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控释肥在水稻上施用效果试验

2021-10-14张桂萍

福建稻麦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氮量氮素氮肥

张桂萍

(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农村局,江苏南京 211100)

近年来,因施肥不当造成了施肥效果下降、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减少氮素投入,而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缓控释肥指的是以颗粒肥料(单质或复合肥)为核心,采用聚合物包膜,可定量控制肥料中养分释放数量和释放期,使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相吻合的包膜复合肥和包膜尿素[2]。缓控释肥具有肥效长、养分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使用方便快捷等特点[3]。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农村局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指导下,根据水稻养分吸收规律,针对当地水稻习惯施肥等特点,开展了缓控释肥1次施肥和2次施肥的效果试验研究,通过比较产量和产量构成、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残留和经济效益等,进一步了解缓控释肥的特性和施用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技术内涵,也为农户对肥料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择在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土壤为水稻土,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实施前取试验田块的土壤耕层土进行养分测定,具体数值为:pH 6.84,碱解氮53.2 mg/kg,有机质14.5 g/kg,有效磷14.3 mg/kg,速效钾124 mg/kg。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6月25日手工移栽。移栽密度为24穴/m2,每穴2~4根苗,整个试验过程中病虫草害防治、水浆管理等按统一标准进行。10月29日收获考种测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无肥。处理2:习惯施肥。处理3:缓控释肥1次施肥。处理4:缓控释肥2次施肥。小区面积为30 m2,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田块四周设保护行。各处理间筑埂并包膜隔离,防止串水串肥,水浆管理做到单排单灌。

1.3 肥料运筹

试验供试肥料品种统一,氮肥为尿素(含氮46%),广谱复合肥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5-15-15,缓控释肥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25-10-12。试验氮肥运筹,习惯施肥处理为每667m2施纯氮20 kg,分4次施入,即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为4∶2∶2∶2。缓控释肥处理为每667m2施纯氮17 kg,缓控释肥1次施肥在水稻移栽前结合整地以旱旋一次性施入,后期不再追肥,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10∶0;缓控释肥2次施肥为1次基肥和1次追肥,基肥在水稻移栽前结合整地以旱旋施入,追肥在拔节期施入,2次施肥处理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6∶4。试验各处理施肥设置见表1。

表1 试验各处理施肥设置

1.4 取样分析测试与数据处理

水稻收获前取样测产,取样时在每个小区的中间位置设置取样点,调查茎蘖数并考种计算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籽粒和植株分别留样,供化验分析其中养分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和产量构成

从最终水稻产量数据可知(表2),与不施肥比较,施肥均可获得63.5%~79.2%的增产,增产显著。与习惯施肥比较,缓控释肥2次施肥的处理可获得7.1%的增产率,这主要是因为缓控释肥能满足作物在一定生长季内对养分的需求,对有效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相同施氮量下缓控释肥1次施肥与2次施肥比较,2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比1次施肥增产9.6%。进一步分析发现,缓控释肥1次施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减产2.2%左右。1次施肥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主要与最终形成的有效穗数较少有关。表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缓控释肥采用2次施肥能促进水稻分蘖及有效穗的形成,从而达到稳产增产效果。

表2 试验各处理产量及性状表现

2.2 氮肥效率和氮素盈余

量化识别氮肥利用效率有助于施氮量的有效控制,这其中除了氮肥当季利用率外,氮肥偏生产力也是衡量水稻生产过程中氮肥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表3可见,缓控释肥采用2次施肥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比习惯施肥处理显著提高35.7%,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38.1%,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26.1%,氮素盈余显著减少40%;而缓控释肥1次施肥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与习惯施肥基本一致,氮肥农学效率提高10.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5.0%。相同施氮量下缓控释肥1次施肥与2次施肥比较,2次施肥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增加38.6%,氮肥农学效率增加24.8%,氮肥偏生产力增加9.6%,氮素盈余减少24.0%。由此可见,缓控释肥2次施肥能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减少氮素盈余。

2.3 种植效益

从表4可见,缓控释肥在水稻上采用2次施肥与习惯施肥比较,每667m2产值可增加112元,每667m2净收益提高了77.8元。缓控释肥采用1次施肥时,由于基肥用量大且肥料价格较高,即使节省了施肥用工,但每667m2施肥成本比2次施肥增加了77.1元。且1次施肥的产量较低,每667m2产值也比2次施肥降低了147.3元;导致1次施肥的每667m2种植收益比2次施肥减少了224.4元。综合考量水稻生产的各项成本,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缓控释肥采用2次施肥较1次施肥可增加水稻种植效益。

表4 试验各处理种植效益分析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缓控释肥可减少化肥使用量,节省劳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流失[4],且缓控释肥不宜1次施肥,1次施肥不利于水稻后期的分蘖成穗,导致有效穗数降低从而影响产量,种植效益低。

缓控释肥“一基一追”2次施肥技术,较习惯施肥方式对水稻有效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形成稳定的水稻群体,从而获得增产,每667m2较习惯施肥增产7.1%,净增收益近80元,增产增收,提高了种植效益。

缓控释肥“一基一追”2次施肥技术较习惯施肥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达35.7%,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也有所提高,起到了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了氮素盈余、保护环境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氮量氮素氮肥
氮肥市场月度分析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施氮量和株高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菜薹糖分积累的影响
增强叶片氮素输出对水稻分蘖和碳代谢的影响
全力做好夏季氮肥生产供应工作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