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未成年人沉溺短视频的危害、原因及预防路径

2021-10-09傅鹏陈长松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娱乐化模仿未成年人

傅鹏 陈长松

摘 要: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短视频,短视频作为未成年人中的一种流行文化也逐渐蓬勃发展。本文聚焦于短视频推送研究,以未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未成年人在沉溺短视频中所带来的身体健康下沉、性格自闭、非理性模仿、异化等种种现象。其次从机制,自身,社会三方面分析了他们沉溺其中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溺其中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短视频推送; 未成年人; 异化; 模仿; 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05-003

短视频是一种快速流行的文化产品,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传播载体,依托移动社交平台与社交链条,播放时长在数秒到数分钟之间[1]。最新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占到总人数的78%,首次接触网络的未成年人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而最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65.6%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2]。这说明短视频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然而,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繁荣和流行引发了一系列娱乐思潮,娱乐因素的过度增长逐渐形成了“泛娱乐”趋势[3]。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对此现象做进行深度研究剖析。

一、未成年人长期沉迷短视频的危害

(一)身体健康的下沉,性格的孤僻与自闭

未成年人长时间刷短视频更会使得自己陷入一个“虚拟社会”,即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表征,而是通过媒体对符号事件或信息的选择性处理向人们提示的环境[4]。因此。短视频所呈现的大多都不是现实的原貌,但短视频内所呈现的拟态环境对于未成年人却容易造成极大的冲击。所以,使用短视频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未成年人无法自主地控制使用时间的长短,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沉浸于快速、猎奇、有趣的视频海洋里,长此以往就会对它产生依赖感,形成一种生活习惯[5]。性格逐渐孤僻,内心逐渐自闭,不愿与人交谈,甚至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沉迷于短视频推送的内容,沉迷于所谓“自己的世界”,认为只有不断刷短视频才能找到一些乐趣和快感,这种现象在未成年人中越来越多地发生。

长时间使用手机刷短视频更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受到阻碍,也会对视力造成更大的伤害。近年来中小学生健康调查显示,我国近视率小学生就達到了27.7%,初中生则上升到了55.8%,高中生更是高达70.3%,很大程度上和长时间沉迷手机,沉迷刷短视频有关。此外长时间久坐低头刷短视频更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健康的疾病,如腰酸头晕,颈椎疼痛等,未成年人在身体完全没有长成之前所引发这些疾病对于后天的发展会造成有害影响。

(二)非理性模仿桥段引发模仿式悲剧

人似乎天生就会模仿,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价值观,行为方式还没有形成之前,他们的一切都是基于模仿而产生的。从最初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说话,再到模仿电视里的动作和举止,短视频风靡的现在更是提供了一个他们模范短视频里的人物的机会。但这种模仿短视频里的内容同样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危害。调查显示,网络短视频与直播中存在不良现象的比例约占48.9%。网络主播的谩骂、脏话、吸烟、饮酒等行为的屡屡发生,给正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未成年人带来了负面影响[6]。

例如因模仿班主任而在网络中爆红的钟美美,因模仿神似而受到广大网友认可。而他的视频被大量下架后部分网友却为此不鸣,认为不应该扼杀未成年人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钟美美的模仿视频经由短视频平台发布时,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舆论风波,对于钟美美自己也是一次冲击,更会使得后续的未成年人模仿者故意夸大,变相,浮夸老师形象,以求得流量爆红。如果大幅度进行模仿传播无论是对社会中老师的形象还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再例如2021年1月13日。在徐州一个公园里,几名青少年在一段短视频中模仿了流行的“秋千船”桥段。却意外在一次事故中掉入水中。事发后,三人被抢救上岸,可不幸的是,还是有一名14岁的男孩经抢救无效死亡。类似这样的模仿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短视频里许多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专门的效果而刻意地去“演”的一些场景,但是未成年人辨别能力低下,无法分清真假,模仿现象还是频频发生。所以,模仿式悲剧的频发更使得我们去思考短视频内容中所呈现的内容是否应该被进一步筛选才能够进入到未成年人的视野中?

(三)价值观的扭曲,精神层面的逐渐“异化”

所谓异化,简单来说,即人的主体性让位于其创造的客体,客体反过来主导主体,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缺失,对主体本身及主体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7]。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本来应该是为人们服务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媒介成为未成年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时,媒介已经反超人类,反手操纵人类。但信息环境中的“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我”价值,反而被推到社会领域完全占领公私领域的危险境地,使“人”再次陷入异化的阴暗面[8]。未成年人精神层面的逐渐异化正是由于媒介逐渐掌控他们的生活,短视频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逐渐操控他们的生活,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基于算法的推荐和计算从而呈现在他们面前。不需要思考的刷短视频,不仅仅是对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减弱的一种表现,更是对未成年人精神层面的一种麻醉效果的冲击,逐渐使得未成年人沦为拉扎斯菲尔德笔下的“容器人”。

未成年人接收短视频之后逐渐会被短视频内传达的价值观所诱导,产生认同和崇拜心理。所以未成年人在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更会对推荐的短视频产生认同。更可悲的是,短视频所推荐的内容大多是不完整的,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未成年人很少会接触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头去尾的片段意味着未成年人从小就被灌输着碎片化的思想,使得思想方面进一步产生深度“异化”,在日后很难进行深度思考,对于日后的教育和认知事物也只是基于表面,而很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所呈现的所谓娱乐短视频的部分内容就是真理,价值观受到扭曲。

二、未成年人沉溺短视频原因

(一)机制原因:基于技术可控性的短视频推荐机制

所谓沉溺,即陷入不良的境地。短视频之所以让大部分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是因为他们在背后的大数据算法操控下,不断推送用户喜爱的内容,是在技术可控的基础上,逐步控制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所谓技术可控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技术系统中控制对象运行过程中,控制主体基于一定的兴趣和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根据控制对象的反馈信息进行决策调整,进而控制技术体系的未来走向[9]。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完全处于被控制阶段,他们的点赞,转发,评论以及停留的时间长度作为一种有效信息,逐渐反馈给系统,系统就会推荐出让他们感兴趣的视频。网络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人都可成为段子手,自媒体作家,网红,短视频内容推送逐渐走向多元化,眼花缭乱的推荐机制使得未成年人难以抵制诱惑,而浮夸的特效装扮更会使得未成年人对视频内容心生向往。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存在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10]。而今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环境的建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网络实现了人与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11]。用户只能看到个人感兴趣的信息,算法会根据其浏览记录不断推送大量相关和相似内容,致使用户难以接收个人兴趣以外的信息,极易造成用户信息接收的单一和同质化[12]。另外,技术可控性下网络短视频推荐都带有着价值观的灌输和影响,并且基于一定的目的进行传播。所以使得未成年人轻易相信短视频中所呈现的场景和内容,抗诱惑能力低的未成年人自然很容易沉溺于这种娱乐方式。

(二)自身原因:对新鲜事物的兴趣,缺乏自制力

未成年人对外界事物天生的好奇心支持了他们不断的探索和追求的脚步。因此,短视频是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自然对未成年人极具吸引力。因为短视频的第一视角所创造的贴近度和体验让用户认为不需要个人感受甚至其他信源一起验证[13],他们关注的是短视频内所创造的“拟态环境”。所以没有时间停止思考视频中呈现的内容是真的还是假的,便迫不及待地想看另一个视频。对于新鲜感的追寻使得他们乐此不疲地追寻短视频里所呈现的虚拟内容,却往往忽视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

因为相对于枯燥的学习,短视频内所呈现的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能使得未成年人能够更好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所以自制力不足的他们如果没有家长的在一旁监督,很快就会一直沉浸于虚拟环境,为了获得所谓交往上的认同和快感而沉迷于短视频,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社会原因:短视频风靡全球,消费文化兴盛

一种网络文化的背后,往往是对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隐喻,也是对当时社会心态的注脚。[14]短视频之所以能被未成年人所接触到,究其根本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在人群中疯狂传播,从一开始受众主要为青年人群体到后来风靡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而未成年人为了交往和认同,自然就会接触短视频。短视频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人人都可成为生产者,传播者,人人又是普通受众。正如学者胡翼青所说:“在网络上,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转换十分频繁,在某一传播过程中成为传播者的网络用户,在另一传播过程中就可能是受众。”[15]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种短视频文化的传播符合了自己的兴趣,满足了自己的期待,久而久之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如今,社会商品化现象显著,在网络构成的大环境中,消费主义的观念盛行。[16]消费文化的兴盛更使得短视频越发张扬,直播带货成为短视频中一种主要娱乐方式。主播所构建的场景,是一个能让观众感受到身份感和集体感的独立空间,该空间中,观众拥有尊贵的、有身份感的特殊心理[17],对于未成年人的刺激则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更加能够唤醒他们身体里所谓的激情,能够让他们切身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缺失和话语权的被忽视,这正是很多未成年人沉溺其中的原因。

三、未成年人沉溺短视频的预防措施

如今的短视频内容逐渐泛娱樂化,考虑到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基础之上很难抵御外界新兴事物的诱惑,所以本文从外部环境出发,从学校,家庭,平台机构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合理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短视频,防止他们继续沉溺其中。

(一)学校引导:普及短视频知识,加强思想教育

学校能否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对于他们是否会沉溺短视频至关重要。学校应当遵循知识传授和思想健康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开展一些关于短视频的讲座和班会,使未成年人充分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一些影响,让未成年人自觉抵制其中的一些低俗和腐朽文化。同时对未成年人加强思想教育,多开展课外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生活,使他们逐渐从虚拟生活中回到现实环境中来。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今后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溺短视频。

(二)家庭教育:合理引导孩子,创新监督方法

未成年人能否合理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机刷短视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以家庭共享的方式使用访问设备,以尽可能延迟为儿童提供个人电子设备。其次,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讨论网络生活,教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适当的互动。[18]在合理把控刷短视频的时间的同时,可以陪伴孩子多看看传播正能量或者益于学习的短视频,帮助未成年人合理地辨析短视频内所传达的内容和价值观,在和孩子一起刷短视频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合理地教育,并理性安排他们的上网时间,必须保证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娱乐而不是整日沉溺于短视频。

(三)平台机构:加大管理制度,完善体系改革

网络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进行一定权限和时间的限制。应规定未成年人参与的时间、花费金额等,并建立提醒机制,对在一定时间内花费超过一定奖励金额的用户进行提醒。[19]平台内的青少年系统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发挥出它本身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平台还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信息进行监督,合理推送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短视频,对低质、低俗的短视频进行打击和封存。营造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空间。如果过度追求受众的注意,便容易导致作品脱离内容导向和受众导向,偏离主体价值观,危害行业风气和社会价值传播,还有可能引发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问题。[20]所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景观,要审视自身作为当代媒体的责任,为多元健康的社会环境保驾护航。[21]

四、结语

短视频不是生活的全部,更无法代替生活。所以未成年人在接触短视频的同时,应该积极控制好时间和对短视频中内容的选择和判断。正如赫胥黎所说的,真正可以摧毁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我们应该好好审视周围的环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必不可少。

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媒体时代下网络选秀综艺对在宁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编号:2021NFUSPITP023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曼婷,杨登洲.自媒体短视频创作庸俗化的传播学解读——以抖音为例[J]新闻知识,2019(07):46-48

[2]孙宏艳.65.6%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N]中国青年报,2020-11-05(010).

[3]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4]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5页

[5]郁子笛.网络短视频的拟态环境研究[J]戏剧之家,2019(34):224-225

[6]朱锐,谢薇,孙天航.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现象研究——基于政府管理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9(15):133-134

[7]闫慧敏,谷学强.移动社交媒体对人的主体性异化与回归[J]传媒,2017(19):44-46

[8]肖艳华.异化视阈下自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反思[J]现代視听,2020(10):26-31

[9]盛国荣,陈凡.什么是技术可控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2):50-54

[10]陈长松.“时间完胜空间”?——对“用时间消灭空间”信条的新闻传播学再思[J]编辑之友,2020(10):67-73

[11]卫欣.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J]中州学刊,2015(10):157-162

[12]位云玲,冯广圣.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J]新闻知识,2020(09):23-26

[13]邢小雯.社交电商平台中的异化反思——以小红书APP为例[J]视听,2021(01):139-140[14]陈亚威.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J]东南传播,2019(04):75-7

[15]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页

[16]袁晓强.基于微博热搜泛娱乐化现象的思想文化建设研究[J]汉字文化,2019(12):153-154

[17]高云,周阿根.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淘宝直播间消费的狂欢[J]新闻知识,2020(06):54-57

[18]李凌凌.美国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和家庭监管[J]新闻爱好者,2017(04):45-49.

[19]王笑,王艺,朱玉玲,曲斌,徐明玉.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的危害性探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4):84-92

[20]黄霁风,陈丹丹,张琰.注意力模式视域下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26(11):87-92

[21]王俊霞.短视频平台的优势与挑战分析——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26(07):29-30

猜你喜欢

娱乐化模仿未成年人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