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0-11闫世强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闫世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要求治理主体深刻领会“幸福河”的科学内涵,立足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幸福河”为目标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遵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要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合理布局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要以重塑绿色经济体系为重心,推动黄河流域发展转型;要传承和弘扬黄河生态文化,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4-0005-05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提出建设“幸福河”的目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幸福河”是更加关注人民福祉,更加关注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人水和谐共生”〔1〕的发展,这必将把新时代江河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全新境界。

一、以“幸福河”为目标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考察黄河时发出“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

首先,“幸福河”实现了“生态”到“生命”的价值转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河”的重要论述将“黄河看作是有生命的”,这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是大江大河保护发展理念的新境界。这一新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自然是一種生命存在。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创新,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纷争,实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转化。这要求我们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样的理论背景来观察自然、对待自然,谋划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幸福河”就是把“人、流域、黄河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认为“黄河是有生命的”,把保护黄河看作是保护生命,把改善黄河看作是善待生命,实现“生态”到“生命”的价值转向。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流域、黄河都是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也会受到威胁,整个黄河流域也就不再完整。作为一个生命整体,人的生命和黄河的生命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休戚与共,一旦黄河的生命受损,人与黄河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健康和利益必然受损,人在这个生命体中也必将受到重创。所以说,“把黄河看做生命存在”这一全新理念,既是直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理论显现过程,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要求,必将成为未来人类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的理论指导。

其次,“幸福河”实现了“健康”到“幸福”的内涵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思想内涵、深远的战略考量,不仅告诉我们,大江大河治理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大江大河治理的定位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和根本大计;还告诉我们,对大江大河治理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需求与江河保护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相应地,目标任务也就发生变化,确立“幸福河”目标,建设“幸福河”成为了贯穿新时代江河治理保护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意味着我国的江河治理从重水量—重水利—重水质—重水生态,到现在强调的是“人水和谐共生”,正在从“健康河流”向“幸福河流”的升级。“幸福河”内涵着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服务社会功能的均衡与可持续,使得流域内人民不断增加安全感、获得感与满意度,以建设“幸福河”为目标引领着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幸福河”实现了“单维”到“多维”的指标演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幸福的客体是人类认识和进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幸福河”的评价,既要从人类幸福的需求出发,又要考虑河流自身健康,更要考虑人类与河流相互制约支撑以及和谐发展的关系。

从人的角度看,“幸福河”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河流的角度看,“幸福河”要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从人与河流的关系来看,“幸福河”要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幸福河研究课题组的结论,“幸福河”有20项指标,主要包括:洪涝灾害人员死亡率、洪涝灾害经济损失率、防洪标准达标率、洪涝灾后恢复能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用水保证率、水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河湖水质指数、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合格率、地下水资源保护指数、城乡居民亲水指数;重要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河湖主要自然生境保留率、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水土保持率;历史水文化保护传承指数、现代水文化创造创新指数、水景观影响力指数、公众水治理认知参与度。这些指标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对于正向指标来说,测算得出的数值越大幸福指数越高,对于逆向指标则相反。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对标对表幸福河的指标体系,针对性分析成绩和问题,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

二、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加强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跳出传统工业化思维,突破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建设“幸福河”的路径,这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重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和谋划,以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加强顶层设计,以实现整体性推进和关键性突破的有效结合。

首先,科学编制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打好生态保护保卫战”“深度节水节约集约用水”“联防联控保障洪涝安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护好黄河文化”“深化黄河自身、水沙、气候变化、缺水性污染治理、河道摆动等重大问题研究”等六个方面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此为基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今后15年黄河重点生态区的主攻方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沿黄各省公布实施的“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等系列性文件则立足实际、细化落实,通过这样的科学设计,规范人的行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其次,通过工程布局落子带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三大工程的有效推进,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以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为牵引,加快黄河流域污染治理進程;在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方面不断发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用,带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随着这些打基础、管长远、增功能的工程布局落子,将任务项目化、时间节点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真正将大好机遇转化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再次,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来有效落实高质量发展。从空间结构看,由于黄河流域是自然地理单元、经济区域单元和行政区域单元重叠组成的空间结构〔2〕。以“三区七群”为基本框架,推动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3〕。所谓“三区”是指青藏高原保护与限制开发区、黄土高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区域、华北平原现代化高质量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区。这三大区域基本体现了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特点,以及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区域性问题。所谓“七群”是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上述城市群是黄河流域人口—产业—城镇的重点集聚区,是落实“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的重点区域,在推动我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对保护水环境和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探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也应以这些城市群为重点。“三区七群”协调发展格局的构建,既符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又符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更能有效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引领等规范人的行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黄河流域协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布局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

“水少”是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黄河流域自然气象水文条件所决定的。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不仅准确把握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抓住了治黄的主要矛盾,而且进一步在方向上明确了流域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处理好人与水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河流生态健康。

首先,约束沿黄各地的取耗水量,保证黄河冲沙输沙水量。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水沙产生与排泄不平衡。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虽然入黄泥沙年均减少,但是下游的泥沙淤积量仍然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35亿吨,据潼关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近20年来,含沙量从22.5千克每立方米下降为4.04千克每立方米,黄河的含沙量逐渐递减,但下游的泥沙淤积量仍然增加,据2010—2019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19年黄河下游实测引沙量为3840万吨,较上年增长113.33%,这些数据反映的是黄河流域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这就意味着,要维护黄河的生态功能,必须保障适宜的输沙水量,这是建设幸福河,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说,约束沿黄各地的取耗水量,保障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生态流量,是应对黄土高原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带来的泥沙难题、维持河流自身健康的必要之举。

其次,约束粗放式的用水方式,实现节约集约用水。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河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的30%,耕地亩均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同时,黄河流域供水量占比、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比较高,据2009—201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9年黄河流域供水总量占当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7.7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则高达80%。据测算,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活和工业缺水量将达77~92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面对这样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要科学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动态监管水资源的取、用、耗、排,实施节水工程,倒逼产业转型,优化经济布局,倡导循环经济,协调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再次,约束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近年来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百姓生活的水准高了,生态屏障的作用大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多了,这些成功的实践为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看到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内上下游发展不均衡,新兴产业内生动力不足,这给沿黄地区的人口、城市和产业规划提出更高要求,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依水而定、量水而行,掌握水情、算清水账,担起责任、科学决策,以水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合理布局黄河流域的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使得同样的水资源承担更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以转变用水方式为突破口,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四、以重塑绿色经济体系为重心推动黄河流域转型发展

重塑绿色经济体系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局限于产业的转型升级、高附加值的追求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超越。也就是说,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是从生态文明的理论背景观察、审视工业时代的发展方式,对发展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义,在发展过程中,重塑绿色经济体系,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新图景。

首先,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重塑黄河流域经济圈。从沿黄9省GDP在全国的占比来看,上、中、下游的差别很大,低于1%的三个省是甘肃、青海、宁夏;山东占比为7.17%,河南为5.48%。从代表新兴产业的数字经济总量看,2019年全国是38.5万亿元,超过1万亿元的仅有四川、河南两省,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整体发展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市场交易也不太紧密。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把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系统关联性,更加注重黄河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多考虑相互之间的经济影响,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一个紧密的经济圈,使得黄河流域的发展更优,质量更好,联系更紧密,形成共赢的区域经济关系。

其次,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重塑黄河流域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4〕。这就要求对黄河流域经济体系进行重新定义,将生态理念渗透到资源产品、经济组织、经营模式和体制机制中,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统领,遵从沿黄各地的自然生态实际,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逐渐形成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体系。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地区来说,三江源、祁连山要保护好生态,为中游和下游甚至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要着眼于农业生态化转型,紧紧围绕“健康饮食”这一核心问题部署农业现代化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关中、呼包鄂榆、兰西、中原、山东半岛、山西、宁夏城市群和沿黄县域城镇要以“绿色转型”为导向,激发活力,探寻动力,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再次,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重塑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格局。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沿黄各地区分工与协作的基本依据是市场贸易理论。生态文明视域下,流域内部经济关系更多考虑的是流域内部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其变化,由此需要重塑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格局。要建立黄河流域发展基金,通过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态服务补偿与合理分配,发展本地绿色新经济,既可以调动上游地区保护生态、涵养水源的积极性,避免走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也可以使得下游从上游的生态服务中受益,形成黄河流域内部的良性互动,形成“集中+分散”的新组织模式,提升知识、创意、生态等非物质价值在经济发展中比例,更好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顺利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与融合发展。

五、以传承黄河生态文化为统领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对于黄河流域的人们来说,当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方向,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生态文化,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首先,在认识层面以黄河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理念。“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4〕在黄河文化中,生态文化可以说是与流域绿色发展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文化类型。黄河生态文化是人们在利用黄河、治理黄河、管理黄河、保护黄河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生态層面的再认识和思考,才得以生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人与黄河的关系,还反映了人与整个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反映了流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黄河生态文化可定义为是黄河流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主旋律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

其次,在实践层面以黄河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坚定生态自觉。通过生产活动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觉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走绿色发展之路,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一是通过广泛宣传,引导黄河流域人们形成保护黄河的思想共识、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像右玉人珍惜树木一样珍惜黄河赋予的一切资源,把人们赖以生存的黄河流域以最好的状态传给子孙后代,让它们成为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要树立崇尚节约的理念,即“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不断解决黄河流域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平衡。

最后,在机制层面合理建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同体。合理建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同体,是突现绿色发展的可行选择。在这个“生态治理共同体”中,人、黄河、流域、科技融合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和而不同”,思想和制度同向发力。加快出台《黄河法》,完善河、湖长制、议事协调协商制度,完善水沙调控管理体制,统一调度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生态等,建立水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不断凸显黄河共同利益,凝聚流域人们的共同力量,汇集流域共同行动,在落地落细中发挥效用。

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倡导健康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展现“越保护,越发展”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全新图景。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这一转型示范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还具有象征意义和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左其亭.基于人水和谐调控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研究〔J〕.人民珠江,2015(03):1-4.

〔2〕黎元生,胡熠.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机制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76-82.

〔3〕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J〕.改革,2019(11):33-39.

〔4〕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1):5-9.

〔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2020-06/04/c_1126073270.htm.

〔6〕陈超.新时代黄河生态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11):27-30.

责任编辑晓晨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