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1-10-14王超张广宇翁俊超姜峰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3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王超 张广宇 翁俊超 姜峰

摘要:“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是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为契机,依托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具备移动互联开发专业技术理论,在互联网、信息、金融、传媒等各个领域,从事移动智能设备应用软件、游戏、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方案,重点探讨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建设目标与方案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移动互联;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092-02

0引言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较多,主要包括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四川天一学院等。各高职高专院校依托自身学校特点及区域经济形式开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该专业建设中主要面向Android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移动Web开发工程师和移动测试工程师等就业岗位,专业建设中主要以软件开发技术为主体,结合航海、船舶相关设备的应用开展专业建设研究。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刘刚主任团队在该专业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是以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为主体,以单片机技术、工程制图与CAD、PCB设计与制作、SOPC应用技术等为课程主体,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移动应用项目软硬件研发或辅助研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高校成立相关职能部门探索和研究该专业建设的手段和方法,学校和企业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民办高校,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很多民办院校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引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工作中。借鉴工程技能教育模式,融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工程项目为导向,面向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采用项目案例、任务驱动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混合式课程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建设目标与方案三项内容,重点阐述专业建设目标与方案中的师资队伍、组织管理、课程体系、实训及科研团队四项内容。研究内容框架图如图1所示:

2.1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企业与公司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研究中充分考慮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招生就业率等因素,注重体现以“专业+项目+服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以及“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作为专业培养特色[2]。重点体现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优化知识和技能的并轨发展,深化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育人模式。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构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2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指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定位须符合移动应用开发、JAVA Web开发,测试,技术支持等专业技术技能特点,能力培养中明确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项能力,并在培养规格中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注重自身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重点树立职业意识、岗位意识、危机意识,具备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3]。

2.3专业建设目标与方案

专业建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与科研团队建设四方面内容。

师资团队建设是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前提,是衡量专业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研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和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过硬的教师团队。探讨并加强与中软国际、东软等企业的联系,聘请引入移动互联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参与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大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4]。旨在建设政治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理念功底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双师”素质的“三功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以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成以教学名师、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团队;建成以科研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科研团队。

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围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社会需求细化、拓宽专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由校企专家共同制定教学管理相关规定,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能,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与制度。研究并构建校企领导、系部主任、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辅导员与班主任(企业)的基本管理体系框架,引入“校家共同体”理念,形成三方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契合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初衷。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由各专业负责人带领教研室的教师负责课程安排、教材开发和组织、教研教改、落实教学环节等相关工作[5]。由学校学院主管领导汇同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进行监督,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为导向、以项目驱动式为手段,努力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一、知识与能力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推行模块化教学和实例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独有的教学特色,以适应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即可以在课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也可以在课外通过线上资源平台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作品、教师科研课题、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体系中,采用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6]。

实训条件与科研团队建设是以深度校企合作为背景,由校方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逐步引入企业实习实训设备,提高实习实训条件与环境,形成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教材和管理机制,以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目标,突出体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训环节,达到示范与辐射作用,建成省级一流、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保证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需求。支持和鼓励师生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项目,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方向的研究,鼓励教师参加移动互联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工作,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3 结论

移动互联应用是一种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实施其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对进一步精准地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办学目标、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该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建设目标与方案进行论述,重点阐述了师资团队、组织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与科研团队建设,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雅莉,方芳,魏莉.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37):43-45.

[2]张桔娴.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33):174.

[3]张琴.基于双证融通下的高职课程体系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9(7):8-11.

[4]林雯.以“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9(3):10-13.

[5]李洪芹,邓广峰.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126+128.

[6]张慧君,李琪.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