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院校学报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2021-10-15尹正阳薛培凤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报编辑部管理工作

尹正阳,薛培凤

(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术期刊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管理工作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使组织完成既定目标[1]。高校学报要实现业务精(学术质量、编校水平双优)、程序清(审稿、加工、发排流程公正透明)、阵地强(人、财、物配置合理,思想政治立场端正)的管理目标。

1 高等院校学报管理工作的历史梳理

随着中国近代的大学和学报逐渐兴起、发展,高校学报管理日趋加强、完善。历史孕育着现在与未来,研究高校学报的管理发展史对管理当下高等院校学报具有实际借鉴作用。

1906年6月创刊于苏州东吴大学的《东吴月报》是我国目前可考证的、创办时间最早的高校学报[2]。据《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考》一文称,该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均由学生会承担,出版周期、刊物容量极不规律,这与无官方管理组织、缺乏管理制度有直接关联。五四运动推动了高校学报的蓬勃发展,大学对学报的重视度提升,开始实施正式管理。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担任《北京大学月刊》的总编辑,并组建了涵盖20多名专家学者的编辑委员会,组织内有成文的工作细则和人员职责分工,形成了校长领导下的编委负责制[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报工作的管理呈现出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管理人员专业化趋势。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的领导下的学报编辑部或编委会采用社长主编负责制[4]。社长、主编 (主任) 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办刊宗旨、保证刊物质量和管理编辑成员。但是,大多数学报编辑部机构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教学、科研部门。改革开放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正式出台,学报管理首次有了专门的法律依据。《办法》明确了学报编辑部要建立健全稿件处理、岗位责任、财务待遇以及档案保密等各项制度,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开展科学化管理。

进入新世纪,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高等院校通过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实现办学的多样化与特色化。这使得学报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出如下特点:①成立期刊社统一管理。将本校主办的学报,以及下属各学院、科研院所主办的学术期刊的政治、业务、财务工作集中到出版社,该出版社由学校领导,对学校负责,学报编辑部并入其中。②分类办刊,多头管理。采取此类办刊、管理方式的多为综合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报,通过二次细分版本(如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专业科学版等),学报编辑部出现“多主编负责制”,推动业务管理准确化与细致化。

2 高等院校学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

回顾历史,高等院校学报管理随着实践发展不断进步,总体来说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学报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当下管理的弊病。

2.1 学报受重视程度低,部门领导权力受限

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但是全国各高校对于负责学报编辑的部门性质定位并不明确统一,将其划归到教学部门、行政部门、科研部门的情况均客观存在,这无疑反映了高校学报编辑部被“边缘化”的现实处境[6]。而行政和业务上的分离,使得二者在管理上分别由学校领导和编辑部主编(主任)负责,学报编辑部没有人、财、物的自主权,这直接导致了出现问题编辑部范围内无权解决而学校层面上又无暇顾及,进而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大打折扣。

2.2 管理理念简单陈旧,规章制度仍需完善

由于学报的主管、主办单位均为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导致编辑部受市场化冲击小,在长期缺乏行业竞争的情况下,高校学报在管理上呈现出两大弊端。①管理主动性差。因为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龄长短和职称高低,与刊物质量如何并不挂钩,所以高校学报大多以“不出错”为宗旨,在学报宣传、人才培育、氛围营造、设备运维等提升型管理理念上较为薄弱。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报编辑部往往通过执行国家、地方出版行业标准实施业务管理,依附高校出台文件政策开展行政管理,而缺乏更加实际化、具体化、个性化的部门规章制度。

2.3 刊物缺乏风格特色,出版流程有待优化

高等学校学报应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彰显本校科教特色,进而形成刊物独特风格。但是目前“千刊一面”“万篇一律”是不少学报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办刊写照,它们看似是囊括全学科的“大展览”,实则“胡子眉毛一把抓”[7],既无学科优势,也无专题专栏,更别提刊物特色之说。究其原因,还是对出版的流程管理不规范:除了没有科学的办刊定位,高校学报在业务环节的管理上也存在“宽松软”“人情味”现象,具体表现为选题策划不精准、组稿范围不广泛、审校编发不严格、版式设计不精美等。

3 高等院校学报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学报发展的瓶颈,如何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成为高校和学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双重挑战。

3.1 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工具的技术水平越先进,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一篇文章从投稿到见刊要经历多重工序,编辑部年终总结也离不开大量数据统计。如果单纯依靠人工管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疏漏和误差。高校学报应该学习市场化运营的期刊社,依托第三方公司研发的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稿件处理 (见图1)。这不仅要求高等院校为购买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需要编辑部工作人员具备钻研新知的态度和转变方法的速度,实现系统利用最大化,加速提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图1 某公司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功能示意

3.2 开发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制度

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8]。高等院校学报应结合部门实际和编辑情况,实施人力资源管理。①要落实人才培育制度,保证继续教育的时间与效果。组织编辑定期参加期刊出版、互联网技能、公关交际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学术研讨,更新知识体系、强化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质。②要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将编辑工作水平与工资待遇挂钩[9]。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核算方式,对完成工作数量多、编校质量高、约稿影响广的编辑给予物质奖励和宣传表彰,调动编辑部内部的竞争积极性。

3.3 开放管理思维,重视反馈信息

高等院校学报应密切关注国家科研难点、媒体宣传热点和学校工作重点的要闻动态,并以此为参考开展管理工作:宏观上可为学报发展指明方向,微观上能为专题策划提供思路。加入联合组织也是实施开放式管理的有效路径。各类学报研究会、学术期刊协会的各类单位均须遵守组织的管理章程,同时也享有集中交流、相互借鉴的会员权利。此外,通过举办编委会换届会现场征求专家意见,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作者、读者反馈信息,召开内部会议反思编辑部存在问题等途径,也能达到提升学报管理效果的目的。

4 结束语

在国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10]的号召和期待之下,高校学报究竟能为“办好世界一流期刊”做出多大贡献?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各位业界同仁精诚付出。

猜你喜欢

学报编辑部管理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