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中国画的渐变
——传统中国画与中国美术现代性

2021-10-13樊锋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水墨笔墨中国画

樊锋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传统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体系,不同于西方油画,日本的浮世绘,伊斯兰的细密画。中国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独有的产物,从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战国的帛画线描。再到魏晋唐宋可以看到传统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轨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西方油画从十五到二十世纪四百年的历史充满了风格的变化,又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100年内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俄耳甫斯主义、包豪斯、达达、超现实、抽象、表现主义,波普,极简主义,后现代等一系列主义。西方现代绘画史迅速充满了各种主义风格的更迭。西方现代主义近百年来,反传统的思潮,一直影响着传统中国画。中国画在这场“现代化”主义运动中,也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变革,但最后它仍然散发着自己的魅力,延续着传统中国画的生命。

回顾历史传统中国画相对稳定,没有西方艺术的大起大落,如意大利艺术家 卢奇欧·封塔纳在在画布戳了一个洞的艺术品到2019年同是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在巴塞尔艺术展上用胶布把香蕉粘贴在墙上的天才之作。这样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与心灵上的刺激。

图1 1967卢奇欧·封塔纳《空间概念-期望》

图2 毛里齐奥·卡特兰《喜剧演员》

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五百年来都坚持写实主义传统,直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绘画放弃传统写实的方式,早就被写意的传统中国画所实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环境。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又有超越其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写意的中国水墨画,切实的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审美上的满足。直到国门大开,西方现代艺术冲进来,它也发生了变革。几百年来中国画体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相对稳定不求激烈的变革,一直处于渐变中,它没有西方艺术变革的大起大落。

一、传统中国画笔墨到水墨的渐变

传统中国画注重笔墨,利用笔墨带来的美感是其他绘画形式无法企及的。笔墨涵盖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一整套创作体系。传统中国画以笔墨为生命。笔墨技法绝非一成不变的,她遵循传统有大体的法则。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涵盖着传统中国画的一整套创作方法与审美理念。传统中国画以笔墨为中心通过笔墨技法与结构,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清初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1]

笔墨由传统中国画工具,在长期间的技巧训练中形成的造型,表现的手段。毛笔水墨依照规法在纸、绢、墙上通过点、染、皴、擦的手段产生点、线、面,产生各种刚柔、枯润、苍秀、齐乱等各种效果。表达出画家内心感受。促使人们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来感知笔墨的手法方式与意境,都凝聚在笔墨话语中。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语言”,作为传递绘画的媒介与手段,它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精神意义,笔墨作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气质。通过笔墨表达出来的语言具有世界性,观众无需讲解,也能看出东西方绘画的不同的文化属性和绘画背后的深意、趣味。近代画坛以笔墨为先的艺术家如:齐白石-笔墨平直刚健、黄宾虹用笔一波三折,刚柔浑厚。潘天寿,大气磅礴。张大千笔墨俊秀多变,时雅时俗。

图3 [明]1467 沈周《庐山高图》

图4 [清]1659 弘仁《竹石幽居图》

二、传统中国画随着时代变迁的渐变

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彩画,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5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图6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大多认为绘画的功能主要是再现。形似是不够的,到了宋代开始转变传统中国画开始注重‘气韵’南宋批评家赵希鹄“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2]这时候的艺术家不在把形式看作自己作画目标,而是关注事物的天性和心境的表达。到了元代观念转变为绘画成为艺术家抒发心理情感的途径,绘画不在注重外在,而是走向内心反映画家内心世界,元代如吴镇,倪瓒对艺术的态度,都反映出传统中国画的变化。千年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家依靠传统,也受到传统的束缚。

从宋元以来传统中国画以元四家、董其昌、四僧、四王、等都已以文人画的素养支撑传统中国画的最高成就,文人水墨画在中国儒道佛的基础上建立创造成一种融合了诗书画意,讲究形式的精英艺术,而在宫廷院体画和民间彩绘的诸多绘画形式下,它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水平。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晚明到清中期正值欧洲美术史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我们会发现之前传统中国画几乎没有受到外国影响的影响。根据清初姜绍书在《无声诗史》记载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3]这时候油画才传入中国。直到同是传教士的郎世宁进入清宫廷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作为丁关鹏、张为邦、戴正的老师逐渐改变传统中国画。他把西方焦点透视传入中国,在他的帮助下年希尧所著的《视学》得以诞生。郎世宁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史“西画东渐”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传统中国画渐变中占有独特地位。

1911年结束清朝统治的大革命时期再到经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突起,中西融合成为当时的主流,改良中国画的呼声高涨,革王画的命。使代表两百年传统的四王的绘画又遭到“开棺曝尸”式的鞭打,显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文革以后更是无人问津。这时期蒋兆和的人物、李可染的山水作为中国画的创新标志,消除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情愫,标志这传统中国画在逐渐的变化。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救亡成为美术界的第一大事,传统中国画开始经历着大革命时期救亡图强、西为中用、经世致用的时代需求。画家能做的就是抗日宣传,通过通俗和写实的宣传性图画成为战时艺术界的武器。在这样的情势下,传统中国画和西方现代绘画自然受到冷落。传统中国画变成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以林风眠、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吴冠中、等中国现代水墨画的代表。他们接受过西方绘画的训练,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了西画技巧和表达方式。他们的创作基本上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他们在中西融合的口号下,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使他们笔下原有的中国画发生了大小不一的变化,摸索出属于自己风格和特色的路子,他们主张色彩为主,笔墨次之,其中林风眠和吴冠中作品为色彩代表。这代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近时代,转变观念,使艺术逐渐向现代形态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外国美术学习和吸收主要来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极力批判抵制苏联以外的现代美术风格,年画色彩,连环画的线描,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渐变成新时代风潮,也成为当时美术的主流。转眼到了85美术新潮运动时期,由于西方现代艺术强势传播,笔墨逐渐被水墨取代,伴随着争议的水墨画开始发展。评论家认这是为了迎合‘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观念,只要用水墨材料作画,放弃传统笔墨,利用拼贴、水拓,油拓等方式来只制造肌理,迎合西方现代性的认可。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中国艺术的转型和研究的自由化,实验性水墨在当代艺术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美术现象。虽然无笔水墨在十几年的历史里,已经呈现出空洞乏味的衰象。但二十世纪以来,传统中国画由笔墨慢慢转向水墨使得中国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图7 [现代]2021作者 纸本水墨

三、结语

传统中国画历经千年依旧保持自由灵性,陈衡恪为近现代中国传统画奠定的基调“画之为物,是灵性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以及“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4]传统的中国画依旧保持笔墨特色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继续延续自己的生命,最终中国画的发展的演绎为——“过去的现代就是现在的传统。现代的又是将来的传统”。

猜你喜欢

水墨笔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笔墨童年
水墨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