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基于4省6区县433个幼儿园班级的微观透视

2021-09-26刘焱武欣郑孝玲宋丽芹

学前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刘焱 武欣 郑孝玲 宋丽芹

[摘 要] 本研究使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城市版)》,对4省6区县433所幼儿园的433个班级教育质量进行现场观察评价,发现我国城镇幼儿园总体质量偏低,班级教育质量处于基本质量水平;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存在顯著差异。其中,教办园总质量及各子量表得分最高,普惠性民办园最低;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公办性质幼儿园教育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园班级教育质量呈现如下特点:物质环境日益丰富多样,但是标准建设与规范指引亟待完善;保强教弱问题突出,“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与“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是质量短板;新的儿童教育观念有所体现,但对幼儿个体特点的关注以及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亟待增强。

[关键词] 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普惠性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之中。城镇化进程关系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8.48亿,城镇化率为60.6%。快速发展中的城镇化,使得城镇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从“有园上”转变为“上好园”。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追求,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反映。只有“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追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2018年《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作为学前教育深化改革与规范发展的两大核心要务,提出了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左右的普及普惠总体目标(50/80目标)。2020年是我国长达十余年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082.83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如何?幼儿园教育质量能否与数量快速发展比翼齐飞?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深入幼儿园现场进行科学研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开展深入的评价研究。

已有研究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具、质量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系统、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团队运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1]先后在1991—1995年、2006—2010年对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了全国性的较大规模调研,对11省市22个区县的城乡440所幼儿园进行了调研,发现幼儿园基本拥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半日活动内容全面,基本保证了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材料提供方面不适合幼儿的发展与需求,课程随意性大,强调特色,教师倾听与关注幼儿较少。[2]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等运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量表(第二版)》在2009—2011年先后测查了3省108个学前一年班级,分析了我国学前一年教育质量的现状及与成本的关系,发现我国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偏低,且城乡之间差距较大。[3]秦金亮、李克建等采用李克建、胡碧颖编制的《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第三版)》[4]在2012—2015年对我国8省193所幼儿园的428个班级进行测查,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总体偏低,城乡学前教育质量有较大差异,对影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5]在研究的地域上,已有研究论证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区域不均衡的现状,[6]在东中西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刘焱、[7]刘占兰、[8]杨宁[9]等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越高,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城市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显著高于农村。[10]

已有研究调研呈现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但是专门聚焦城镇幼儿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致力于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化时代,研究城镇地区幼儿园的质量发展的现状,探讨未来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侧重点与关注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政府建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开展研究的可介入性等作为整体取样设计参考的指标,采用目的取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4个省、6个区(县),再请当地教育行政人员根据本区公、民办幼儿园数量比例,分别抽取质量等级为好、中、差的公办幼儿园(包括教办园和公办性质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最后,在这些区、县的城区与镇区共抽取433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随机选取1个班级,共433个班级。

(二)研究工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号角,提出“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方向。本研究使用的《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城市版)》[11](以下简称量表),认为幼儿园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管理水平和质量影响幼儿园人际关系与教职工工作的态度;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创造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影响幼儿在园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和发展质量。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该量表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人际互动5个子量表,共18个项目,85项指标。每个质量指标分为5个等级:1是不适宜,2是及格,3是一般,4是良好,5是优秀。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观察者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12]

(三)研究程序

各地调研人员在正式入园评定之前,均接受量表使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量表的价值取向、评分要点、计分方法、记录方法等。培训流程:课题组首先结合影像资料对量表指标逐条解读;其次,参训人员进入到幼兒园同一个班级进行跟班观察,观察结束后参训人员先个人评定打分,然后再对指标进行逐个讨论,从而加深达对量表的理解;最后,当参训人员内部一致性良好以后方可进入各样本地区进行调研。

在正式评定过程中,两名调研人员一组,从幼儿入园到离园,对同一个班级进行为期一天的跟班观察,同时使用照片、录像、文字等方式记录打分依据,跟班观察结束后,两名调研人员讨论给出每个指标的分数,并录入数据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镇幼儿园班级教育质量整体状况

1. 总体质量偏低,处于“基本”质量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偏低。其中,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育活动质量整体偏低,“看管式”“放羊式”的组织方式仍然较为常见,一日活动的组织日益规范,但其适宜性与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得分划分为5个等级,即不及格(2分以下)、基本(2~2.99分),较好(3~3.99分)、良好(4~4.99分)、优秀(5分)。结果发现,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处于“基本”质量水平,且大多数幼儿园处于“基本”质量(193个幼儿园,44.6%)和“较好”质量(157个,36.3%)水平,仅有5.8%的幼儿园处于良好水平,没有幼儿园能够达到优秀水平,不及格质量水平幼儿园占比高达13.4%(见表2)。

从5个子量表的质量等级分布来看,人际互动均分最高(3.27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2.5分)与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2.70分)均分较低。在人际互动方面,43.4%的幼儿园处于“较好”水平,有20.3%的幼儿园能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方面,三分之二左右的幼儿园处于“不及格”或“基本”质量水平。在各维度都能达到“优秀”等级的幼儿园凤毛麟角。(见表2)

2. 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从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子量表得分来看,一方面,不同性质幼儿园5个子量表得分均呈现出相同趋向,其中子量表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和子量表4“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是各类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短板,而子量表2“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和子量表5“人际互动”的质量得分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教办园各子量表的得分都高于其他性质幼儿园,且均在“较好”水平及以上;普惠性民办园的各子量表得分均为最低,除在“人际互动”子量表上得分达到了“较好”水平以外,在其他子量表上的得分都处于“基本”水平。由此可见,不论样本整体质量分布,还是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质量水平分布,均呈现出存在“保”强“教”弱的问题。

对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教育质量得分均值进行比较,发现教办园教育质量得分最高,普惠性民办园最低,民办非普惠性幼儿园和公办性质幼儿园居中。此外,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在总体教育质量、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人际互动等方面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幼儿园教育质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办—公办性质、教办—民办普惠、教办—民办非普惠、公办性质—民办普惠、民办普惠—民办非普惠园,其在总体教育质量、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人际互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公办性质园与民办非普惠性均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

将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教育质量得分划为均值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三个组别,比较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质量结构,发现教办园以高分组幼儿园为主,占比高达62.1%;普惠性民办园的质量结构以中低质量为主,占比高达84.3%;非普惠性民办园与公办性质幼儿园在质量结构上相似,各种质量水平均有分布。(见表4)

(二)城镇幼儿园不同子量表教育质量分析

1. 环境创设与利用:达到基本质量水平,户外环境需强化安全与设计意识,室内环境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子量表1主要从户外活动环境、幼儿班级环境两个维度评价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质量。本研究发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户外环境与班级环境需要科学创设等理念已融入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户外环境需强化安全与设计意识,室内环境的年龄及个体适宜性仍有待增强。

第一,在空间大小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幼儿园建设标准等相关规范性文件,但生均户外活动面积不达标占比高达50.2%,室内空间不达标占比51.7%,幼儿与成人的活动及家具设备所需空间不充足的幼儿园占52.2%。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因幼儿园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推进,土地使用紧张与生源扩大的矛盾加剧。这一问题的解决仍需要政府进行提前规划与协调,加强对幼儿园建设标准的贯彻与落实的督导。

第二,从户外环境创设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器械设施和户外活动区域划分两个方面。在器械设施方面,表现为器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32.4%)、器械设施不足且过少(37.9%)、不适宜幼儿年龄与活动特点(21.5%)等方面;大部分园所在器械设施的出口及安全防护面积缺乏安全意识(56.1%)。在户外活动区域划分方面,29.4%的园所户外场地缺乏区域划分,仅孤立地摆放一个或几个器械;25.4%的园所户外活动场地虽然有一定的区域划分,但缺乏整体设计;户外活动区域的趣味性、探索性、适宜性不足。

第三,多数幼儿园在家具数量及适宜性等方面得分相对较高,为班级开展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班级活动区划分、墙面布置与展示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方面仍有待改进。多数幼儿园班级中创设了一定数量的活动区,但有54.3%的班级存在区域空间分配不合理、区域间相互干扰、活动区的类型单一等问题。虽然绝大部分园所都非常重视墙面布置与作品展示,但仍存在展示内容不适宜(45.7%),墙面内容与主题活动缺乏关联性且不能体现幼儿活动轨迹(58.4%)等问题。

第四,幼儿园与班级不仅是幼儿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工作与活动的场所,对保教人员工作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应是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多数幼儿园不重视满足保教人员个人及工作的需要。以保教人员使用的卫生间为例,有5.5%的班级成人与幼儿共用卫生间;仅有16.2%的班级有专门供保教人员单独使用的卫生间。

2. 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达到较好质量水平,注重规范与习惯培养,但年龄适宜性与个性化关注不足。

子量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从作息安排与安全看护、进餐、盥洗与饮水、午睡等四个方面考察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的过程质量,也考察幼儿园为幼儿在园生活提供的设施设备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活动的心理环境,强调“寓教育于一日生活”的理念。本研究发现,一日活动组织与保育达到较好质量水平,注重规范与习惯培养,但年龄适宜性与个性化关注不足。

第一,生活活动的物质环境主要从盥洗环境、饮水设备、午睡环境等三个指标考察。本研究发现,多数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物质环境日益完善,能够满足幼儿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生活活动的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适宜的园所班级占比不足10%。

第二,生活活动的组织与习惯培养方面,多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基本规范,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動能够顺畅、有序地进行。多数幼儿园进餐时间(87.0%)与午睡时间(94.9%)安排合理、餐食有食谱且营养均衡(83.4%)、有规定的盥洗/如厕/饮水时间且注意提醒幼儿(84.4%)、午睡环境清洁卫生且有独立睡卧具(79%),注重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盥洗、如厕习惯。

第三,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幼儿自主性的意识相对不足。其中,很少教师能够做到根据幼儿身体状况的特殊需要调整膳食(9.5%)、采用适宜的方式组织幼儿如厕/盥洗且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随时上厕所(7.9%)、饮水活动组织适宜且幼儿随渴随饮(18.5%)、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适当(9.2%)。

第四,幼儿园作息安排得分较低,过渡环节缺乏设计与有效性,主要存在一日活动安排不合理(49.2%)、过渡环节不适宜且存在不必要的消极等待(57.7%)、餐前餐后过渡不合理(76.0%)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各个环节时间、空间、材料的针对性设计与计划,过渡转换流程过多过满,教师与幼儿在“赶”时间和流程,难以保障一日活动的有效性。

3.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达到基本质量水平,材料投放与教师观察指导均面临瓶颈。

子量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主要从各区域游戏材料、游戏材料的安全存放与更换、游戏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等三个方面考察,秉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价值导向,考察游戏的物质环境及教师对游戏的观察与引导。研究发现,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处于基本质量水平,其中各区域游戏材料投入、游戏活动的观察与指导均值较低。

第一,各区域游戏材料投放方面,美工活动区平均得分相对较高,积木区和角色游戏区得分相对较低。62.4%的班级美工区材料的数量与种类能够满足进区幼儿自由活动的需要;52.7%的班级角色区材料投放不适宜,主要包括材料数量少、基本都是成品玩具、区域主题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51.5%的积木区材料投放不适宜,主要的问题是积木数量不足、摆放不适宜、使用纸砖和泡沫塑料等材质较差的“积木”;25.6%班级绘本阅读区除了人手一册的儿童用书,几乎没有或很少有适合幼儿的图书;24.0%班级益智玩具数量不足、类型单一,主要提供雪花片等游戏材料,趣味性与挑战性不足。

第二,在材料的安全、存放与更换方面,80.1%的幼儿园班级区域游戏材料清洁卫生、无毒无害,符合相关质量要求,但仍有部分幼儿园存在游戏材料不能分类和可视化存放、定期更换的问题。

第三,在游戏活动观察与指导方面,存在对幼儿游戏计划不询问或直接分配(54.5%)、游戏材料使用缺乏引导(49.2%)、不能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兴趣与需要(55.7%)、介入时机与方法不适宜(63.3%)、介入效果无效甚至打断幼儿游戏(59.5%)、缺少游戏总结或走过场(60.7%)等问题,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放羊式”自由玩耍与“高控式”导演游戏的现象仍比较常见。

4. 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处于基本质量水平,以有计划的、专门的活动为主,日常渗透相对薄弱。

子量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分为“课程各领域的教与学”与“集体教学活动”两个维度。“课程各领域的教与学”中的课程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园的教育活动领域的划分,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之一,因此将其单列为一个维度以考察班级“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的质量。本研究发现,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处于基本质量水平,以有计划的、专门的活动为主,日常渗透相对薄弱。

第一,“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非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相对较高,均值接近较好水平,且有一半幼儿园达到较好及以上水平,能够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活动促进幼儿基本动作、语言、社会、艺术方面的学习,但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渗透教育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第二,科学活动(含科学与数学)质量水平最低。多数幼儿园班级或者没有提供科学/数学材料,或以实验材料为主,类型单一;科学类游戏材料与自然物品的利用与投放不充分,仅有2.8%的班级科学材料类型与数量适宜,能够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常见的是单独设置了科学功能室,但使用率较低。由于缺少适宜的材料,近85%的园所主要以集体上课的方式开展数学活动或科学活动。不足一半的班级教师注意讲解与幼儿操作探索相结合;能够在生活和游戏中渗透科学教育的班级仅占11.4%。

第三,集体教学质量水平较低,约有50%的班级处于不及格和基本水平,仅有不足5%班级的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具有必要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48.0%班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不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50.7%的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与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部分时间幼儿只是安静地倾听,很少有探索的机会;38%的班级活动组织形式基本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活动需要,幼儿有机会操作,但仅是执行教师规定的程序与要求。

5. 人际互动:达到较好质量水平,师幼互动以正向为主,保教人员相互配合。

子量表“人际互动”从保教人员与幼儿的互动、保教人员之间的互动、保教人员与家长的互动等项目进行评价。与其他子量表指标相比,班级在“人际互动”子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最高,达到了较好的质量水平,师幼互动以积极为主,保教人员注意相互配合,幼儿园过程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师幼互动方面,49.2%的班级师幼互动范围以集体为主,缺少个别交谈;43.6%的班级教师能够注意到且能与大多数幼儿有个别交谈,能对幼儿的互动做出回应与互动。多数教师对幼儿尊重、友好和微笑,仅有3.0%的教师不苟言笑,班级氛围紧张,幼儿之间互动经常是消极的。在激励与评价方面,多数班级(57.3%)的教师能够关注到幼儿的积极行为并给予正向激励,有19.6%的班级教师对幼儿的回应以消极、负面为主,对幼儿积极性的行为与努力缺少关注。

在保教人员之间的互动方面,67.2%的班级教师保教人员分工基本明确,配合较好。近90%的班级保教人员之间每天会交流有关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要的基本信息。

四、讨论与结论

随着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适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模式与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在逐步形成与发展。然而,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城镇幼儿园班级教育质量整体偏低,在多方面仍待进一步规范与提升。城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差异显著,质量软肋在普惠性民办园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最低,以中低端幼儿园为主;普惠性民办园的教育质量与其他办园体制的幼儿园均有显著差异,并且显著低于其他办园体制幼儿园,尤其是与教办园的差距最大。这一现状与当前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与目标相违背,有违教育公平,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园上,而且上好园”是人民群众在学前教育领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发展,要以有质量为基本前提。如果只管普及不管质量,则会使学前教育无法产生和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13]

在各地普惠性政策落地之后,政府限价的同时提供补贴,从理论上来讲,补贴应该与收费限制之间存在联动关系。但政府财政经费支持不足,大部分普惠性民办园呈现出经费有缺口和勉强维持的状况,[14]即使加入普惠性民办园,为了园所正常运营,也会在较低收费的前提下降低教育质量。正如有研究所言,如果政府不能处理好限价与补贴的关系,民办普惠园必将长期成为“低质、低费”的“双低园”,[15]这实质上违背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初衷。要破解这一难题,应注重建设以教育公平为基础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制度,从“公办幼儿园财政”向“普惠性学前教育财政”转变,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供给标准,统筹协调公办园与普惠性民办园一体化发展。[16]

(二)物质环境日益丰富多样,但有待完善标准建设与规范指引

幼儿园物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环境、班级整体环境、各区域游戏材料、生活活动的物质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结果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90%的园所生活活动的物质环境日益完善,能够满足幼儿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生活活动的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室内外器械设施、班级游戏材料是幼儿园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活教材”。研究还发现,当前多数幼儿园缺乏操作材料与器械设施的困境在逐渐改变,但户外器械设施、户外环境(设施出口与周边)、班级环境、游戏材料投放与利用仍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与不适宜现象,对游戏活动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幼儿园室内外活动空间大小及安全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户外空间大小、活动室空间大小等尚不能达标。

本研究认为,幼儿园硬件条件建设的关注点逐步转向标准化、专业化与适宜性,关注的侧重点从园舍建设到器械设施与玩具材料的配备。第一,制定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已有政策与各地学前教育发展中主要关注了园舍硬件与师资软件建设,对器械材料配备的规范与指引相对欠缺。对于当前的发展而言,1992年出台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幼儿园如何建、玩教具如何配、环境是否绿色环保等装备建设工作,亟须科学、系统、规范的全国性、标准性指导文件出台。第二,转变玩教具配备的观念与模式,关注配备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幼儿园与教师应该像研究教材一样研究玩教具,认识与理解玩具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独特价值,教研如何运用玩教具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17]第三,幼儿园的条件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及制度规范,因此,政策关注侧重点的转变,既要加强幼儿园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实现幼儿园硬件条件符合幼儿园建设标准及相关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又要加大对器械材料的财政投入与保障。

(三)幼儿园“保”强“教”弱问题突出,游戏与教育活动是质量提升的瓶颈

按照活动性质,幼儿园的活动类型主要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与生活活动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城鎮幼儿园“保”强“教”弱的问题突出,游戏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质量是当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短板。样本幼儿园班级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方面得分整体较高,体现出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特点,班级教师保教人员分工相对明确,能够保障一日生活互动的有序开展。究其主要原因,在保育方面,国家和各省市政府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幼儿园的保育行为,幼儿园层面多制定保育操作的行为标准与规范,为班级保教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引。调研发现,多数班级张贴了一日流程保教人员分工表格及卫生消毒等相关规范性制度。

游戏与课程的质量得分相对较低,成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短板。从调研结果可知,一方面,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面临游戏材料、教师观察与指导的双重挑战。具体来说,第一,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的类型多样性、难度适宜性、可探索趣味性等均存在不足,这实际上是区域材料有效投放的问题。第二,教师对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的专业性、适宜性不强。

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中,教师重“教”不重“学”的现象突出,只关注课程发展适宜性,轻视有效性,对幼儿学习过程及结果关注不足。由于缺乏充足适宜的数学和科学操作材料,科学与数学领域传统上课的比重远高于其他领域。教育活动得分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观念密切相关,课程改革的成败依赖于教师专业水平,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是教育活动质量提升的瓶颈;二是与班级的环境、游戏材料投放有关,尤其是在科学、数学、艺术领域。

(四)新的儿童教育观念有所体现,个体差异性、教育有效性仍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先后颁布,幼儿园“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特点、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新的儿童教育观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1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更进一步明确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

调研结果表明,新的儿童教育观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已有体现。第一,“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理念均有所体现。尤其体现在人际互动方面,超过90%班级的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是尊重、友好的;并且教师对幼儿以激励为主,师幼互动的态度平和,歧视、挖苦、讽刺幼儿的不适宜现象占比较少。第二,在户外活动环境、班级区域划分、材料投放、材料使用等方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已融入幼儿园实践。其中,69.7%的班级能够保障幼儿每天连续的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且能够使用游戏材料;86.6%的班级划分了明确的游戏活动区,这为班级游戏活动开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保障。第三,“寓教育于幼儿园的环境与一日生活之中”“一日活动皆课程”等理念在调研中也有所发现,尤其是在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等领域,60%~70%班级的教师在组织专门活动的时候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与表达表现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在区域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互动、环境中的渗透与融合。

然而,当前学前教育实践对个体差异性、教育有效性的关注仍显不足。在个体差异性关注方面,例如生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更强调规则与秩序,对幼儿个别化需求的关注仍显不足。其中,仅有9.5%的班级教师能够关注到幼儿的个别化需要,例如为过敏、生病幼儿提供额外餐点;7.9%的班级教师能够用适宜的方式组织幼儿如厕,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随时上厕所;18.5%的班级除了固定饮水时间外,允许幼儿随渴随饮,用适宜的方式组织幼儿饮水;5.1%的班级教师能够照顾到幼儿睡眠的个别化需要,为不睡觉的幼儿或提前起床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活动,等等。此外,对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应更进一步关注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环境创设方面,不仅要关注环境材料的丰富性,更应关注材料投放与使用的有效性。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方面,活动组织方式、介入时机与方式、观察与关注内容、介入的效果等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从当前的评价结果来看不容乐观。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幼儿园组织与实施的随意性大,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只管“教”,却常常忽略了反思幼儿“学”的成效如何?是否促进了幼儿的经验提升与技能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改革中,除了关注幼儿的年龄适宜性,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也亟待引发幼教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占兰.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十一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86-389.

[2]刘焱.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8-304.

[3]刘焱,杨晓萍,潘月娟,等.我国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 2012(03):74-83.

[4]李克建.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2-148.

[5]秦金亮.基于证据的学前教育需求与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48-304.

[6]崔方方,洪秀敏.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现状、原因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24):20-24.

[7]刘焱,杨晓萍,潘月娟,等.我国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2(03):74-83.

[8]刘占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9-173.

[9]杨宁,任越境,罗丽红,等.过程性质量转向: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21-27.

[10]罗妹,李克建.基于全国428个班级样本的学前教育质量城乡差距透视[J].学前教育研究,2017(06):13-20.

[11]刘焱.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量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42.

[12]PAN Y J, LIU Y, YANG Q Q, et al. Interactive effects of kindergarten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on classroom quality in an era of universalizing ECE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102:101587.

[13]劉焱,武欣.欧洲国家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路径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1):69-75.

[14]宋卫斌,郑一斌,刘新荣.武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用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03):86-90.

[15]曾晓东,刘莉.学前教育投入公办、民辦“双轨制”及其可能的演进结果[J].教育经济评论,2019,4(03):87-97.

[16]刘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路径与方向[J].教育研究,2019,40(03):25-28.

[17]刘焱.研究玩具 研究儿童 研究教学策略[N].中国教师报,2016-01-20(009).

[18]刘焱.从“教师中心”到“以幼儿为本”,中国学前40年变迁[EB/OL].(2018-06-29)[2020-07-12].https://mp.weixin.qq.com/s/11Ok3cAOY8LbjgQANUrYYA.

An Investigation on Education Quality of Urban Kindergartens in China

Yan Liu,1 Xin Wu,1 Xiaoling Zheng,2 Liqin Song1

(1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Education School, Zhejiang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Chines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City Edition), this study rated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433 classrooms in 433 urban kindergartens from 6 county?鄄level cities in 4 provinces. It analyzes the overal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urban kindergartens. It i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urban kindergartens is low which is at the basic leve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rban kindergartens with different running systems. Among them, the kindergartens run by education department have the highest quality while inclusive private kindergartens the lowest, which are mainly low?鄄quality kindergarten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vate kindergartens and semi?鄄public kindergartens. In general, the quality of urban kindergarten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rich and diverse, but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equipment standards and systems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of stronger?鄄care and weaker?鄄education is more prominent, and the quality of play activitie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s relatively weak. The new concep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but it is urgent to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urba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inclusive kindergarten