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香优676作中稻种植的产量构成特征及增产措施

2021-10-14林先杯

福建稻麦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粒数中稻穗数

林先杯

(福建省尤溪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尤溪 365100)

野香优676是由福建兴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用野香A与福恢676配组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1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70009)[1]。2018年引进尤溪县试种,2019年、2020年作为优质稻示范项目20个主推品种之一,在中高海拔的八字桥乡后曲村作优质中稻栽培示范,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等特点。为探明野香优676在中高海拔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调查了2020年野香优676在八字桥乡后曲村作优质中稻示范片栽培的不同产量水平田块的产量构成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总结野香优676高产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野香优676。

1.2 试验方法

野香优676在后曲村作中稻示范种植,于2020年4月中旬播种育秧,9月上中旬成熟,全生育期约145 d。待稻株成熟时,采用5点梅花型取样法,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取18个样本。每点调查20丛有效穗数,每个样本点调查100丛有效穗数,算出每丛平均穗数,实地丈量株行距,计算667m2有效穗数。每个调查点按20丛平均穗数标准取1丛,每个样本点取5丛稻株带回室内考种,考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实割200 m2单打单晒折算产量[2]。

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DPS v7.05版系统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香优676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野香优676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见表1。由表1看出,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子变幅较大,每667m2有效穗11.37万~15.62万,平均13.71万;每穗粒数189.7~225.2粒,平均206.0粒;结实率81.1%~86.9%,平均84.55%;千粒重26.12~27.57 g,平均26.69 g;每667m2产量510.20~754.09 kg,平均620.66 kg。在构成产量因子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穗,达9.56%,每穗粒数变异系数次之,为5.90%;结实率的变异系数较小,为1.77%;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小,为1.54%。

表1 野香优676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2 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野香优676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表2)。结果说明,产量与4个构成因子之间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r15=0.746 1**),与另3个因子间的相关未达显著;可见,有效穗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有影响但不显著。从相关分析还可以看出,有效穗与每穗粒数、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存在负相关,说明4个产量因子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在生产上不能为了提高产量而片面增加某个产量因子性状,要协调好因子之间的关系,防止内耗,以获稳产、高产。

2.3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为了揭示野香优676的产量构成因子内在关联及对产量贡献大小,通过通径分析(表3)表明,各因子直接通径系数(Piy)均为正值,通径系数大小为有效穗数(0.950 4)>每穗粒数(0.642 0)>千粒重(0.242 5)>结实率(0.190 3)。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率(Pr),有效穗数为70.90%,每穗粒数为10.93%,结实率为10.26%,千粒重为1.33%。结果表明:对野香优676产量的贡献率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很小。通径分析进一步阐明野香优676作中稻种植,应以攻蘖争有效穗数,适度促大穗,减少空瘪粒为增产的主要途径。

表3 野香优676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增产技术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有效穗数对野香优676产量高低起主导作用,对产量贡献率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第3。因而野香优676作中稻栽培,要取得高产其关键在于适度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兼顾每穗粒数、结实率,提高谷粒饱满度,促进库容的形成[3]。在栽培技术措施上要根据野香优676特征特性,采取稀播种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强化肥水管理等措施,促进低节位分蘖成穗、促大穗以获得高产。

3.1 稀播育壮秧

野香优676作中稻种植,播种安排在4月中旬,采用湿润育秧。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土壤肥沃,向阳避风的田块作为秧地。播前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提早5~7 d翻土,提前1~2 d按畦面宽1.5 m,沟宽30 cm左右,沟深15 cm左右整好秧床。播种适当稀播,秧地播种量45~50 g/m2芽谷。播后做好水、肥、膜的管理,培育带蘖壮秧,提高分蘖的成穗率。

3.2 插足基本苗

移栽前1~2 d结合施基肥进行耙田开沟,小坵田耙好后壁沟,大坵田开好“十”字沟以利于水管。秧龄30 d(叶龄5.5~6.5片)左右及时移栽,密植规格以株行距20 cm×23 cm为宜,每667m2插足1.4万~1.5万丛。对土质差肥力低,温光条件较差的田块适当提高密植规格,起到增苗增穗、以穗补粒的作用,防止密度过低,群体数量不足,造成减产[4]。插秧要薄水浅插,水深掌握在1.5~2.0 cm最合适[5],争取早发分蘖成穗。

3.3 合理施肥

在壮秧、足苗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肥、科学水管促进本田前期早生快发争多穗,中后期抑制无效分蘖发生、增强根系活力、缩短和强固基部节间保持合理的群体及挺健的冠层结构夺取高产。施肥采取“攻头、稳中、保尾”的肥料运筹措施。每667m2施纯氮量11~12 kg,化肥施用量N、P2O5、KO2质量比为1∶0.5∶0.8,氮肥采用3∶3∶1∶3作基肥、促蘖肥、平衡肥、穗肥(促花肥和保粒肥),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深施,钾肥作接力肥、穗粒肥分施。插后5~7 d秧苗返青后立即施促蘖肥,以促进本田早期分蘖的发生;平衡肥在插后20 d对苗稀、弱、黄田块挑施;穗肥是增粒关键技术措施,施用要灵活,对前期长势弱,肥力差、拔节期叶色淡黄的稻田,在幼穗初期和Ⅴ期分施促花肥、保粒肥,促进颖花分化,减少颖花退化。对肥力水平高,稻苗叶色正常的稻田,穗肥可适当后移在幼穗分化Ⅴ期作保粒肥施。遇阴雨连绵天,对长势旺、叶色浓绿的稻田可不追施穗肥。在始穗期至齐穗期于傍晚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次,每次间隔4~5 d,延长功能叶寿命,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

3.4 科学水管

水管应在合理的施肥基础上,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水分不同需求,调控好水、肥、气供给,促进稻苗返青快、分蘖早、植株生长健壮,群体结构合理。返青和分蘖期田间水层保持浅水(1~2 cm)有利于提高水温泥温,促进低节位蘖芽萌发和早分蘖。有效分蘖末期要及时清沟烤田,烤田要以苗到(每丛分蘖10本左右)不等时,时到(幼穗分化初期)不等苗的原则,烤田标准以稻苗叶片上挺、叶色褪淡,脚踩不沾泥为宜,烤田时间为7~10 d,以抑制无效分蘖发生,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发根深扎、基部粗壮。此后采用间歇性灌水,直到孕穗。孕穗至抽穗扬花期要保持浅水抽穗扬花,防止缺水影响正常开花结实,降低结实率。灌浆至乳熟期采用灌1次水自然落干2~3 d,再灌1次水的间歇性灌溉,干湿交替,以维持根的生理机能,防止早衰[6],严防过早断水。

3.5 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报,做好田间病虫调查,抓住防治适期,选择对口高效低毒农药及时施药,并推广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重点抓好二化螟、“两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及稻曲病的防治,确保高产丰收。

猜你喜欢

粒数中稻穗数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探究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