应即委派前往考查。”当年,张鸿翼才30岁出头,却已在云南政、教两界大名鼎鼎。

张鸿翼喜好地质学,尤好搜求各种地质化石。他在一首《化石》诗前写道:“余历年手蒐滇产化石,如三叶虫、古珊瑚、宝塔石、石燕石、莲菊石等不下百种,诗以纪之。”诗曰:“遗贝累累劫万千,曾经沧海又桑田,案头清供论天演,石化从来不计年。”[2]

张鸿翼特别青睐菊石(图7),并将书房名之为“五菊石斋”。在《五菊石斋记》里写道:“……西哲之所蒐求,地质之所铺叙,莫不艳而称之曰标准化石,则奇固莫奇于菊石矣!余爱石成癖,且幸而得之;又幸而积成五数。石虽不言,而余复拓斋以居之,朝夕摩挲,为忘岁月,觉其土花晕碧,石蕊披香,地史灵光,案头清供,从今而后,天游其中,与物同化,余又乌知是石是斋?是菊石之名吾斋?抑或吾斋名五菊石也?于是乎,泚笔而为之记。”[2]

图7 菊石化石Fig. 7 Ammonites

1916年中,张鸿翼写成《云南东部古生代地质化石》与《滇东石炭纪》。1924年编成《五菊石斋随笔》4册、1936年编成《五菊石斋诗文存》等。足见其石情深深,亦见其地质学知识相当丰富,造诣非凡。

5 向民众普及地震常识

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09-06),云南嵩明发生特大地震(现定8级),嵩明、昆明、宜良、河阳、寻甸、蒙自、晋宁、江川、阿迷、呈贡等州县成灾,倒塌瓦屋48 888间,倒塌草房38 733间,压毙大人4 356人、小孩2 351人。

我写此文不是自己有什么育儿高招,这些不是我的成果。我家蛮蛮号称放养,但显然我没有完全清楚放养的真正意思,good manner方面差得远。但我希望自己遇到了好的方式好的现象,能思考并能正面地学习点啥,也带给国内很积极上进的家长们一些参考。国内不管是节目《保姆911》的火爆,还是现在“正面教育”的流行,我发现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教育孩子,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父母带头做到了,孩子才可能跟着做到。

1933年9月,昆明市举行道光地震百年纪念,张鸿翼在昆明民众教育馆作了《地震的常识》专题讲座。讲座分为12个小题:地震的定义;地震发生的情形与危害的程度;震浪的种类有水平、垂直、旋回3种;震相有前震、主震、后震3种;地震的强度有10级;震源震域与等震线;地震传播的速度与岩层的密度是有关系的;地震的原因有陷落、火山、断层3种;地震带;有了地震的史料,可以做地震的统计;地质史上的云南地震;地震多的地方是常有的事,研究地震也是刻不容缓的[5]。

在讲座中,张鸿翼强调:本市举行地震百年纪念,本是安不忘危的表示,如果进一步集中人力、财力,组织地震研究的永久机关,用科学的理法,解释祥异,打破迷信,陆续讲求预防、救济的方法,纪念会的意义,岂不是更广大吗![5]

倡导“集中人力、财力,组织地震研究的永久机关”,进行持续的科学研究,显然是极其高明之见!

6 编纂云南地质志和地震志

1932年9月,张鸿翼受云南省府聘任为“通志馆编纂”,担任地质、地震、矿务、物产、交通等志稿的编写。他多方搜求资料,为徵实插图,还购买了照相机,拍、洗、晒印,事必躬亲。终于在1935年秋,编成地质、地震等志稿6厚册,交与通志馆。由于“遍求书证,屡忘寝食”,又因“历年心血强压”,遂“颓然病矣”,不得已在家养病,亲友劝以念佛。大约于当年冬,在昆明病逝,未能看到志稿的出版。

1949年12月,《新纂云南通志》(周钟岳、赵式铭主修)铅印本出版(266卷,140册)。张鸿翼编纂的地质志被编为卷二十一(《地理考一·地质一》)。其中,概述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德、英、法等国地质学家在中国境内和云南省内所做的地质调查,以及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贡献:“……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以本国之努力,作亲切之调查,复延聘安特生、葛拉普诸氏指导、考鉴,历年所得,汇为专刊,于是,中国地质界乃豁然辟一新纪元。”[5]地质志列出了云南地质地层系统,并分系详述之。

地震志被编为卷二十二(《地理考二·地质二》)。其中,首先论述了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地质现象虽至为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寻,即如地震为地质现象之一种,吾人考究地震之原因,可以反证地质之构造,特接克勒纳氏有云南地质构造发育表,可以参证,兹录如下……”

在列出云南地质构造发育表之后,接着说:“……地质构造上,凡不整合之接触,在地史中可推知地震之存在。以地层沉积言,后来者自当居上;但下层若有掀起之动力,则上层即成不整合之接触,如上表……由以上三不整合,可推想各时代下层掀起之动力,并联想及史前之大震。……地质构造上,因造山作用而生之摺曲断层,可推知过去地震之剧烈。……如东部湖地断裂带,滇池、杨宗、抚仙、星云、杞麓诸湖地,均包括其中;西部湖地断裂带,剑湖、程海、洱海诸湖地,亦包括其内;断层走向,自北而南,构造弱点,实即潜伏,此等狭长带内,迄今尚未均衡,遇机即发为地震,今后且有继续之可能。”(图8)[5]

图8 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二·地质二Fig. 8 New Compilation of General History of Yunnan · Geography 2 · Geology 2

地震志将云南省自公元前26年至1911年间发生的约400余次地震,列成一长达26页的地震表,表分6栏:时代、纪年、时期、地域、现象纪要和文献(图9)。

图9 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二·地质二·地震表Fig. 9 New Compilation of General History of Yunnan · Geography 2 · Geology 2 · Seismograph

表后,还总结出云南地震活动的一些规律:“云南地震特多,平均一年约有一次,全省区域地震次数统计,最多为滇中道各县,次则为腾越道各县;缘此地带,甚多断层,形成湖地,其断裂之时代尚新,故破坏烈震多生于此。究其月份分布,以太阴历之八月为最多,七、九两月,破坏震为次多,十二月、正月则为最少;若按四季分布,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为次多,冬季为最少,春季为次少。就此可得结论:云南一年内多雨之季,地震多;少雨之季,地震少。……至日期、时间之分布,则不甚显著,大抵月内当太阴上、下弦时,地震较多;朔、望前后,次多,余日较少;每日间地震频数最大值,在午前十时及午后八时,是与气压一日变迁两高点及温度、湿度之激变有关系。若求云南各地常年地震之周期,尚待有长久精详之测侯。”[5]

这些都为后人研究云南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7 出身名门,饱经世变

张鸿翼称其先祖于明洪武年间,随蓝玉(?—1393年,1379年封永昌侯)征滇,任金齿(永昌的别称)卫都指挥,驻保山,卒后葬于城北六十里的白家山,其后世子孙皆葬于白家山祖冢左右。张家遂为当地名门,张鸿翼的远祖张相业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中举人,观政江西,卒时84岁,入祀乡贤祠,其手书遗墨,初悬张氏宗祠,后移村中文昌宫。

张鸿翼的祖父为避乱,率全家迁居大理。清光绪十年五月初三日(1884-05-27),“董太夫人”生张鸿翼于大理“张忠氏之寓庐”[2]。因此,张鸿翼称大理为其第二故乡。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18岁的张鸿翼,随父回原籍保山县金鸡乡金鸡村,应县、府院试,均获第一,成为秀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张鸿翼考取京师大学堂。六月十六日自昆明起程,九月上旬抵达京城。初入大学预科法文班,以本省正需师资,改入师范科,专习博物、农学、心理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夏毕业,授职举人内阁中书,并加五品衔。不久,被滇督调回昆明,襄办学务。宣统三年九月初九日(1911-10-30),参加反清起义,以蔡锷(1882—1916)为首的云南都督府宣布独立,张鸿翼先后被聘为省高等学堂监督、教育总会会长、省会甲种农业学校校长、黎县知事、省督署上校秘书官、曲靖县知事、路政局总务处长、教育司秘书等职。

1921年秋,张鸿翼被派赴美考察交通、教育,抵达旧金山伯克利后,一面补习英文,一面入加州大学听讲。翌年初夏,奉调到华盛顿中国留美学生监督处任秘书。不久,突接电报,以家人患病催其回国。张鸿翼回国后,历任云南省公署顾问、交通厅长、教育厅长、省府参议、咨议、富滇银行会办、造币厂会办等。

1932年秋,张鸿翼受聘省通志馆编纂,负责编写交通、物产、矿务、地震、地质等志稿,凡事皆躬自任之,以致屡忘寝食,积劳成疾。至1935年秋间,编成志稿6厚册,其人已病入膏肓,遂家居养病。1936年夏,编成《五菊石斋诗文存》,其中《鸿雪历年记》,一年一记,记述了他的一生。张先生在《自叙》中对其一生做了精辟的概括:“我生匪辰,人在下中,德业事功,无多建树。……数十年中,展转四方,出入学、政、军界,饱经世变,造成畸形,光怪突梯,啼笑非是。……”(图10)[2]

图10 张鸿翼的诗、文[2]Fig. 10 Zhang Hongyi’s poems and articles[2]

由此可知,张先生是位谦谦君子。正因为此,他在年谱里的记述皆过于简略,以致其四代血亲(祖父、父亲、兄弟、子女)的名字、事迹均不详明。目前,有关他的史料还很少,他于1936年某月某日去世?其各种科学译、著及其学术价值如何?均不明了,尚需多方查找、搜集与研究。

猜你喜欢

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