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时政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策略探析

2021-10-11苏维兵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7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思政教育

苏维兵

摘 要:中学语文的学习能够让中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思政教育不断渗透到教书育人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学语文课堂;融入策略

纵观义务教育下学生的现状,有效做好思政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仅仅依靠思政课堂教育是差之甚远的。一是教学课堂时间紧张,教授内容只是外露于表象;二是时政课理论性较强,显得枯燥乏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包含多方面的內容,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将思政元素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把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身体发育与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其身心健康发展。二者有效融合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可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思政观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中学语文课堂,能为学生的思政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把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认真研读语文教材,寻找最佳切入点

教师只有真正将语文教材吃透才能把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二者完美链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三峡》一文时,可穿插一些思政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教师还可以在讲授寸草春晖、舐犊情深、天伦之乐、兄友弟恭等成语时,穿插一些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带他们领会、感知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亲情,收获爱的温暖;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刎颈之交的历史故事,演绎让梨推枣的情景剧等方式感悟友情。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逆变期,在课堂上他们的专注力不高,喜爱玩耍,所以,教师应把时政教育与语文课堂相融合。

1.课前国学经典诵读,时政教育聚拢学生的注意力

国学经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几千年神州大地上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民族灵魂。因此,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课前诵读国学经典对他们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加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价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使中学语文课显得不干涩乏味,课前创建国学经典诵读情感场景、课前的时政教育是聚拢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时,可以先让学生一起诵读《诗经·淇奥》,在读中感知淇水弯曲的堤岸和翠绿的竹林相依相连的情景。老师在诵读后加上恰当新鲜的时政教育,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转向课堂,很自然导入了描写祖国山川秀美的文本《答谢中书书》中。这样把时政教育融入教学创设情境既聚拢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感知能力。

2.采用多媒体播放新鲜的时政素材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效果的提升十分明显。因此,教师能否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3.层层质疑,让文本与思政相融,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文题是文章的文眼、灵魂、主旨和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文眼进行层层剥笋式的质疑,让文本与思政相融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古典小说《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教师先牵住“智”这一牛鼻子,提出生辰纲是谁取的——晁盖、吴用等人;从谁的手中取走的——杨志;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智”取,智用精心设下的白胜在黄泥冈松树林买酒计策等待杨志来钻。学生带着疑问层层解答,文本内容迎刃而解。

(三)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只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学生才能真正喜欢老师,才能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的话,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把控。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通过问答和交流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保证公平、公正,以防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只有把时政教育与中学语文课堂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李荣康.对语文教育中学生思政教育缺失的反思[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602-603.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思政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