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的编辑路径探讨

2021-10-12陈蓓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

摘要:在高科技的助力下,新闻报道呈现出新样态。智媒时代来临,校园新闻的编辑路径呈现出多样化、多渠道、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创新。本文在分析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助力下校园新闻的编辑路径,同时,对建设智能化校园新闻的编辑意义提出思考。

关键词: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1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郑州西亚斯学院2020年度科研资助项目“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化校园新闻的构建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YB-40;第二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新闻编辑”阶段性建设成果,项目编号:教高[2021]174号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新闻传播和新闻播报领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新闻工作和人们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工智能化校园新闻的构建势在必行,且发展前景良好。

一、智媒的内涵及典型特征

“智媒”一词频繁地出现在2016年的各类新闻报道中,2016年也被称新闻学业界称为“智媒元年”。当人工智能与新闻相结合,一场前所未有的媒体产业革命爆发,众多新闻报道模式应运而生,每一个自媒体都在这场媒体产业革命中努力找寻着自己的位置,人工智能帮助每一个个体与媒体、个体与新闻信息进行结构重组,原有的新闻组织形式、新闻编辑路径和新闻生产方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創新,这种革命性的创新表现为对媒体原有生态的重塑和革新。

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智媒,就是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VR、AI等技术的能够自我学习的媒体形态[1]。在新技术的驱动下,智媒时代悄然来临。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最早对智能化进行剖析,提出了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对媒介形态的改变发挥着渗透作用,影响着媒介形态和格局的发展和变革。

二、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校园新闻编辑策略

校园新闻的报道选题、报道对象、报道范围等存在特殊性,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更加多元化的新闻生产出现,在校园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信息采集、优化、编辑加工和传播等流程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发生着变革。

(一)多样化主体的开发和利用

在校园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主体是从事新闻采集、加工和传播的人。但是,未来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校园新闻的编辑和大多数新闻一样,新兴技术一定会对新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新闻生产的主体也将不再受限,一切智能的物体皆可参与或主导新闻生产。

2015年9月,由腾讯研发的一款名为“Dreamwriter”的软件开始应用,这是我国最早应用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最初出现在财经新闻的相关报道中。随后在11月,一位名叫“快笔小新”的写稿机器人由新华社推出,在体育、财经类报道中完成稿件编辑[2]。

有了媒体对机器人写作的探索,各大企业也纷纷引进相关软件展开新闻报道的相关探索,“DT稿王”和“张小明”等机器人写作的形象相继出现。不论是从编辑领域还是编辑的深刻性来看,机器人写作的趋势正在逐步扩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机器人写作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新闻构建的策略之一,包括校园新闻,它会广泛应用于校园新闻的编辑中并发挥其效应。

(二)多渠道开展信息采集

目前,校园新闻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采集。学校设立专门的新闻中心,配备专业的技术岗位,招聘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学生辅助完成新闻编辑流程。

利用无人机开展信息采集,是校园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采集方式,它改变了人们看待事件和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校园新闻的生产者更新发现和表现事实的切入点。校园新闻应用无人机以后,一方面,扩宽了信息采集的渠道,延展了信息采集的视角;另一方面,因无人机具有记录和巡航等功能,能为信息的编辑和传播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可能。

利用数据挖掘新闻,也是目前校园新闻在编辑中所采用的策略之一。大数据因其数量大、多样化、速度快和准确度高四个特点,让客观的新闻事件变得新鲜且生动,说服力和感染力都是传统新闻编辑无法比拟的。但是,利用数据挖掘新闻在校园新闻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要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创新校园新闻编辑的传播策略。

(三)多样化报道方式

2018年11月7日,全球第一个AI合成主播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被发布,它由新华社联合搜狗共同研发和发布。紧接着,“新小浩”“新小萌”等多名AI主播诞生,并且投身于两会等相关报道,不仅实现了有声语言与肢体等副语言声情并茂地播报新闻,更是在形式上实现了男女混播等创新[3]。当前,校园新闻的报道者多为有一定专业基础、声音动听、容貌姣好的学生担任,已经出现了虚拟主播的报道方式。这与智媒时代的报道方式相比,发展稍有滞后。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个合成新闻主播形象,那么不仅可以丰富报道形式,对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也是非常有利的。

全景式新闻报道在校园新闻的编辑中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编排策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生成沉浸式、交互式的现实体验。不少学校的图书馆都设有虚拟现实体验区,学生佩戴特定的设备便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上参与场景体验。新闻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把这种体验应用于校园新闻的报道中,让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进行实时交互,让学生等受众群体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中,切实感受科技的魅力,沉浸于不同的场景。

(四)丰富的新闻体验

交互式、沉浸式等新闻体验在校园新闻中崭露头角,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传统的校园新闻报道都是文字与图片相互编排结合,而智媒时代,校园新闻借力新技术,利用大数据等多渠道采集信息,让受众真实地感知到了静态可视化的新闻和动态可视化的新闻。

作为年轻群体,学生更乐于接受不断发展变化的视觉呈现,00后,甚至10后的群体早已不满足静态图片的信息呈现。他们热衷于与一系列画面组接的以动态形式呈现在媒介平台上的信息互动,更愿意自己的信息“上墙”,更愿意看到自己心仪的CP并及时与他们进行互动。这种交互式的沉浸体验是智能时代新闻编辑策略的典型特点。

(五)个性化信息分发

关于新闻分发,有很多种分发模型。有基于用户的自主分发,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分发,也有基于内容的推荐分发等等。

校园新闻的新闻分发主要是人工编辑完成的,由学校固定的行政部门、专业学院指定分发。在新技术的影响和推送下,校园新闻更多地开始关注年轻受众需求,涌现出了一批智能化的校园媒体平台。各大校园同时拥有多个个性鲜明的抖音号、公众号、企业号等。

这些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的信息传播平台能够更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在信息分发中传播范围更广,信息到达率更高,信息渗透性更强,呈现出社交化和个性化的分发特点。比如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用户的兴趣爱好、搜索频率和数量都会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依据。

三、关于智能化校园新闻的编辑思考

如何让数据新闻在校园新闻报道中更加真实?如何让机器人写作真正走进校园新闻?如何让VR、AR等技术帮助校园新闻增强体验感?面对万物皆媒、人机协同的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的编辑工作应有以下思考。

(一)正确使用新技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要引导学生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速度较快,要正确使用新技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完成校园新闻的编辑和发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4]。

(二)推动校园文化,弱化茧房效应

校园应该是积极的、纯净的、充满智能能量的场所,师生如果沉浸在为了流量而生产的报道中,难免会陷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尊重校园文化,合力推动校园文化才是在校园新闻编辑中努力的方向。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民记者”

学生是校园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对学生群体的感化和教育必须从观念引导上进行。高校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应做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加大开发数字信息化课程的力度,着重培养大数据人才。

在人机协同的智媒时代,人永远是新闻生产和编辑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借助机器辅助进行创新拓展。同时,对于新闻报道本身,应尊重报道的真实性,强化报道的社会价值,注重校园新闻报道的引领效应,着力打造“全民记者”。

(四)完善编辑流程,加强编辑管理

在校园新闻的生产编辑中,学校为首要的责任管理者,相关部门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特别要更新培训内容,以适应不断發展变化的智媒时代。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自觉有效地进行业务学习,提高编辑技能的实操能力,及时更新编辑理念,开阔思路。

加强编辑管理也是校园新闻在编辑生产中值得思考的内容。管理要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应建立更专业的制度,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服务师生。

四、结语

“5G+AI”为智能化校园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环境,将其应用在智能化校园新闻的构建中,更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智能化校园新闻在构建过程中,也会在“5G+AI”的助力下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应将新闻自动化生产应用于校园新闻的构建中。

在智媒时代,需要通过多元化主体的开发和利用、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多样化的报道方式、个性化的信息分发以及交互式、沉浸式等丰富的新闻体验,助力校园新闻的生产编辑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思考,要正确看待新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适度、适时使用人工智能,以更好地助力校园新闻生产编辑。

参考文献:

[1] 林秋铭,范以锦. 2017—2018:众媒时代到智媒时代的大跨越[J].中国报业,2018(1):20-22.

[2] 孟笛,柳静,王亚婧.颠覆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J].中国编辑,2021(4):21-25.

[3] 高洪茹.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4] 贾艳梅.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J].新闻研究导刊,2021(2):207-208.

作者简介:陈蓓(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编辑。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冷思考
智媒时代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生产变革
关于“智媒时代”的几点思考
试论智媒时代传媒从业者的职能转变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智媒时代下六堡茶文化在“双创”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