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TO镀膜工艺对LED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

2021-10-14吴滢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28期
关键词:磁控溅射电子束镀膜

吴滢滢

(厦门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9)

氧化铟锡(ITO)导电膜主要是一种氧化铟和氧化锡根据不同比例组成的复合薄膜,作为透明导电膜,它将金属的导电性与晶体的透光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比例不同工艺的调试,在各种平板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电致变色功能膜、红外遥感探测等领域,都获得广泛应用[1-2]。现在ITO薄膜的开发和应用发展速度很快,制备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制备方法有热喷涂法、电子束蒸镀膜法、磁控溅射镀膜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以第三代半导体GaN为主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光电转换效率高,目前白光可以实现120lm/W以上的光效,根据材料的带隙可以进行不同波长的调节,而且具有环保(无汞污染)、固体发光、体积小可以集成应用等特点,目前已经在照明、显示、农业生产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类型发光器件在光效、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已有可观的进步,有希望成为新一代照明及发光器件主流。在发光二极管芯片制作工艺中,电子束蒸发镀膜法和磁控溅射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由于磁控溅射镀膜方法制作的ITO薄膜具有较优光电参数性能,目前已经有逐渐取代电子束蒸发镀膜法的趋势。

1 实验

利用MOCVD机台K456I,在两寸蓝宝石衬底上生长蓝光LED外延结构,分别生长GaN缓冲层,N型层n-GaN,5对量子阱InGaN/GaN,电子阻挡层AlGaN和P型层p-GaN。并进行发光二极管的芯片制作,在ITO镀膜前用有机清洗液去除外延片表面的油污等有机物,利用强酸溶液去除外延片表面的金属氧化物等。然后放入不同的ITO镀膜机台进行沉积,同时放入硅片进行监控测试[3]。磁控溅射采用日本ULVAC的磁控溅射镀膜仪SIV200,在LED外延晶片上溅射沉积生长ITO薄膜,采用台湾技鼎快速退火机台RTP-C200SA进行ITO退火,并制作器件;ITO陶瓷靶材(比例90:10),溅射气体为高纯度Ar气,常温溅射,具体的镀膜工艺参数参考文献[4]。电子束蒸镀采用台湾富林电子束蒸镀机FU-20PEB,采用台湾技鼎快速退火机台进行ITO退火,并制作器件;电子束的ITO源采用锭状源(比例95:5);成分控制气体为O2,镀膜温度为280℃,镀率为1A/s,氧气流量为2.8 scm,膜厚为1100A。ITO膜完成后通过扫描电镜S-4800对硅片上的ITO表面进行分析,以及XRD的测试对比,并将发光二极管器件继续制作完成,进一步对比ITO薄膜对发光二极管光电性能的影响差异。

1.1 电子束蒸镀

在ITO电子束蒸镀中,利用高能的电子束加热ITO锭状源,并可以获得极高的能量密度,材料的温度继续升高,加热温度可达到2000℃~5000℃,可以通过晶振片的控制实现镀膜速率的控制;同时,结合机台镀锅的高速旋转,镀膜均匀性以及重复性也能够很好实现;镀膜工艺主要通过调节ITO的镀率、氧气流量、腔体压力以及腔体的温度来控制ITO的表面平坦度、透过率以及导电性;通过退火的温度、氧气和氮气的流量进一步完善。图1是电子束蒸镀后经过退火后的表面形貌;表面呈现很均匀的细小颗粒,在ITO沉积过程中,已经吸收氧,并且在腔体温度280℃左右进行结晶成型,是ITO多晶态颗粒的堆积。

图1 电子束蒸镀退火后的表面形貌

图2是对电子束蒸镀退火后ITO进行XRD图谱分析,ITO膜层结构中较强的信号出现在(222)、(400),同时在(440)、(622)面也出现了不同强度的锋,但是差异不大,ITO膜的择优取向不明显,与SEM看到的现象一致,各个晶面信号都有非晶态的形式存在。

图2 电子束蒸镀退火后的XRD图谱

1.2 磁控溅射镀膜

在ITO磁控溅射中,通过等离子形成Ar正离子和新的电子等各种混合物,Ar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铜靶形成高能的离子,并通过各个角度轰击ITO靶材溅射出ITO粒子,发光二极管的基片和硅片与靶材距离很低,溅射靶原子或分子逐步沉积并形成薄膜。镀膜工艺主要通过调节功率、氩气流量、氧气流量、压力以及腔体压力参数的最优化,温度采用室温进行沉积;通过退火的温度、氧气和氮气的流量进一步完善;图3是磁控溅射镀膜后经过退火后的表面形貌,In2O3的结晶温度约为180℃,低于此温度下的ITO薄膜处于非晶态,样品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增加了散射,晶界很多,故样品的光电性能都比较差。经过高温退火后,内应力减少,负氧离子溢出大大降低了晶格缺陷,进一步实现晶化过程,性能得到改善,退火后,ITO的晶面整体变好,晶界变少,呈现方块形。

图3 磁控溅射退火后的表面形貌

从图4的XRD分析看出,ITO膜层结构中较强的信号出现在(222)、(400),同时在(440)、(622)面也出现了不同强度的锋,不同于图2的XRD图谱,面(222)的衍射强度明显增加,说明ITO薄膜在这个面的晶化程度更好,结晶性更高;这也使ITO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增加,有利于薄膜的导电性。薄膜的结晶化好,晶格常数、晶粒尺寸都有所增加,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降低,缺陷密度降低透过率提高。薄膜的导电性增强主要是由于:在相同的载流子浓度下,经热处理后,ITO薄膜晶化程度趋于完善[4]。随着芯片尺寸的变大,ITO薄膜的晶化逐渐完善与晶粒逐渐长大,晶界面积减小,晶界缺陷密度降低,晶界散射程度降低,从而减少了对电子移动的阻碍,载流子容易迁移,薄膜的电阻率降低。退火后薄膜的方阻减小,从而使薄膜的导电性和透过率都有所提高。特别是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这种特征会体现更加明显。

图4 磁控溅射蒸镀退火后的XRD图谱

1.3 LED光电参数测试

GaN外延片镀完ITO后,结合黄光工艺,利用湿蚀刻和干蚀刻将GaN的PN结分开,并制作成550um*760um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是水平结构的芯片,P/N电极采用Cr/Pt/Au;最后镀上二氧化硅ITO保护层,并开孔露出电极位置,进一步测试芯片的光电参数;图5是LED的电压随电流变化曲线,在20mA以下,电子束蒸镀的ITO与磁控溅射的ITO对电压的影响相差较小,随着电流的增加,采用电子束蒸镀ITO的LED,电压上升较快,主要是ITO的横向电阻较大,电流的水平扩展较差;小电流注入时(<7A/cm2),磁控溅射ITO的近场分布与电子束蒸镀TIO的近场分布差异较小,在PN电极附近的近场分布都比较均匀,在电流增加的情况下,当电流密度超过23.5 A/cm2后,磁控溅射的ITO横向扩散比电子束蒸镀的ITO好,整体近场分布较均匀。

图5 发光二极管的电压随电流变化曲线

将芯片封装到环氧树脂中,测试对比亮度的差异,图6是两种镀膜方式制作ITO后的LED亮度随电流变化曲线,在小电流30mA以下,亮度差异不大,当注入电流超过30mA后,采用磁控溅射ITO制成的LED亮度更高,器件的过载驱动能力也比较强。

图6 发光二极管的亮度随电流变化曲线

2 结论

采用电子束蒸镀和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ITO薄膜,分析表面形貌和测试XRD图谱,对比ITO薄膜的成膜性、晶化程度、结晶取向、晶粒尺寸、电阻率的差异。整个ITO薄膜呈现是多晶特性,膜层结构中以(222)、(400)为主要晶面,在(440)、(622)面也都有不同强度的锋,磁控溅射的(222)晶面衍射峰强度比电子束镀膜的明显加强。这说明,薄膜晶化程度变好,磁控溅射后薄膜更为平坦,退火后整个结晶性朝着(222)这一面集中,这有助于ITO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增加,有利于薄膜的导电性。薄膜的结晶化好,晶格常数、晶粒尺寸都有所增加,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降低,缺陷密度降低透过率提高。将ITO薄膜制作到发光二极管中,小电流注入时,磁控溅射ITO的热场分布与电子束蒸镀TIO的热场分布差异较小,在PN电极附近的热场分布都比较均匀,在电流增加的情况下,当电流密度超过7A/cm2后,磁控溅射的ITO横向扩散比电子束蒸镀的ITO好,整体热场分布较均匀;当电流超过23.5 A/cm2后,磁控溅射ITO的LED亮度提高,器件的过载能力比较强。

猜你喜欢

磁控溅射电子束镀膜
化学镀Ni - P及Ni - W - P镀膜组织及性能对比研究
铝合金电子束填丝焊接的送丝参数优化研究
2021年我国镀膜玻璃进出口贸易分析
建筑中镀膜玻璃的节能应用探讨
挑选超广角镜头该看什么?
俄用磁控溅射法制造燃料电池电解质
2019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沉积薄膜技术与应用会议将在兰州召开
Zr含量对磁控溅射NiCrZr薄膜结构及耐蚀性的影响
N2气流量比对磁控溅射Mo-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电子束焊接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