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创作研究

2021-10-13卿玉剑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武陵山扎根版画

卿玉剑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在中国的版画创作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热点题材,风格多样,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形态。创作中,既有对少数民族历史风貌的描绘,也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生活的呈现;既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语言探索与创新;既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异同与多元,又注重表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目前有一大批版画家基于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地域文化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及创作灵感。

一、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创作的思想内涵

国家大力提倡艺术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方针政策,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引起人民共鸣。注重深入当地田野调查,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总书记嘱咐文化艺术创作要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一直被艺术家们作为重要的表现题材。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乡土主义绘画流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一度受到社会的青睐,许多艺术家纷纷来到偏远的少数民族集聚区进行采风写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武陵山地区特色文化以其多样性、立体化、历史脉络清晰的特质,形成了一种对于文艺创作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载体。如武陵山地区的瑶族、苗族等民族服饰、民间手工艺、民族风俗等等非遗文化都被各个领域的文艺创作者以浓墨重彩进行表达。而作为媒介特点独特、表现方式综合多样的版画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图式上的呈现,更是对于相关领域文化的梳理以及符号提炼,通过版画艺术作品传播该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对于非遗文化来说也是一种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题材版画创作的表现手法

以武陵山片区文化为创作题材的版画作品形式多样,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创作风格特点,运用不同的版种对于这一题材进行诠释表达。版画作为一种间接性非常强的表达媒介,它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及创作方法也促使版画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纷繁多变,百花齐放。有从发掘民族艺术的美术符号入手带有强烈个人表达色彩而创作的作品,也有从身边的民族文化生活切入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本文主要从画面形式的重写实和重表现两种不同的倾向进行探讨。

重写实性的版画创作。写实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陈九如先生的套色石版画系列作品,他的《暮月》系列套色石版画作品就是以武陵山地区的湘西花瑶文化为创作题材,陈九如先生以在花瑶地区生活的真实感受为引,通过大量地采风写生,对花瑶地区的人物,民居风景等要素进行归纳提炼,深入刻画,利用石版画多版套色 ,层层叠印,反复推敲,把石印色彩的表现性在造型参与及布局营造上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与研究,进而呈现出一系列经典而意味永恒的石版画作品。从题材来看,这系列作品是典型的东方少数民族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而从图式语言以及创作手法来看,又有西方式的刚健古典庄严的气质,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佳品。

图1 《收获》 陈九如 石版 52×43cm 1996年

同样以武陵山文化为底色的版画家是文牧江先生,文牧江先生出生于湖南隆回,这里的虎形山是花瑶族的聚居地,从小处于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也是他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版画作品的机缘之一。他的木刻版画作品《虎形山的微笑报告》就是以花瑶文化为创作灵感,“通过对于花瑶人的当下文化生存状态的表现,把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花瑶的群体形象与带有现代某种文化象征意味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引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明冲突的反思。在画面背后,我们不难窥见一个富有诗情而捏刀向木的思考者,频频冷静奏刀的神情。”

当将这种对于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消解的思考引入艺术创作当中后,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首先,作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对于地域文化的美术创作多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表现,这个过程也是对于艺术工作者基础能力的不断磨练与精进,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技术解决能力是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创作的侧重点之一。

重表现性的版画创作是以现实主义语言为重的版画作品,形式和内容更加清晰明确,更加易于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而以表现性的语言创作的版画作品则相对形式感更加强烈和具有象征性,具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

以强烈的象征性进行艺术表现的版画家有王建山先生,王建山先生工作于贵州,主要的创作生涯与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创作联系紧密。他生在贵州,地域性民族文化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永远不可割舍的记忆经验。他的木刻版画作品里,不管是苗女,抑或是风景,都是源于他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他的作品非常具有抒情性,利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形状、纵横交错的刻点与刻线,将之套在一起组成不同的物象,“通过节奏的画面语言,用日月星辰、山水雾气等象征性符号传达他内心对故土家园恬淡、淳朴风情的深沉之爱。这些丰富充沛的情感,都在他那独具韵律与诗意的版画作品中久久回响。”

图2 《绽放的高原》 王建山 木版 110cm×166cm 2019年

著名版画家董克俊先生的版画作品就非常注重民族民间艺术精神和西方现代主义观念的交融性,通过这种融合碰撞出现当代的艺术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对于贵州的本土艺术,尤其是民间美术的钻研颇深,他的版画《春返苗山》《山气》等作品的创作灵感即是以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美术为灵感来源之一,在他的作品里“主观性地将客观物象进行弱化,以点、线、黑白、色块的视觉本体符号为表现语言,强调形式的内在化倾向,把视觉快感转换为心理的穿透力和精神的刺激力,在视觉痕迹的表现深度中彰显精神性的文化结果。”

无论是注重写实性还是注重表现性的版画作品,都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提炼和归纳,并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彰显了版画家的个人魅力与性情,是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创作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题材版画创作的创作思维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表现主题上更为宽泛,材料的发展使得创作手法也更为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有些基于根植于记忆的文化梳理,有些在采风过程中一探究竟,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在艺术家的笔下重返历史面貌的同时也记录了新时代的新气象。美术家们以平视的视角关注个体的生活周遭,描绘属于自己内心的民族情结以及理解。作品在深刻剖析个体的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世界。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展现着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又映现美术家观看的立场和表述的方式。

在经过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创作实践以及通过对于不同版画名家的创作脉络研究,不难发现,在将武陵山片区文化系统引入版画创作的过程之中,各种特定的基因结构和文化现象都会受到地区与文化的不同影响,这种或是即兴而出的灵感,或是沉淀之后的升华,一定会为最终呈现的作品注入高价值的能量。不同的版画创作者来自不同的生活与工作背景。

有的版画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骨子与血液里烙印这份强烈的文化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也是创作过程中情感宣泄的共鸣和源头,无论是对于具体民族文化特点的认知,还是创作中的脉络梳理,都是保证版画创作走入更深层次的基础。而有的版画创作者不一定具有长期在武陵山地区的生活与工作背景,而是出于对于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惊奇与讶异,借助这份强烈的文化吸引而深入研究,潜心创作,从而凝练出酣畅淋漓的作品气质。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是具有永恒的活力的,因为这些作品的源头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化体,而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形成的文化系统势必是具有其历史观上的合理性与源源不竭的动力,是一个区域民族精神的营养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在各民族互鉴融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正是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相互影响,才使得中华文明根深叶茂、历久弥新。美术作品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作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面向,少数民族题材的版画作品承载社会变迁,蕴含时代气质,体现审美历程,观照人文精神,展现文化创新,是社会政治生态、民族审美精神与版画创作者自觉艺术表达三者综合的结果。

四、结语

人类文明前进的源动力就是多元文化的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不同地域与文化之间存有差异是历史自然发展的特点之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就是由这种包容开放的基因结构和文化现象来彰显的,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民族形象与民族风俗,将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引用于版画创作之中,不仅能在版画作品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精髓,用新时代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更加能营造出一种现代与传统民族的新思维,为国家、为人民涌现出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武陵山扎根版画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版画作品选登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韩珠卿 扎根乡村,助农增收
诗二首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