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中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2021-10-16宋青青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做中学语文素养实践

宋青青

【摘 要】过去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语文知识丰富,但语文素养不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关键词】语文素养 “做中学” 实践 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做”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不管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做”,“做”是目标,是方法,甚至是衡量教育是否真实发生的标准。笔者近两年在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做中学”的核心是“做”,是参与、探究、体验、感悟,创造。“做中学语文”让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习得知识,感受成长的过程,而非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做中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杜威曾说:“教育是一个人对经验不断重组与重构的过程”,而“做”就是经验重组和重构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亲自实践了、体验了,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做”的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做中学”利于因材施教的开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方式要为学习方式服务。“做中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实践探究中来,教师作为辅助者,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服务,因此,更利于“因材施教”的开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做中学”,笔者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设情境,做得更有激情

“做中学”的前提是“做”,所以如何让学生想做、愿意做、主动去做、乐于去做就很关键,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行动之前要有足够的行动力的推动,才会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要有主动学习、思考的动机,才会有学习和做的行为,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课文情境相符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学生回答:是水。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水是魔术师,能像孙悟空一样大变身,你们想知道它都能变身什么吗?赶快读读课文吧。”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而且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使阅读更有效。

再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们质疑题目,学生们会提出疑问:“小蜘蛛开什么店?蜘蛛为什么开店?蜘蛛怎样开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会充满期待,学生们会带着思考去阅读,阅读更有动力。

另外,激发兴趣,还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做”。学生想“做”是有了“做”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敢“做”,有付之行动的胆识,有不怕失败和不怕受伤的勇气。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二、明确要求,做得更有针对性

明确的学习要求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语文书中很多文章可借鉴、可学习的知识点有很多,然而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而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不能完全发掘出来,那么,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初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和交流,让课堂上的“做”更有针对性。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通过几个事例写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民族气节。课文可以发掘的东西很多,如梅兰芳的传奇一生,京剧的相关知识,梅兰芳的爱国情怀等,课后可以选择继续学习的内容也很多,但是课堂上没有时间一一交流。那么我们只能结合单元目标和学习要求,把重点定位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民族气节上面。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再去阅读课文,指向性就更强了,“做”就有了着手点,而不是盲目的行动。

三、渗透方法,提供“有效做”的思路

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助学者,课堂上教师应适度地引导学生积累更多有效的学习、做事的方法,授之以渔。

以《蜘蛛开店》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课文脉络示意图复述故事,这也是课后习题的要求。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是讲一讲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条理,即引导学生要梳理故事的脉络。那么如何梳理课文脉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这时,教师就要合理引导,教给学生梳理的方法。在课堂上,首先,笔者让学生对课题质疑,告诉学生把问题整理出来,“蜘蛛为什么开店?”“开什么店?”“卖什么”等;其次,让学生阅读课文,看看书上回答了哪些问题,让学生将这些内容有序排列好,整理好课文粗略的脉络;再次,引导学生进一步充实这个脉络;最后,再朗读课文,看看每个小情节中有哪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写在相应的故事情节下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掌握就更加具体了。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发现,故事内容也越来越明晰,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课文脉络图,并讲故事,学生就都能讲得出来了。教材编排者在课文后面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课文脉络图,然而笔者觉得通过自己梳理,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而且能让学生学会梳理课文脉络的方法。当学生看到课后的课文脉络示意图,又对比了自己整理出来的脉络图,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做”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兴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培养探索精神,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适度搭桥,构建“合作做”的平台

“合作做”不仅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能更好地激发“做”的动力。同时,把“做”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才能让每个学生“做”得更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适度搭桥,在必要时创建“合作做”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做”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语句,学生们快速地找到了“幾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等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学生们可以看出天气越来越冷,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然后笔者相机提问,设计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寒号鸟和喜鹊都在干什么呢?它们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想法,学习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学生们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很快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习效果很好。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自主纠错、相互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们在思辨的过程中,在相互借鉴中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当然,在合作之前,教师要提前指导,明确分工,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顺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已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坚持“做中学”的实践,让“做中学”延伸到语文学习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自主的探究、深刻的体验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本领,形成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黎奇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祥.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做中学语文素养实践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