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解析及优秀作文

2021-10-13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扬雄理想目标

韩延明

【考卷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真题解读】

1. 材料分析

試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者,一是避开了时事热点,二是淡化了写作情境,三是回归新材料作文,不再考查应用文体写作。情理之中者,一是材料引用古人名言,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高频主题;二是关注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及人生规划,彰显家国情怀,凸显核心价值;三是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

题目立意高远,古今融通,设计精巧,意境深远,富有时代气息。从传统文化中找题材,高举立德树人责任担当大旗,巧妙规避热点跟风,避免了宿构套路。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的“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匠心独具。题目意在教育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将国家“大义”放在首位,厚植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呼唤融为一体。命题的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题目都没有设置写作障碍,每一位考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人人有话可说,充分体现了命题的人文关怀,有利于考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

写作任务的设置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语文素养与学生健康成长、青年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写作指令及要求简洁而富有启发性,限制性与开放性有机统一。

2. 情境任务分析

情境任务主要有两项:第一项任务是限定了“当代青年”这一写作对象。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当代青年既要提升自身修养,也要恪守道德准则,更要担当国家责任。谨防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第二项任务是“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对写作内容作了限制。写作时要做到“文中有我”,结合自身实际,强调“我”的体验和感悟,思考“我”应怎么做。拒绝投机宿构和套作,谨防泛泛而谈。

【思路导航】

【优秀作文】

传统文化理想灯塔

陕西一考生

传统文化,我们并不陌生。然而面对扬雄的巧喻,我不禁眼前一亮,感慨良多,陷入了深思。

理想追求,我们并不陌生。然而面对扬雄的巧喻,我不禁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陷入了深思。

扬雄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古圣先贤谆谆教导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将“大义”作为奋斗目标,再积极不懈地行动,理想才能变为现实。斯言,信哉!

从牙牙学语到粗懂诗文;从信心满满到彷徨徘徊,我曾深深地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此我动摇过,失意过,绝望过。而扬雄的忠告犹如黄钟大吕,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犹如彼岸旖旎的风光,山巅奇异的云海,可望而不可即。如今,迷惘的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我的行动还没有达到铿锵有力、俯视一切的力度。理想之舟要靠汗水汇成的江河载着你“直挂云帆济沧海”;攀登的勇者要靠毅力和信念才能饱览“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人的一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而精彩,而令人回味无穷。那么,应树立一种怎样的理想,才不虚此生?怎样让理想变成现实,才终生无憾?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这样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这就是绝佳的答案。修养品性,涵养美德,立下宏愿,矢志不渝,自然事遂人愿,理想才不会是幻想、妄想。正因为诸葛亮“修身”“养德”,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扬子云“修身”“养德”,才能遏成帝奢靡风气,开西汉文章先河。

善于“修身”“养德”,才能说有义之言;善于“修身”“养德”,才能做有义之事。君不见,2020年春季,疫情肆虐之时,钟南山院士心怀大爱,警示市民在家安居,自己却不顾安危,逆行武汉;君不见,袁隆平院士心系苍生,倾其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君不见,吴孟超院士德技双馨,“肝胆”相照,为党工作一辈子,为民服务一辈子。他们“修身”“养德”,终于化作民族大义;他们为理想而战,使百姓“医食”无忧,国家繁荣富强!

相比之下,血气方刚的我在追梦路上曾经彷徨,迟疑,甚至怨天尤人,是何等的汗颜!趁着风华正茂,修养身性,完善自我,向着既定的目标,风雨兼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才是我辈青年应有的风采!

古圣先贤的忠告犹在耳边,有识之士的义举犹在眼前。为了心中那个神圣美好的理想,让我们谨遵教诲,见贤思齐,用行动书写无悔的青春,用成就报答我深爱的祖国!

名师说法:

1. 条理清晰明朗。这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为了论证“修养”“大义”“行动”与“理想”之间的关系,从“我”的“动摇”“失意”“绝望”说到诸葛亮谆谆教子,由古代圣贤说到当代三院士,紧紧围绕“修身”“养德”“理想”条分缕析,深刻剖析原因,在对比中强化主旨,让人一目了然。

2. 内容丰富充实。文章援引的资料详实,既有对试题材料的引用,又有古诗文名句的引用;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既有古代先贤的教诲,又有当代院士的义举;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又有科学家,真可谓旁征博引,包罗万象,堪称“猪肚”。这些众多的经典素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令人心悦诚服。

3. 表达文采斐然。开篇亮明观点,语言优美,可称“凤头”。末段照应上文,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堪称“豹尾”。纵观全文,大量使用排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极富气势;长短句、骈散句交错使用,语句灵动而富于变化,让读者在明道理、知是非的同时,享受到一次美的熏陶。

三驾齐驱筑牢理想之基

陕西一考生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理想”就是终极目标。要想顺利成行,享受成功的快乐,就必须备好行装:目标、修养和行动。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不懈努力,不懈努力才能履险如夷,所向披靡。这犹如扬雄所言之“靶的”,倘若无的放矢,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如是。钟相起义,高呼“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经济平均、政治平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高举“铁锤砸烂旧世界,镰刀劈开新乾坤”的大旗,抗倭驱蒋创伟业,建党安邦富黎民。袁隆平胸怀“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泽被世人,国士无双。目标为理想指明方向,目标成就了一代伟人,完成了一项壮举,创造了一个奇迹。

目标已定,自当牢记初心,砥砺前行。然而,无论世间哪条路,都不可能一马平川。当前途遇阻时,唯有如扬雄所言,“修身以为弓”,凭借至高的修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避险滩,战恶浪,“踏平坎坷城大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蔡元培曾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叶嘉莹终生专注于中华古典文学研究,但她一生颠沛流离,然而无论是在沦陷区的北京,还是在流离失所的台湾,抑或漂洋过海到加拿大,她都孜孜耕耘,忘我地传播文学之美。她认为人应当有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叶嘉莹正是凭着这样的修养、品德,在逆境中如春蚕吐丝,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织就天机云锦,熠熠生辉。

反观自己,常常是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目空一切,舍我其谁;听到一句表扬的话,就不知姓甚名谁,得意忘形。然而倘若一场考试不理想,就长吁短叹,意志消沉;一个心愿未达成,就悲观厌世,抱恨终天。心中缺乏定力,說到底是修养不够,难成大才,难胜大任。

然而,有了精准的“罗盘”,有了充足的“食粮”,“目的地”离我们还很遥远。只有迈开矫健的步伐,才能一步步抵达心驰神往的终点。

事实证明,心动不如行动。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吾辈青年追求理想,应不止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因为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永不止息的跋涉,独辟蹊径的开拓。天才少年曹原正是凭着不懈的探索,最终发现了石墨烯超导效应;国测一大队正是凭着双脚两下南极,7测珠峰,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他们用行动成就梦想,书写传奇。

通往理想的征途上,用目标引路,修养保驾,行动奠基。如此三驾齐驱,无往而不胜。理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名师说法:

1. 行文逻辑严密。开篇提出备好“目标”“修养”和“行动”三个行装,紧接着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路径层层展开论述,文末再次回扣关键词,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在论述目标、修养和行动三个部分之间,运用巧妙的过渡语段,将前后内容自然衔接在一起,使全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懈可击,表现出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充满思辨色彩。文章不是单纯、孤立地从“理想”的角度行文,而是从“目标”“修养”“行动”与“理想的实现”四者的关系入手,把前三者形象地比作“三驾齐驱”,它们地位不同,价值不同,但有一点相同 ,那就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他们犹如鼎之“三足”,密不可分,一齐发力,共同撑起“理想”的大旗。

3. 体现自我意识。题目要求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作。无论“说古”还是“论今”,作者时刻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的身份,“反观自己,常常是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目空一切……”“吾辈青年追求理想,应不止于空想……”等,时时对照反省自己,在对比中知是非得失,明如何作为,高度切合题意。

若为“理想”故  “立义”不可抛

陕西一考生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汉代思想家扬雄以射箭为喻,精辟地阐释了“弓”“矢”“的”与成就“理想”的关系。我认为,“弓”“矢”固然不可或缺,但“的”与“理想”的关系尤为重要。

杜甫《前出塞》诗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但如果目标不明,盲目用力,徒有“强弓”“利箭”,又怎能射中要害,捉贼擒王?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是成就理想的前提。否则,就如一匹瞎马,纵能日行千里,也难免马失前蹄,更罔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了。想当年,孔子为了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足迹遍布十多个国家;鲁迅早年东渡学医,但看到革命人士被日本人围杀,而国人麻木围观的愚昧之状,深感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肉体,难以救治人的灵魂,于是毅然弃医从文,用文学唤醒良知,催人觉醒……还有无数如他们一样的仁人志士,在目标的指引下或成为至圣,或成为斗士,或成为翘楚,或成为领袖。

可以说,人生在世,目标人人有,高下大不同。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何也?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虽死犹生。

目标的高下决定了地位的高下,也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大小,更关系着生命的“朽”与“不朽”。人之确立目标,只有以“义”为宗旨,才能流芳百世,“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文天祥力主抗元,兵败被俘。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他义正词严,断然拒绝;面对死亡,他从容镇定,慷慨呼告:“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他的目标,宁可一死,绝不叛国,大义凛然,感天动地。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顾不上自己身患绝症,顾不上妻子被病毒感染,巍然矗立在死神与患者之间,甘做百姓的救护神,义薄云天,万民敬仰。然而想想自己,教室里发奋学习,只不过为自己金榜题名,锦衣玉食;赛场上奋力拼搏,只不过为自己夺得桂冠,名利双收。相比之下,自惭形秽。如国之青年都似我一般,民族复兴靠谁来实现?

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若发现自己的目标背离了“大义”,就必须及时修正。否则,就算实现了理想,人生也毫无意义,甚至被人唾弃。如果心中只有小我而没有大我,只有小家而没有国家,只有私利而没有公义,我们的理想就是庸俗的,我们的人生必定黯然失色。

生而为人,但不能仅仅为自己而生,为自己而活。瞻仰大家风范、理想抱负,我躬身反省,感悟至深:胸怀“大义”,必成“大器”!

名师说法:

1. 围绕主旨,层层推进。为了阐述“理想”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文章紧紧围绕“立义”行文,先论述每个人“要有目标”,再论述“要有高远的目标”,进而论述“及时修正庸俗的目标”,层层推进,逐步升华。

2. 手法多变,论证有力。一篇之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引言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将道理论述得深入、透彻,大大增强了说服力,足以表现作者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紧扣任务,文中有我。开篇的“我认为……”,篇中的“然而想想自己……”,篇尾的“我躬身反省,感悟至深”,处处紧扣题目中“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驱动任务,切合题意,完美无缺。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扬雄理想目标
“童乌”未必是人名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隐微写作者扬雄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一代大儒扬雄
扬雄《方言》的编纂宗旨与编纂方法论
理想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