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秋节里话中秋

2021-10-09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兔儿爷燃灯观潮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喜庆与团圆。每当中秋节到来之际,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浓的欢乐气氛。

其实,早在魏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中秋赏月的活动。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恰逢秋收,新谷登场、新酒上市……历史上的中秋佳节,真可谓热闹非凡。

中秋燃灯增月色

明清时期,民间就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与元宵花灯不同的是,中秋夜点的大多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

近代,中秋燃灯的习俗更盛。在广东,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成果品、鸟兽、鱼虫的形状,并糊上各种颜色的纸。中秋夜,人们点燃灯内烛火,将灯系在竹竿之上,高高立于瓦檐或露台。也有人用小灯布置成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老北京拜“兔儿爷”

在老北京习俗里,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儿爷”。过去,人们相信月亮上有捣药的玉兔,于是兴起了中秋拜“兔儿爷”的习俗。清代《燕京岁寸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售,谓之‘兔儿爷。”这种风俗构成了北京一带的中秋一景。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这么描写过:“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不只孩子们喜欢兔儿爷,大人也会拜拜兔儿爷求个吉利。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浙一带中秋观潮

古代,在浙江一帶,观潮算得上是中秋节的一件盛事,所看的河流,就是有名的钱塘江。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最早兴起在汉代,据说在枚乘的《七发》中已有记载。

汉代以后,中秋观潮越来越流行,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苏轼创作的《八月十五看潮》诗中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的相关记载:“起始之时,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顷刻波涛汹涌,水势高有数丈,满江沸腾,真乃大观也。”时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最具特色的中秋民俗活动。

猜你喜欢

兔儿爷燃灯观潮
雨中观潮
观潮
观潮
钱塘江观潮
想让孩子飞出大山——关于“燃灯”校长张桂梅的作文素材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八月节令殊胜之燃灯佛 此法本来无所得 多生受记有燃灯
九月节令果实之石榴 燃灯疑夜火 辖珠胜早梅
可爱的兔儿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