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摹沈周画作之意会

2021-10-13张进龙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墨法用墨沈周

张进龙

贵州大学

一、对沈周笔墨的了解和选临的画作

沈周①的山水画创作自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山水画面貌甚多,最突出的有两种,其一是细笔,其二是粗笔,后世称之为“细沈”“粗沈”。细笔山水为其早期的绘画风格沉静淡雅,“粗笔”为其晚期的绘画风格苍润老辣。针对性地临摹沈周的粗笔作品,如《湘西草堂图》《东庄图》《碧山吟社图卷》《魏园雅集图》《为惟德作山水》《水竹居图》等作品。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蒙家学,后来广取所长又自拓新意,用墨技法熟练,他用墨一则相对枯竭,以表现画面的苍劲之感,二则用墨强调渲染,以表现浑厚华滋的画面格调,中国绘画艺术强调以笔墨塑造艺术形象,笔之于墨是骨架,讲究书法用笔;墨之于笔是血肉,强调墨韵。笔墨不仅仅体现在独特的民族审美倾向,还反映了画家的主观情感。

从沈周的绘画作品来看,他用墨技法娴熟,强调线条的运用,如:《魏园雅集图》整幅画所给观者的感受是以线条居多,用笔简练锐利肯定,一挥而就,并无复钩,用笔繁中带简,极富变化,山石的皴法也多为细笔层层加叠,点苔点如“鼠足点”适合临摹与体味,画面显得更加清新朴实。

在画面构图上,沈周多用左右均衡、对角线式的构图形式,同时他又注重画面各物象的灵活处理安排,以意境为中心,打造不拘一格的构图方式如其作品:《东庄图册》《写生册》画面的构图形式或选取园林一隅,或选取江边小景、不落俗套别致清新。

二、对“临摹”一词的意会

刚开始说起“临摹”一词,就先对该词做了一般意义的理解,便于后面绘画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临摹”,通俗意义上讲是复制或者模仿绘画及书法作品,是学习书画技法的途径之一。“临”是照着原作写或者画,“摹”是用纸蒙在原作上写或者画。临摹在此范畴,二字分开,合并均为动词,说明是以实践操作为契机。“临”与“摹”是否有前后关系呢?是先临后摹,亦是先摹后临?又或是同步进行?

南齐谢赫②画论《古画品论录》记载六法之一,“传移模写”:指的就是临摹古人经典作品,古人把“摹”作为绘画的名词肯定下来,并且作为六法之一,说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画事之间关系的重视。“临”和“摹”各有侧重点,在书法绘画上都具有说服力,古人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1]如若起初临摹山水之说,单“临”容易学到笔意,笔墨,不易学到整幅画的构图结构和气势,则重点为思想精神和法度;单“摹”容易把握整幅画的构图结构和气势,但未能学得细处经典的笔和墨,则重点外在的精神面貌和技法表现!如此之说,在学习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取其长,避其短,是有事半功倍效果。

对于二者前后问题,在书法和绘画上都倾向于先临后摹,以小见大,学习其要义,尔后掌握全局,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临摹有其重要意义,是学习古典书法和绘画技法,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临摹山水画是为了掌握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表现能力以及绘画的内在精神和精髓,首先首要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理清历朝历代山水画家和画派的风格特征,为其后面的临摹提供一个意识上的经验画问清晰的思路。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继续努力,按照研修计划学习,不断的临摹古代山水画,总结经验,为后面的写生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如清人沈宗蹇在《芥周学画编》中说:“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若但求其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其始也,专以临摹一家为主。其继也,则当遍仿各家,更须识得各家乃是一鼻孔出气者。”[2]也就是说,临摹古人作品,其一,起始要以一家为主,掌握了临摹的步骤、笔墨方法、画法和画理,再临其他名作,找寻绘画的规律、门道,为写生、创作做准备。其二,临摹古人不能以“形似”为目的。形似,只是抄袭古人图形而已,仅得“手诀”,不能理解形式技法的意义,未悟“心诀”之意。[3]

临摹是虔诚学习绘画,书法的方法和起点是最有效的途径,但前提是认真揣摩作品的要义,仔细观察,分析,体会,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空临”从而提高对绘画书法的认识和审美。

三、临摹感受

临摹山水画,要临摹什么?怎么临摹?为什么要临摹?临摹的意义与目的对我们临摹的阶段性学习能够带来哪些帮助?是否在之后的艺术创作阶段可以运用临摹的笔墨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创作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带着诸多的问题去思考兴许能有所收获。要临摹的内容很多,要解决一树一木、一花一草、一山一石、点景人物、船只、茅屋、楼阁、桥等等,所要表现的景象有不同的用笔、用墨、线条的方法。就墨法和笔法来讲,都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成就了山水画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审美追求以及思想表达。现代杰出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方面总结了“五笔七墨”,“五笔”即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一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参差离合,大小斜飞,齐而不齐,是为内美。“七墨”有浓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渍墨法(有时用“积”)、焦墨法、宿墨法。③这是黄宾虹对中国画中笔墨语言的贡献,而且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贡献还有在实践上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艺术理论的研究中也提及墨法有浓破淡、淡破浓,笔法上有干、湿、浓、淡、枯、润,线条上讲究长短、大小、顺逆、速度、反正、节奏感等。笔法和墨法在画面上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是同步进行相互交错表现在画面上的,以上如此众多的笔法墨法以及线条要应用在画面之中,才是临摹学习的重点,就如临摹重点是学习画树法,以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为重点选出所有的树进行临摹,临摹树的形象、笔法、墨法、构图、穿插关系等等,经过理论上的学习,坚持反复练习不同的树,就目前而言,对树法已有了基本的掌握。用如此之方法对后面的山石,阁楼等景象针对性地加强练习,达到各个突破,学会了笔墨等的应用方法,再进行了整幅作品的临摹学习,整幅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疑惑,例如不能把握好整幅画的气势和构图,达不到准确的笔墨运笔,刚起笔着手应该从哪里画起,这些问题在之后多次的临摹过程中都可以有相应的解决。

四、临作品《魏园雅集图》所感

《魏园雅集图》从画面整体上的用笔是沉着,刚劲有力,在刻画山石的结构时,有意识的强化勾勒的用笔,笔到转折处换成侧锋,并使得方折的线条交叉进行,兼勾带皴,在完成了结构勾勒的同时也完成了山石的质感表现。整幅画面中,近景的土坡和逐渐上升的主体山脉,显得饱满中带有萧瑟的感觉,通过笔墨的表现实现了刚柔并济的一组阴阳关系,使得画面更有力量感。在用墨上表现出的湿润、明快,近景从右向左倾向的树木形态各异,左边的树叶形状和其左侧的横点状的树叶形态有书写的意味,其余的墨色和色彩基本是以染为主。人物点景和树叶在用墨上更为清淡柔和,衬托出用墨用色的韵味。

画面中的线条表现出了枯硬、厚重之感,以长线条的勾皴,很注重线条的书写性,多以中锋用笔而取物象的壮阔之精神,结合侧锋用笔取物象的肌理、硬朗质感。在形上表现出了茁壮,雄厚,简洁,刚正,似有了元人意向造景的特点和北方画派水画中的粗犷、涩硬特征。营造了茫远、浑阔的意境之情;在画面当中的反侧关系明快而具体,强化了视觉上的空间转换和连续性(见图1)。

图1 《魏园雅集图》临摹

朱良志教授在《南画十六观》一书中,第四观就是介绍明代画家沈周的绘画作品的特点以及真性观。通过“落花下得感伤、当下即成得感兴、心与天游得自得”[4]全面地表现出沈周“和平之道”的绘画特点。通过在笔墨上的练习、加上精神层面的熏陶,提高临摹绘画的审美水平,深切地体悟到文人画表现出的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幅图在笔法墨韵、构图造型、以及浅降设色等方面为当代的绘画创作带来重要启示,也是如此注重笔墨技巧而不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及强烈的画面效果,才使沈周的山水画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环境下依旧光照千秋。

注释

①沈周(约1427-约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吟诗作画,游走临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腐朽的政治他学识渊博,更富于收藏。代表作品:《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

②谢赫,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善画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中国绘画上得“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③五笔七墨:现代画家黄宾虹精于用笔施墨,晚年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墨法用墨沈周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沈周油画作品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富春山居图
微思考
沈周的气度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