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融合:构建读写能力共生的磁力场

2021-10-16黄晓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教学策略

黄晓艳

【摘 要】读写融合,指“读”和“写”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生共长。要构建学生读写能力共生的磁力场,课堂上就要有效地实施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纵横勾连,设立读写融合的目标;依托文本,选取读写融合的落点;巧设支架,打开读写融合的空间。

【关键词】读写融合 读写能力共生 教学策略

读写融合,是指“读”和“写”相互联结、转化、渗透,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生共长。它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出现的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意味着读写关系的重新建构。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全面推广,我们发现,读写融合的思想和统编版语文教材读写一体、同步推进的教材编排体系十分契合。这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想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更有效地实施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实践阅读经验,从而实现阅读、写作真正交织融合的发展,构建学生读写能力共生的磁力场。因此,本文试以中年级教材为例,对统编版语文教材背景下的读写融合教学策略作初步探寻。

一、纵横勾连,设立读写融合的目标

语文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和写作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阅读目标的重点有“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习作表达目标的重点有“观察周围世界”“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等。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中年级学生在“观察”“理解”“积累”“写清楚”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立读写目标时,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考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关注语文要素,即学生要达到的读写能力目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安排,前后是相关联、有递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纵横勾连,整合年段目标和语文要素,从而梳理出切合中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目标。针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设定具体的读写能力目标: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2)学习“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在习作中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3)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按照顺序写清楚自己的观察所得。

此教学目标的设置,整体勾连了新课标的年段目标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充分关注了“读”和“写”,“读”“写”融生共长,是较为适切的。

二、依托文本,选取读写融合的落脚点

中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和建构的敏感期,因此,要想用读写融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建构,就要以文本为依托,深入解读,充分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敏锐捕捉其“亮点”,可以从有韵味的字词、句子的内在结构等角度去充分发掘,选取读写融合的落脚点。

(一)关注韵味字词,涵泳内化

课文中,有些字词看似平常,事实上有其独特的韵味。在解读时,教师要敏锐捕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由此促进学生的积累,并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构建读写融通的桥梁。

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多次运用“的”这一构词结构,如“乌黑光亮的羽毛”“蒙蒙的细雨”,向读者描绘了春天里景物的特点。利用文本这一特點,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构词特点,在充分朗读、想象后,学生感知到这类词语可以让景物特点更具体、更鲜明。由此,可将文本与生活链接,鼓励学生用类似结构的词语去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最后,还可以将此类词语运用到其他的语境中,如“夏夜”“公园”等。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词语生发开去,将阅读和表达融合在一起,达到两者“共同生长”的目标。

(二)发现内在结构,迁移运用

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表达从构段开始。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和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迁移运用。

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的第四小节,课文总共有三句话,这三句话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句是总写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第二句具体写了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第三句写造纸术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对这样的内在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让学生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接下去落实该单元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根据需要,学会运用递进的句式有层次、有顺序地表达。

三、巧设支架,打开读写融合的空间

学生的读写能力要得到发展,离不开教师为学生搭建言语支架。何为支架?是读写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语言“脚手架”。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设立学习的支架,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言语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和写作的空间。架设支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情境相协

1.基于内在驱动

读写融合是基于恰切的情境之上的。恰切的情境应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可以让读写与学生个体建立内在的关联,激发学生表达的内在驱动力,使表达自然而然地发生。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先对观察方法进行小结: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从位置、颜色、样子多个角度写下了自己观察到的微变化,表达是多么准确生动。接着创设情境:有一个叫军军的同学,他学习了课文,也想观察一种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于是,他选择了观察睡莲。军军连续观察了几天。有一天,他观察后拍下了四张照片。教师出示四张睡莲不同时间、不同开花状态的照片说:“我们来帮帮他写一写观察记录,看看这四张照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学生通过图片得出应从四个方面来观察:颜色、样子、位置、时间。这个课例中,教师虚拟了一个和学生差不多年龄的角色——军军,这一任务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很快产生代入感,从而激发其表达的内在需求,使读写转换水到渠成。

2.关注读者效应

表达要有语境,但是无论哪一种语境,心中都要有“读者”,也就是说,学生的表达要有对象感。“读者”的存在,让学生找到表达的场景感和价值感,让他们觉得,表达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或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问题。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化身为小导游,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介绍”不是背诵课文,而是对着别人说话。因此,要加入一定的引领语,如“请你往远处看”“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迫不及待想来这里看一看吧”等,这些特殊语言的加入,让表达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可见,读者效应是写作表达不可或缺的。

(二)支架“清实”

学生言语经验的积累、言语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僅仅教给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阅读和表达的方法,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实质就是创设清晰、实在的读写支架。

如在教学三年级《掌声》一课时,教师教给学生“关注行为,推想内心,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使其真切体会到掌声的力量。学生从阅读到表达走了两个来回。以下为教学片段的设计:

(1)在掌声响起的前后,英子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2)示范讲解: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齐读句子,从动作“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联系上文“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推想英子的内心世界。

②完成学习单中的“心理活动”。

③小结阅读方法:我们联系上下文,先关注了英子的行为,再推想了人物的内心,从而理解了课文。

(3)请同学们自己学习,选择其中的一处,推想英子的心理活动,写在学习卡上。

(4)交流、小结:课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英子的心情,但通过英子的行为,我们读懂了英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掌声的力量。

(三)思维引领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是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将始终伴随阅读与表达,而且会深入到细节的处理上来。假如读写融合中忽视了思维训练,那就如同习武不练内功,成了一个空架子。因此,我们在创设读写支架时,不能忽视思维的引领和参与,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读写融合的深化,而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形成。

如《爬山虎的脚》,是教给学生“细致观察”的典型课例。教师可以以第三小节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时候,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形状三个方面,架构起整个段落。在介绍爬山虎脚的位置的时候,作者用“长镜头聚焦”的方法,依次用“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三个词,把位置介绍得非常精准。在介绍爬山虎脚的形状时,用“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把爬山虎脚的样子介绍得既准确,又生动。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引领,教师把“细致观察”这一写作知识转化成了具体的程序性知识:从哪些角度观察?如何细致地观察?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深刻性、敏锐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上,“读”与“写”的真正融合,能够使课文内容理解和语言实践运用相得益彰,从而构建学生读写能力共生的“磁力场”,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傅登顺.用好部编教材,优化“读写结合”教学新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7(13).

[2]朱建军.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高会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对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