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力带抗阻跑激活对国家羽毛球运动员灵敏性的影响

2021-10-10李恒志李春雷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7期
关键词:间歇弹力幅度

李恒志 李春雷

(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 北京 100084)

灵敏性是在任何方向或身体朝向(前后、侧向、对角线等)产生速度的能力[1],灵敏性体现在反应速度与变向速度能力中。对于羽毛球运动员来说,速度素质是关键[2],具有更快速度的能力就意味着可以更快速地变向,有助于运动员在羽毛球比赛中的发挥。提高场上的动作速度,除了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体能训练外,还可以通过激活后增强效应(简称PAP)去实现。PAP定义为预先进行一种次最大强度抗阻练习,可以是等长收缩,也可以是最大随意收缩方式,所引起的后续运动中参与肌群肌肉力量、速度、爆发力等素质快速提高的现象[3],PAP已被meta分析证实能提高许多运动专项的运动表现[4]。当前诱发PAP的方法主要分为最大随意收缩(MVC)类动作与复合动作激活2种方法,当前对这2种激活方法的具体操作手段的研究集中在放在杠铃类[5]、增强式动作、复合训练等动作上,没有关于弹力带抗阻跑作为诱发PAP的研究。因此,笔者通过使用弹力带这种各训练队里常见的训练工具去诱导PAP,以丰富未来羽毛球热身激活的训练实践、填补当前国内抗阻跑PAP的研究空白。

1 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14位国家羽毛球青年队男性集训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6.3±0.8岁,平均身高为177.2±4.1cm,平均体重为68.6±4.9kg,均有“12点摸球测试”(简称“12点测试”)专项灵敏测试经验,且“1RM深蹲”均超过1.5倍体重,运动等级均在一级运动员及以上,截止测试时间近3个月内没有任何运动损伤,并且实验前已经与运动员、教练员做好良好沟通,测试前3天内没有进行剧烈的下肢力量训练、没有服用肌酸、咖啡因等。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受试者信息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法

实验器材:标记为45lb(约20.4kg)阻力负荷的弹力带若干、秒表(单位0.01s)、皮尺、测力计(单位为0.1kg)

实验步骤:在实验开始前,让14名受试者统一严格进行羽毛球专项热身动作10min,并且统一进行体能整合性热身5min。准备活动结束后计时1min后,两组受试者统一进行12点测试,并记录下时间,其成绩作为前测的基线值,数值精确到ms。将所有14名受试者通过前测成绩结果的高低交叉排序,序号单数组为一组、双数组为一组分成抗阻跑跑组(Resisted Sprint组,下文简称RS组)、冲刺跑(Sprint组,下文简称S组)两组,两组受试者测试成绩通过一致性检验。

前测结束4min后,开始准备激活干预。RS组受试者统一在髂前上棘下、髋关节上的位置系上弹力带,并且在后方1m(皮尺测出)处,实验助手按照统一固定方式紧握住弹力带,并尽可能控制弹力带长度不变。S组没有任何器械干预,按照常规姿态准备站在开始线后。激活开始前,通过10次距离相同、角度相同的测力计提前确定在固定1m距离时弹力带中段所捆绑的负荷值,为8.6±0.27kg。

开始激活干预时,两组受试者统一听哨声后进行羽毛球步伐(左、右跨步向前)前进50m。冲刺结束后,掐表计时两组激活方式组间间歇90s,结束后即刻开始第2组相同负荷、容量的激活方式。两组激活训练全部进行完毕时,RS组与S组同时分别进行4min、8min、12min休息之后分别进行“12点测试”,并记录下3次后测数据。

1.2.2 数理统计分析法

通过SPSS26.0统计软件对受试者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深蹲1RM值、弹力带阻力值等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基本信息相关平均数与标准差;再对RS组与S组的组间成绩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S组组内成绩变化与S组组内成绩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RS组与S组的干预结果在手段、间歇不同情况下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使用Prism对数据进行图形分析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间歇对12点测试的变化趋势

各间歇情况下的成绩变化见图1。通过图1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干预后RS组所有间歇时间段内的总体成绩变化有所提高。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图2,RS组测试时在恢复4min时成绩平均提高0.15s,但是成绩提高幅度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当恢复达到8min时成绩平均提高0.31s,比恢复4min时提升幅度更大,且提高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恢复达到12min时,成绩平均提高0.19s,但提升幅度较与恢复8min低、略比恢复4min高,提高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组测试用时在恢复4min时成绩平均提高0.18s,且成绩提高具有显著性(P<0.05);当恢复达到8min时,成绩平均提高0.09s,且成绩提高不具显著性(P>0.05);当恢复达到12min时成绩平均降低0.12s,且成绩降低不具显著性(P>0.05)。

图1 两种干预手段不同间歇成绩变化对比

2.2 不同PAP激活手段对12点测试成绩的影响

各不同间歇的成绩变化幅度见图2。通过图2两种干预手段不同间歇对比基线状态的成绩变化幅度可以看出,干预后RS组提高幅度在间歇8min时最大。通过对比RS组与S组在4min间歇的摸球测试变化幅度可知,RS组的成绩变化与S组成绩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RS组与S组在8min的摸球测试变化可知,RS组的成绩变化与S组成绩变化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RS组与S组在12min的摸球测试变化可知,RS组的成绩变化与S组成绩变化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

图2 两种干预手段不同间歇对比基线状态的成绩变化幅度

3 分析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通过PAP可以有效提高冲刺能 力[6,7],诱发PAP机制的手段选择至关重要。有研究证实了负荷在10%BW的情况下进行抗阻跑可以成功诱发PAP效益[8],使得冲刺速度得以提高。因此,该研究也采用了10~15%BW(8.6±0.27kg)区间内弹力带的抗阻跑去诱发PAP。

3.1 间歇4min

S组在间歇4min时的测试成绩增幅略比RS组高,考虑的原因是RS组的干预手段对机体造成的刺激较大,使得机体无法在4min内进行有效恢复,从而诱发PAP。进行PAP的干预会导致骨骼肌疲劳效应与增强效应并存,在一定的间歇时间内若疲劳效应超过了增强效应本身,则不会产生良好的PAP效果[9,10]。此次干预为10~15%BW的负重拖拽冲刺,虽不及Whelan等[11]的30%BW负荷大,但是考虑该研究所使用动作复杂性与组数更高、刺激更大,所以较与Whelan等人研究的10m的距离相比总的负荷量大,导致4min时RS组机体疲劳效应超过增强效应,最终使得成绩提高幅度甚至略微低于S组。

3.2 间歇8min

在该间歇条件下两种干预手段所引起的成绩的提高,虽然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不大,但是RS组能产生最佳成绩提升的间歇时间略优于S组,考虑可能的原因是8min的间歇可以使机体得到充分恢复,使得RS组的机体增强效应大于疲劳效应,该间歇时间产生的PAP与Winwood等[12]的研究一致。此时,由于S组虽然增加了间歇时间但是仍旧提高了测试成绩,所以RS组的提高对比S组提高而言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间歇12min

RS组的成绩变化幅度较与S组变化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间歇12min时RS组的PAP依旧发挥作用,但S组考虑可能前两组测试的疲劳累积因素,导致12min时测试成绩下降,此时RS组的PAP干预优于S组。因此,在间歇12min后,RS组的激活效应依旧存在,较与间歇8min产生的成绩提高幅度相比略有下降,但依旧有显著性,且提高幅度明显比S组更高,表明该RS组的实验手段在间歇12min时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负荷在10~15%BW区间内的弹力带系在腰上、进行50m冲刺2组、组间间歇90s的专项步伐冲刺训练在间歇4min、8min、12min时都可以诱发出PAP,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灵敏性测试的成绩。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使用弹力带进行专项步伐抗阻跑的激活方式在间歇4min时无法提高专项灵敏测试成绩,间歇8min时提高灵敏性测试成绩最明显,间歇12min时仍然具有激活后效应。今后比赛与训练前8min建议采用10~15%BW负荷弹力带,进行50m的2组冲刺,组间间歇90s的激活方法,可以有利于运动员场上的运动表现。

4.2 建议

该研究所使用的抗阻跑方式属于阻力训练手段的一种,理论上可以作为PAP的诱导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所采用的阻力形式是变阻形式——弹力带的弹性负荷会随着动态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研究中每个人所受到的负荷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波动变化的,并不是完全恒定负荷的值。基于弹力带的抗阻跑由于其本身特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的结果,但是该手段确实是运动训练实践中较为便捷的方式去给运动员做激活热身。不可忽略的是,变动的阻力可能会对不同运动员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诱发PAP的效果。因此,在后续探究抗阻跑诱发PAP的实验中,可以考虑更为精确对负荷的控制激活方法(如使用负重雪橇、负重拖拽跑、1080sprint等手段作为PAP激活方式)去进行探究。

猜你喜欢

间歇弹力幅度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巧用弹力带提升立定跳远能力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2019年10月汽车产销总体继续回升 但回升的幅度仍较低
间歇训练法在提高青少年耐力素质方面的应用
冠心病患者出现窦性停搏1例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2014年中期预增(降)幅度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
弹力球
弹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