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2021-09-26陈兰兰

求知导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陈兰兰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小学德育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主要对什么是家国情怀,以及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背景、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4-0081-02

引 言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在小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既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爱国情,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祖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国情怀概述

所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通俗来讲,就是中国人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延伸[1]。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增强公民意识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学生来说,家国情怀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主要指的是学生对家庭、对国家所具有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是较为丰富的,包括对家庭的感恩,如尊老爱幼、尊敬长辈、亲近家人,又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如浓厚的爱国情、责任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对国家道路、国家制度、国家建设的自信。

二、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家国情怀培养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及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家国情怀的培养工作也得到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家国情怀的渗透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德育方式枯燥无味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式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言语教育,或者单纯地将教育内容、思想讲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遵守。这种德育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但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中,许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没有充分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三)德育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关注较少

对小学生来说,其身为国家未来之栋梁,应提早关心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人的认知中,祖国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较少涉及社会发展、社会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也导致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家国情怀的培养工作更无法顺利开展。

三、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促进爱国主义的传播

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爱国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小学阶段渗透家国情怀,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祖国、了解祖国,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自豪感,并通过一些爱国事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爱国情[2],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丰富德育内容

家国情怀的融入丰富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丰富。家国情怀的融入,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事迹。新型的德育方式、德育内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德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创设情境,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小学更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将其作为小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在有限的德育教育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教育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除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3]。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小学生必须从小树立家国情怀。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渗透德育内容、渗透家国情怀,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例如,在语文课程中,许多古诗、历史故事都是培养家国情怀的绝佳素材,且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事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对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指导,渲染氛围,创设家国情怀的情境,渗透关于家国情怀的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数学教师可找好切入点,通过对某一数学家的成功事例进行讲解,进而从侧面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家国情懷的教育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讲授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时,渗透我国的文化特色,如国旗、传统文化,甚至代表性景点、文物等,并用英文表达出来,带领学生大声朗诵“This is our national flag, we love our motherland”等语句,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至今的伟大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其浓厚的爱国情,培养其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其家国情怀。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一些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等优秀品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为祖国贡献一分力量、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其家国情怀[4]。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思考
让生命绽放笑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