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山市东娄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0-16

绿色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支流管网河道

朱 飞

(苏州市昆山环境监测站,江苏 昆山 215300)

1 东娄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基本情况

东娄江为昆山市北部主要骨干河道,自西向东从青阳港流至昆山与太仓交界处,干流全长约11.5 km,主要流经3个区镇,分别是昆山高新区、周市镇和昆山开发区,汇入支流及港池共33条,其中港池5个。同时,东娄江为昆山地区重要的引排调节骨干河道,水文条件复杂,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和周市镇3个区镇人口数约占昆山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56%左右,面积却不到昆山市总面积的1/3,可见这3个区镇人口相对密集。同时,3个区镇也是经济相对发达区域。

“十三五”期间,综合考虑污染源的分布、汇水区特征、行政管辖等因素,东娄江主要以行政区为单位划分控制单元,主要为高新区、开发区和周市镇。2015年东娄江主要省控监测断面(振动渡口)水质年均值为劣Ⅴ类,为此昆山市编制印发了《昆山市振东渡口断面达标方案》《娄江振东渡口断面水质达标专项整治方案》,在组织实施了达标方案和专项整治方案后,东娄江振动渡口断面水质自2016年以来年均值呈逐年改善趋势(图1)。

图1 2016年以来振东渡口断面水质年均值变化趋势

2016年以来,东娄江振东渡口断面所监测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污染因子的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氧年均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述监测因子的数据,充分说明2016年以来东娄江振东渡口断面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水质类别由2016年和2017年的年均Ⅴ类水逐年改善为2019年的年均Ⅲ类水。

东娄江干流沿线共设有水质自动监测站5个,根据5个站点所监测的有效数据显示,并结合氨氮、总磷浓度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各站点氨氮、总磷浓度未能稳定达到Ⅲ类水。同时,根据东娄江重要支流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沿线支流出现劣Ⅴ类水质的有13条,支流水质对干流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存在很大影响。

2 东娄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流域内主要入河污染物负荷相对严重

东娄江沿岸城镇集中、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占全市总面积不到1/3的开发区、高新区、周市镇容纳了全市的56%的人口,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种植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

2.2 部分支流水质状况不佳

东娄江河段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质较差,对省控振东渡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3 沿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流域范围内开发区、高新区、周市镇等3个区镇共建有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能力50万t/d,实际处理量约46万t/d,但3个区镇的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数量相对较少、覆盖有限。3个区镇已基本建成污水主管网系统,依托现有已建管网,该区域排水能力均能满足需求,但污水管网系统布局仍需进一步完善。因建设年代久远,以及雨污水管网铺设距离较近,导致部分小区、地块,未进行有效雨污分流或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区域管网缺少有效维护,导致不同程度的管网破损、淤积、阻塞等情况。

2.4 河道内源污染治理仍需加强

河道两岸水土流失、入河面源污染以及未及时清理的水生植物等容易导致河道淤积[1],一方面作为内源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加剧了水质污染,另一方面致使河床底部厌氧化严重,从而造成了底栖生物死亡,进一步降低水体含氧量,减弱了水体复氧自净能力,导致污染物更容易沉积至底泥中,从而持续加重周边河道内源污染。

2.5 农业污染治理仍需加强

虽然3个区镇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占比不高,但农业源涉及面较广,难以实施综合治理,且区域河网密布,水体流动速度较慢,部分农田未实施氮磷拦截工程[2]。因此,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就近的地表径流排入河网。在水动力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氮、磷污染物会富集在河道局部,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东娄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3.1 完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建设完善城镇污水管网,聚焦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3],以系统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重点,做好生活污水源头管控和收集工作,加强高质量管网建设和管网排查检测整治修复,全面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城镇和农村统筹推进要求,市政管网向农村适度延伸,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养护工作,5年内无拆迁计划的村庄必须配套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对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排查是否存在接户率不足和运行不正常等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改造完善。

3.2 加强工业企业排污监管,推进工业废水污染治理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全面开展化工、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严格工业企业废水排放。以区镇为单位,对辖区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开展全面调查评估,涉及废水排放企业严格执行《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2/1072-2018)。按照各工业企业行业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掌握各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相关行业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及分布情况,为工业废水排放管理提供参考。

全面实施工业节水政策,鼓励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努力提高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积极推行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点对点的中水回用,特别是印染、造纸、电镀、线路板等行业间的中水回用。

3.3 开展支流河道综合整治,改善流域整体水环境质量

对东娄江沿线重要支流制定专项整治方案,通过控污、截流、清淤、保洁、生态修复等措施来不断疏通水系,减少污染入河,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改善支流水环境质量。从严核定水(环境)功能区的水域纳污能力,在调查、排查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东娄江排污口管理,明确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纳污总量。同时,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活水畅流、生态修复等措施,实施水岸同治,确保农村支流河道的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开展东娄江重点支流河道生态清淤工作,有效降低河道内源污染负荷,确保圩内河道水系畅通,不断恢复和提高东娄江及其支流整体引排能力,进一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对水动力明显不足的河道开展水系连通工程,科学调度干支流河网水流,充分补充河道生态基流,增强干支流水系间水循环动力,进而加快推动河道水质改善。

3.4 推动治理城乡面源污染,降低干支流污染风险

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4],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建立连片绿色农业污染控制区。同时,从源头控制种植业污染,进一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规模化发展。形成上下互动、齐抓共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5]。

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来开展3个区镇的城镇径流污染控制,通过海绵型建筑和小区建设、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利用等方式减轻面源污染对市政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冲击。同时,强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防止生活垃圾渗滤液“跑、冒、滴、漏”进入雨水管网的问题。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源头削减污染物。

3.5 加强水环境监测监管,健全干支流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对东娄江及周边水系的常规监测,建立完善东娄江水质自动监测网,及时了解河道沿线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加强对沿线重要支流的监测,增加监测频次,保障入东娄江支流水质。

全面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提高专业队伍技术水平。加强地方环境监管队伍专业水平建设,利用视频监控、水下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现代化监测装置对河道实行动态监管。环境监察、监测等工作配备便携式监测设备,提高环境监察、监测专业水平和应急能力。持续强化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监管,确保重点排污单位稳定达标排放。

3.6 充分依托河长制管理,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通过创新河道管护模式,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6]。各级河长“认河、识河、巡河、管河”,并主动协调管理、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等工作。形成由河长组织、联络员单位牵头,河长制相关部门分工实施,河道管理单位日常管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管理机构完备、职能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河道管护机制[7]。落实河道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管护制度健全,落实河道清障、绿化和保洁等日常管护工作,做到东娄江及其支流河道畅通、堤岸整洁、水面清洁。

建立水污染防治协同联动机制,从东娄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协调相关部门建立水污染防治协同联动机制[8],联合开展东娄江及其支流沿线污染源调查分析工作,做到联防联控、协同整治,确保东娄江省控振动渡口断面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水目标。推动生态环境、水务、住建、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开展河道沿线违建、占用、偷排、乱排等集中整治工作,同时与区镇派出所、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提高联合执法效率。根据河道蓝线管理和涉水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河湖蓝线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已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排查整治。严格督办重点案件,针对重大水事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设定办结期限。

4 结论

东娄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现状虽然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建立良好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和流域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十分迫切。需要按照人口数、水资源、水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尊重自然、和谐相处,使东娄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猜你喜欢

支流管网河道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析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施工工艺研究
弯道之妙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设计分析
撮粮之术(下)
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状及防控对策
河道里的垃圾
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治理工程(鹿寨县导江乡段)护岸建筑物型式设计
南京市某城市内河支流水环境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